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人们,你真的以为《红楼梦》只是一部风花雪月的爱情悲剧吗?你是不是也曾为宝黛的爱情唏嘘,为宝钗的“识大体”暗暗点头?今天,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恐怕要让你大跌眼镜了!有研究者提出,《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可能并非我们熟知的曹雪芹,而是一位怀揣亡国灭种之痛的明末遗民!他
家人们,你真的以为《红楼梦》只是一部风花雪月的爱情悲剧吗?你是不是也曾为宝黛的爱情唏嘘,为宝钗的“识大体”暗暗点头?今天,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恐怕要让你大跌眼镜了!有研究者提出,《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可能并非我们熟知的曹雪芹,而是一位怀揣亡国灭种之痛的明末遗民!他笔下的每一个角色,每一段情节,都可能是对那段屈辱历史的血泪控诉!
而其中,被无数人称赞“情商高”、“会做人”的薛宝钗,其隐射的身份,竟然是——满清!没错,你没看错!而“世外仙姝”林黛玉,则代表着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大明王朝!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天方夜谭?别急,有七大“铁证”或许能让你重新审视这部巨著:
一、判曲藏玄机:“雪”与“林”的惊人暗示!
还记得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判曲《终身误》吗?“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这里的“山中高士晶莹雪”指薛宝钗,“世外仙姝寂寞林”指林黛玉。
关键来了!这两句诗,竟然化用了明代诗人高启《梅花九首》中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高启是明初著名诗人,因诗案被腰斩。作者引用他的诗,难道仅仅是巧合?研究者认为,这是作者在暗示薛、林二人与“满”、“明”的身份对应!判曲的真正含义,或许是:空对着被满清占据的锦绣江山(“晶莹雪”),却始终无法忘怀故国大明(“寂寞林”)!
二、护官符与名讳:字字诛心的“满清密码”!
第四回的“护官符”中,薛家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脂砚斋批语中有“学印靴子”、“紫薇舍光之后共八分”等字样。 “学印靴子”被指是满清的靴子样式。“紫薇舍人”是明代官职,努尔哈赤曾任此职或类似职位。“之后共八分”则直指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及满清八旗制度!
再看薛宝钗的名字,“宝钗”二字,繁体“釵”中含“金”,直指后金(满清前身)。书中带“金”字的角色,如贾探春远嫁的藩王有“金”字,多与清朝有关。薛家男性名字也暗藏玄机,如薛蟠的“蟠”被指有盘踞之意,薛蝌的“蝌”,形似“科”,但“蝌”是虫,暗示其非真龙天子。更绝的是,“风月”二字在明末清初是敏感词,常被拆解为“清明”。而繁体的“風”字里藏着一个“虫”,这难道不是对清朝皇帝的极大讽刺吗?
三、居住方位:东北角的“宿命”安排!
薛宝钗一家进京后,无论是贾府还是大观园,他们始终居住在东北角。这难道又是巧合?后金(满清)正是发迹于大明江山的东北方向!作者对薛家必须住在东北角的执着,被认为是强烈的象征意义。
薛宝钗居住的蘅芜院,被形容得“如雪洞一般”,寸草不生,毫无生气。这被解读为作者在暗讽来自天寒地冻东北的满清,文化落后,如同冰窖。而薛家最初居住的梨香院,后来竟成了停放尤二姐棺材的地方。这难道不是作者对薛宝钗一家的刻意羞辱和诅咒吗?
四、人物描写:无处不在的贬低与嘲讽!
细读原著,你会发现作者对薛宝钗的态度,远非赞扬。林黛玉进贾府,下人尊称“林姑娘”。而薛宝钗呢?下人们张口闭口“宝姑娘、宝姑娘”,这在讲究礼教的古代,几乎等同于青楼点牌,是极大的不尊重!
更令人咋舌的是,其他人称呼母亲都用“母亲”或“太太”,唯独薛宝钗称其母为“妈妈”。在古代,“妈妈”可是青楼女子对老鸨的专用称呼!这些细节,若非作者刻意为之,怎会如此“巧合”?这哪里是正面描写,分明是处处贬损!
五、花签谶语:“无情”二字盖棺定论!
贾宝玉生日宴上,薛宝钗抽到的花签是牡丹,签上题曰“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诗出自唐代罗隐的《牡丹花》,原意并非赞美。更关键的是,根据脂砚斋的批语,薛宝钗在后半部佚失部分的最终评价,就是“无情”二字!一个被定义为“无情”的角色,会是作者赞扬的对象吗?
六、扑蝶藏奸:天真烂漫下的阴狠心机!
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薛宝钗扑蝶,常被解读为少女的天真。但细品之下,令人毛骨悚然!她扑的是“一对玉色蝴蝶”,“玉”字不言而喻,直指宝玉和黛玉这对“玉儿”。
更阴险的是,她扑蝶时偷听到小红与坠儿的私密对话,为了自保,竟立刻使出“金蝉脱壳”之计,故意高声说“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巧妙地将祸水引向了毫不知情的林黛玉!这手段之卑劣,用心之险恶,哪里还有半分天真?这一情节,更被解读为影射皇太极使用反间计,离间崇祯皇帝与袁崇焕,最终导致袁崇焕被冤杀的国之悲剧!
七、金玉良缘: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
所谓的“金玉良缘”,真的是天作之合吗?恐怕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算计!薛宝钗的金锁,与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字样,看似天生一对。但金锁的来历,薛姨妈的说法前后矛盾,漏洞百出,暗示这故事根本就是编造的!
薛家母女处心积虑打造金锁,并主动散播“金玉良缘”的说法,其目的昭然若揭——拆散宝黛,让薛宝钗成功嫁入贾府,占据“宝二奶奶”之位。这被认为是讽刺满清打着为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入关,实则窃取大明江山的卑劣行径!薛家进京,声称是为了让薛宝钗“备选才人赞善之职”,这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幌子,其真正目的,从一开始就是贾府!
结语:
如果薛宝钗一家真的隐射满清,那么作者对其看似褒扬、实则处处贬损的“一字两笔”、“一座十笔”的写法,就完全说得通了!《红楼梦》的真正主旨,或许并非简单的爱情悲剧,而是深藏着对异族入侵、故国沦亡的无尽悲愤与血泪控诉!
若脱离明末清初那段特殊的历史背景,仅用现代眼光将薛宝钗解读为高情商、识大体的大家闺秀,那恐怕是真的“买椟还珠”,完全错解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作品的千古奇冤!
各位看官,对此解读,您怎么看?不妨带着这个视角,重读一遍《红楼梦》,或许你会有更多惊人的发现!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来源:音乐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