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35 岁的我回看大学:原来那些 “无用功”,才是最有用的成长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15:06 2

摘要:这场景让我想起十年前的自己 —— 那个从 985 院校毕业,却在求职季撞得头破血流的年轻人。

上周在地铁上,看到一个穿着学士服的女生蹲在角落抹眼泪。

她手里的简历边角卷起,鞋尖还沾着面试时踩的雨水。

这场景让我想起十年前的自己 —— 那个从 985 院校毕业,却在求职季撞得头破血流的年轻人。

那时我总以为,考上名校就能推开理想人生的大门。

直到被社会毒打多年才明白:大学不是终点,而是你与真实世界的缓冲带。

那些让你迷茫的 “无用功”,藏着成年人必须懂的生存真相。

成年人的第一课:大学教的知识,90% 都是 “过期药”

(一)课本与现实的割裂,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

我学了四年的《国际金融》,记得最牢的不是汇率模型,而是考前熬夜背重点时,隔壁寝室飘来的泡面味。

工作后第一次做项目预算,被财务问得哑口无言的我,突然想起宿管阿姨曾说:“算账这事儿,菜市场卖菜的大妈比你们强。”

这不是个例。一些互联网公司做过统计:新员工入职后,真正能用到大学专业知识的不足 30%,而 Excel 函数、PPT 排版、商务沟通等 “没上过课” 的技能,才是每天的刚需。

(二)学历的保质期,比面包还短

2015 年我刚入职时,HR 会对 985 学历高看一眼;

2025 年再看招聘市场,某大厂基层岗位的本科率已从 85% 降到 40%。更扎心的是薪资差距:应届生中,985 毕业生起薪比普通本科高 20%,但五年后,这个差距会被 “社会毒打” 磨平 —— 如果你没有持续成长的话。

我认识的一位专科生朋友,毕业后从客服做起,靠自学数据分析转型运营,现在管理着 30 人的团队,薪资是同届名校生的两倍。

他的口头禅是:“学历是入场券,但能坐多远,看的是你有没有真本事。”

(三)大学的真实功能:不是培养人才,而是稳定社会

为什么要扩招?一组数据很说明问题:2023 年全国 18-22 岁人口约 1.2 亿,若全部进入劳动力市场,按 8% 失业率计算,将有近千万年轻人失业。

而大学通过 “延迟就业”,把这个压力延后了四年 —— 这比 “培养精英” 更现实。

与此同时,大学生年均消费超 2 万亿元,从食堂到健身房,从考证培训到毕业旅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消费产业链。

你以为自己在读书,其实也是 “经济增长的贡献者”。

成年人的生存法则:在 “无用功” 里挖黄金

(一)扔掉 “学生思维”,学会用 “功利心” 筛选知识

1、必修课:只学能写进简历的

我曾为了 “综合素养” 硬啃《量子力学》,结果考了 61 分,简历上却永远不会出现这个成绩。

不如把时间花在 Python 编程、数据分析这类 “硬技能” 上 —— 至少 HR 看到你的 GitHub 账号时,会眼前一亮。

2、选修课:优先选能变现的

我的室友阿楠,大学时选修了 “短视频制作”,结课时用作业素材做了个美食账号,毕业后直接拿这个账号去面试,现在已是某 MCN 机构的导演。

他的经验是:“别管课程名字多高大上,能换成钱的,才是真本事。”

(二)提前接触社会:用 “实习” 替代 “刷题”

1、寒暑假生存实验:去最 “接地气” 的地方

大二那年,我去电子厂打了两个月螺丝。

每天站 12 小时,重复上千次拧螺丝的动作,手指磨出茧子的同时,也读懂了 “社会规则”:在工厂,效率比创意重要,服从比个性重要

这段经历让我后来面对职场 PUA 时,能冷静判断 “哪些是真要求,哪些是无理取闹”。

2、职场人脉冷启动:别怕被拒绝

我曾列了一张 “行业前辈清单”,每周厚着脸皮约人喝咖啡。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创业失败的学长,他喝着 20 元的拿铁,跟我聊了 3 小时 “如何避免大学生创业陷阱”。

这些真实的故事,比任何 “成功学讲座” 都有用。

(三)打造 “反脆弱” 能力:比 “名校光环” 更靠谱

1、硬技能:掌握一门 “饿不死” 的手艺

我的同事大刘,大学时靠给游戏公会写攻略赚生活费,毕业后直接入职游戏公司做文案。

现在 AI 写作盛行,他又自学了游戏策划,依然是部门里不可替代的人。他说:“技术会过时,但‘快速学习 + 持续输出’的能力不会。”

2、软技能:修炼 “被社会毒打” 的抗压能力

我曾在一次重要提案中犯了低级错误,被领导当众骂哭。

但三个月后,我主动申请复盘这个项目,整理出 10 条改进方案,反而赢得了更多机会。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 “一帆风顺”,但每次挫折都是 “升级打怪” 的经验值。

给迷茫者的终极答案: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一)职场里的谎言,比课本更荒诞

谎言 1:考上研就能逆袭

我的同学小薇,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读研,三年后毕业时发现,招聘要求从 “本科” 变成了 “硕士 + 3 年经验”。

她不得不从实习生重新做起,薪资比同龄职场人低 20%。

谎言 2:进国企就稳定

交投工作的表哥,曾经以为捧上了 “铁饭碗”,却在近年的改革中被优化。

他现在常说:“真正的稳定,不是在体制内,而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吃饭的本事。

(二)与 “平庸” 和解,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我曾羡慕那些一毕业就进大厂的同学,直到听说他们 996 到脱发、35 岁面临裁员;

我也曾看不起初中辍学就创业的发小,直到他靠电商直播买了两套房。

后来我明白:成功没有统一标准,能让自己活得舒服的人生,就是好人生。

现在的我,在一家小而美的公司做着喜欢的工作,周末去学陶艺,偶尔接点文案兼职。

虽然没成为 “人中龙凤”,但每天都能睡够 8 小时,陪父母吃饭的次数比上班第一年多了 10 倍。

写给十年前的自己,也写给现在的你

如果能回到大学时光,我想对那个焦虑的自己说:

★别害怕迷茫:迷茫说明你在思考 “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这比 “按部就班地活着” 更珍贵。

★多做无用之事:去操场看一次日出,和室友喝一次通宵酒,谈一场不计结果的恋爱 —— 这些 “无用功” 会成为你未来对抗世界的勇气。

★早点接触社会的毒打:别等到毕业才发现,真实的世界从不相信 “天之骄子” 的神话,只认 “能不能解决问题”。

那天在地铁上,我递给哭鼻子的学弟一张纸巾,顺便留了我的微信。

后来他告诉我,他放弃了考公,准备和朋友一起做短视频。

我不知道他会不会成功,但我知道,当一个人不再被 “应该怎样” 绑架,开始主动选择 “想要怎样” 时,他就已经迈出了成长的第一步。

大学的迷茫,是社会给年轻人的温柔暴击。

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 一个让你在相对安全的环境里,学会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起点。

愿你在迷茫中跌跌撞撞地成长,也愿你在清醒中热气腾腾地活着。

毕竟,这才是人生最真实的模样。

来源:那一抹温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