商州:秦楚交融处的历史长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4 15:45 2

摘要:商州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丹江上游。这里不仅是地理上的要冲,更是历史、文化与人文交织的宝藏之地,岁月的笔触在这里勾勒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长卷。

诗云:

八声甘州·咏商州

对秦岭南麓溯流光,丹水韵长悠。

忆契封商邑,秦开疆土,汉拓通邮。

武关道中蹄急,战鼓震云头。

商鞅施新政,青史名留。

四皓商山高隐,叹闯王逐鹿,岁月难休。

看东龙遗址,瑰宝证春秋。

更如今、高速纵横处,引万商来聚,产业争流。

森林郁、氧盈天地,康养名优。

正文:

商州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丹江上游。这里不仅是地理上的要冲,更是历史、文化与人文交织的宝藏之地,岁月的笔触在这里勾勒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长卷。

商州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河谷川塬、低山丘陵与中高山地貌区错落分布。丹江作为其主要河流之一,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贯穿全境,不仅孕育了两岸肥沃的土地,更成为了商州历史发展的重要脉络。它是商州的生命之河,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承载着商州的历史记忆。

商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

武关道,这条秦楚之间的交通要道,从商州境内穿过。

秦穆公二十五年,秦军通过武关道援楚抗吴;秦二世三年,刘邦率大军经此道西向咸阳灭秦;新莽时绿林赤眉军进军关中,东晋桓温、刘裕两次北伐,也都沿着这条古道前行。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让武关道成为了商州历史的重要见证者,也使得商州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商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先秦时期,虞司徒契所封之国为商族早期活动区域奠定基础。夏朝时,处于梁州和豫州交界地带,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不同文化交流融合之处 。

周代,属雍州、豫州范围,在当时的政治版图中占据一定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局势动荡,商州归属不断变化。秦晋(魏)势力在此角逐,其边界范围时常变动,不同诸侯国的文化、制度在此相互碰撞,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多元发展,也使其战略地位愈发重要。

秦汉时期,战国中后期,秦国逐渐强大,商州最终为秦所有。公元前340年,秦国封卫鞅于商,号商君,商州成为商鞅的封地,自此“商”之名渐显。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商州地域属内史郡商县 。

公元前351年,秦国在这里修筑城池,也就是如今丹凤县城西2.5千米处的古城岭子,这是商洛最早的城池,见证了商州早期的城市文明。

秦始皇二十六年,设商县,因商山而得名,其范围涵盖了今商州区、丹凤县、商南县、山阳4县。

从秦汉到三国,商州的归属虽历经变化,但始终在历史的进程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汉代,商州大部分地区属弘农郡之商县、上洛县,此时商州成为连接关中与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原文化在此广泛传播,当地的农业、手工业也得到一定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行政区划变动剧烈。这一时期,商州先后归属多个政权,州、郡、县的设置和名称不断变化。战乱使得大量人口迁徙,不同民族文化在此交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商州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兴衰交替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州的行政建制更为复杂,南朝侨设州、县,北魏时设洛州,西魏时属洛州和雍州管辖,北周宣政元年改洛州为商州,治所设上格,即今商州城,从此商州的名称正式确定下来。

隋唐时期,隋朝统一后,实行州县二级制,商州之名确定下来,大业三年(607 年)改为上洛郡。唐朝建立后,又改上洛郡为商州,属山南西道。隋唐五代时期,商州在州郡之间多次转换。隋开皇三年撤上洛、上庸两郡,保留商州;大业三年又撤商州复设上洛郡。唐武德元年改上洛郡设商州,贞观元年划归山南道,开元二十五年归山南西道,天宝元年又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再次改为商州。

唐代的商州是长安通往东南的重要门户,交通地位极为重要,设有商於古道,是连接关中与江南的交通动脉,促进了商州商业繁荣,文化也随之昌盛,许多文人墨客途经此地,留下大量诗词歌赋。五代十国时期,行政建制沿用唐制,但道一级被废除,为州(府)统县的二级制。

宋元明清时期,北宋时商州初属陕西路,后属永兴军路;金、南宋时,商州属金国京兆府路,金贞元二年将商洛、丰阳两县降为镇,并入上洛、洛南两县。基本沿袭唐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持续发展,农业技术得到推广,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代元年废上洛县,以州代县,定名商州,此时商州的辖地与今天大体相当。

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商州属奉元路,受蒙古文化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出现一些变化。

明代,商州属西安府,境内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移民屯田政策使得人口增加,经济逐渐繁荣,同时修建了众多寺庙、书院等建筑,文化教育事业有所进步。明洪武七年降为县制,成化十三年复升为州,领洛南、商南、山阳、镇安4县。崇祯十六年,闯王军攻占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朝,派鲁大儒为商州牧。清代雍正三年,商州升为直隶商州,直属陕西省,领商南、雒南、山阳、镇安4县。乾隆四十七年,析咸宁、蓝田、镇安3县之地置孝义厅,属西安府,这便是柞水县的前身。

清朝,商州升为直隶州,直隶于陕西布政使司,管辖范围扩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市场 。

近现代时期,民国时期,商州初属关中道,后多次变更行政区划。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灾荒频发,商州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但也出现了一些近代工业的萌芽。

民国二年,商州废州改设商县,属关中道。民国十六年,中国共产党商县特别支部建立,组织领导商州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民国二十五年和三十五年,鄂豫陕和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商州成为其中心区域,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转战,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在商州留下了诸多革命遗迹,如商州城、青岗坪、黑龙口、麻街、唐渠等,成为了商州红色历史的重要象征。1949年7月12日,商县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商州先后设立专区、地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交通、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商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朝着现代化城市迈进。

2002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商州市为商州区。

遗迹遗存的对历史的诉说。

紫荆遗址是商州历史的重要见证。它位于商州区西南约5公里的杨峪河镇紫荆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古遗址。在这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包括房屋基址、灰坑、墓葬、陶窑等,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文物。这些文物展示了商州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社会生活、生产技术和文化面貌,为研究商州的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东龙山遗址同样意义非凡。它位于商州区东龙山村东南,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于1958年被发现。1997年进行发掘,发现房址15座、灰坑221个、墓葬75座,出土了一批夏商周时期的石器、骨器、玉器、陶器和碎铜器。尤为重要的是,在遗址上部发现了40余座夏代早期的墓葬,其出土器物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填补了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缺环,被命名为东龙山文化,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商洛崖墓群分布于商州区等七县区,是汉朝巴人在丹江河畔的生活遗迹。这些崖墓多开凿于河流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形式多样,有单室墓、双室墓、多室墓等。墓内雕刻精美,有的还绘有壁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崖墓群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墓葬形式,更是商州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古代巴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除了这些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州还有众多省文物保护单位,如商洛城隍庙、大云寺、小园坪遗址、龙山双塔、郭氏祠堂、商州汉墓群、元建寺、松云寺等。这些遗迹遗存,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商州的大地上,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商州的过去,让后人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人文荟萃的故事传奇。商州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人物故事和历史传说。商鞅,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因变法之功被秦孝公封于商州,获15邑。他在商州推行变法,使秦国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兴旺景象,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商州也因他而与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紧密相连。

商山四皓,即东园公唐秉、甪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他们是秦朝末年的四位博士,因不满秦始皇的暴政而隐居商山。他们在商山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渊博的学识受到人们的敬仰。后来,刘邦曾想请他们出山辅佐朝政,但被他们拒绝。直到刘邦想改立太子,吕后采用张良的计策,请来四皓辅佐太子,才使得太子之位得以稳固。四皓的故事为商州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佳话。

闯王李自成也曾与商州结下不解之缘。崇祯十六年,闯王军攻占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朝。李自成在商州屯兵,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的故事在商州民间广为流传。人们讲述着他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为百姓谋福祉的愿望,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心声。

在文化艺术方面,商州同样有着独特的魅力。商洛花鼓是商州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它以其优美的唱腔、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闻名遐迩。商洛花鼓的唱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表演风格活泼诙谐,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此外,二簧、眉户等多种戏剧也在商州长期流传,这些戏剧形式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商州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

今日商州,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如今的商州区,在历史的积淀中不断发展前行。它不仅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积极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商州成为了陕西东南交通枢纽和陕南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县区,西商专列的开通运营和西十高铁的加速建设,使其融入了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和长三角一天经济圈。

在经济发展方面,商州区聚焦“一都四区”总目标和“五区”建设总要求,大力实施园区提升、工业倍增、乡村振兴、中心城市品质提升、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五大工程”,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工业格局,康养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5 + 5”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综合实力逐年攀升。

同时,商州也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68.7%,林地面积307万亩,夏季平均气温22℃,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涵养区和中国康养之都核心区。仙娥峭壁、熊耳晚霞等“八景十观”引人入胜,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秦岭江山、蟒岭绿道,3A级景区莲湖、卧虎岭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商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商州区,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城市,它的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每一处遗迹都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它是历史的宝库,是文化的摇篮,更是未来发展的希望之地。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商州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报告文学以及摄影作品等。

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海书画院高级院士。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作者写作方向:

重拾传统文化,挖掘历史遗留。

关注三农题材,野说风土人情。

来源:作者文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