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痛风,这一被古人称为“帝王病”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在中国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据《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20)》数据显示,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已接近13%,男性更高达19%,痛风患病率则在1.1%~2.5%之间。
茄子,一个在餐桌上再常见不过的蔬菜,却因为“发物”的名头,被不少痛风患者避之不及。有人甚至坚信,哪怕是一口茄子,也可能诱发剧烈的关节疼痛。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茄子真的有这么“毒”?一名临床医生对此表示:“真正该警惕的,并不是它。”这个反差,可能颠覆你对饮食与痛风的认知。
痛风,这一被古人称为“帝王病”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在中国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据《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20)》数据显示,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已接近13%,男性更高达19%,痛风患病率则在1.1%~2.5%之间。
其背后的“罪魁祸首”,不是茄子,而是体内尿酸浓度的异常升高。而尿酸的产生,和我们每天吃进嘴里的食物息息相关。
从西医角度来看,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人体80%的尿酸来自内源性嘌呤,20%则由食物中摄取。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往往与肾脏排泄尿酸功能障碍或尿酸生成过多有关。
痛风发作时,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滑膜,诱发剧烈的炎症反应。临床上表现为突如其来的关节红肿热痛,尤以大脚趾最为常见。
而中医则认为,痛风属“痹症”“白虎历节”“痛痹”等范畴,多因风、寒、湿、热邪侵袭,或饮食不节、脾肾亏虚致痰湿、瘀血、热毒内生;气血运行不畅,湿热阻络,关节便产生肿痛。中医治疗重在祛风除湿、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针对“茄子是否为发物”的疑问,中医有“发物”一说,指的是容易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的食物,如海鲜、羊肉、酒等。茄子性寒,归脾胃经,有清热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理论上并不属于典型的发物。
只有在体质偏寒、脾胃虚弱者身上,才可能因过食寒凉食物致湿气内生,从而加重痛风症状。
从现代营养学看,茄子的嘌呤含量极低,每100克茄子中仅含嘌呤约8毫克,远低于引发痛风的风险水平。相比之下,以下7类食物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高嘌呤陷阱”:
第一类:动物内脏。如肝、肾、脑,每100克嘌呤含量可高达150~300毫克,是痛风患者的头号大敌。
第二类:海鲜类。尤其是沙丁鱼、凤尾鱼、虾、蟹、贝类,富含嘌呤,易使尿酸飙升。
第三类:高脂肉类。如肥牛、肥羊,这些食物不仅含嘌呤高,还会加重肾脏负担,影响尿酸排出。
第四类:浓肉汤与火锅底料。长期熬煮的高汤中嘌呤浓缩,远比原材料更“致命”。
第五类:啤酒与烈性酒。酒精会抑制尿酸排泄,还会促进乳酸生成,干扰尿酸代谢。
第六类:甜饮料与高果糖食品。果糖可加速体内嘌呤代谢,刺激尿酸生成,尤其是汽水、果汁、蛋糕等,常被忽视却极具危害。
第七类:部分豆类与干豆制品。虽属植物来源,但部分如黄豆、扁豆嘌呤较高,痛风急性期应避免多食。
医生指出,真正的痛风防控,不仅仅是“忌口”那么简单。临床上,许多患者反复发作,正是因为忽略了代谢综合征的整体管理。
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等疾病与高尿酸密切相关。研究表明,BMI每增加1,痛风风险上升5%;而肥胖者的痛风风险,是正常人群的两倍以上。
治疗方面,西医以药物为主,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抑制尿酸生成药物,以及苯溴马隆、丙磺舒等促进尿酸排泄药。
急性发作时常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中医则强调辨证施治,常用如二妙丸、四妙丸、三仁汤等方剂调理脾肾,清热祛湿,可作为西药的有益补充。但医生提醒,切勿擅自停药或盲目使用偏方,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规范治疗。
在日常预防中,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是基础。建议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以促进尿酸排泄;多摄入低嘌呤、高纤维食物,如绿叶蔬菜、全谷类、低脂乳制品。
适当运动可改善代谢状态,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引发尿酸波动。值得注意的是,快速减肥或节食也可能诱发痛风,应循序渐进。
从医生临床经验来看,许多患者在饮食上存在“认知盲区”——误把低嘌呤食物当作“发物”,反而忽视了真正的高危食物。
例如,有患者因忌口茄子、黄瓜、木耳等“传言发物”,却无节制饮酒、吃海鲜,结果痛风频频发作。医生建议,痛风管理应以科学为核心,而非“道听途说”。
在治疗策略上,中西医各有优势。西医在急性控制和长期降尿酸方面疗效确切,依赖现代药理机制;中医则擅长体质调理、缓解副反应、预防复发。
中西结合,可在规范药物治疗基础上,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尤其适用于易反复发作、合并多种慢病的中老年患者。但医生也指出,中西医结合不能“各自为政”,需在统一治疗方案下协同推进,避免用药冲突。
总之,茄子并非痛风的“罪魁祸首”,真正应忌的是高嘌呤、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痛风不是“吃出来”的病那么简单,它是代谢紊乱的综合体现。
每位患者都应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科学饮食、规律生活、合理用药,才能真正控制病情,远离痛风困扰。
参考资料:
1.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20)》
2.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开资料
3.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相关研究论文
4. 《中国中医药报》痛风专题报道
5. WHO(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痛风与饮食关系的研究文件
6. 《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十五版
本文旨在传播健康知识,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或治疗依据。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微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