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被官方称为“新起点”的战略新品发布会,被拆成了上下两场:上半场讲芯片、手机、平板等等;下半场,全场最受关注的主角YU7正式登场,从设计语言到激光雷达,从电池配置到内饰细节,每一项技术点都干货满满。
5月22日晚,相信很多人都有关注到小米这一次的YU7发布会。
这场被官方称为“新起点”的战略新品发布会,被拆成了上下两场:上半场讲芯片、手机、平板等等;下半场,全场最受关注的主角YU7正式登场,从设计语言到激光雷达,从电池配置到内饰细节,每一项技术点都干货满满。
虽然在当天中午,雷军已经提前透露本次发布会不会公布价格,但很多人还是抱有一丝期待:“雷总会不会在发布会最后爆个大的?”不过没有意外,没有惊喜:讲了整整两个小时,雷军就是没说价格。
一时间,弹幕和微博炸锅,“耍猴?”“小米你是没想好价格还是不敢说?”成了发布会结束后最大的疑问。
这场“价格跳票”事件,也在资本市场引发震荡。5月22日下午,小米港股一度跌近3%,一方面是投资者对小米造车盈利模型的担忧,另一方面则是对“小米SU7近期安全风波”的现实焦虑。
但真相真的那么简单吗?
未必。事实上,这可能是雷军的又一次“后发制人”有意为之。他选择让全场观众都带着一个巨大的“问号”走出发布会现场,就是要用这个“价格空白”,撩拨整个行业的神经、用户的社交传播、媒体的节奏控制,甚至竞争对手的定价决策。
后发制人?策略还是怕输?
有人说,雷军这是胆怯,不敢说价格。但更可能的解释是:他太知道定价会引爆什么样的连锁反应了。
回顾去年3月,小米首次进军汽车行业,发布了SU7。那时候,网络上群嘲不断,甚至流行一句“军儿,收手吧,外面都是xx!”
雷军当时没有急着亮牌,而是选择技术细节先行、品牌情绪铺垫、话题渲染爆点。当时小米公布了SU7的动力参数、电池配置、智能座舱等硬件信息,却始终对价格守口如瓶这种策略在当时引发了两种情绪:一种是看衰,觉得“雷布斯要翻车”;另一种是期待,觉得小米可能会“压价搅局”。
最终,雷军用“21.59万元起”的价格打破质疑——直接比Model 3便宜3万元,形成价格锚点对撞。一夜之间,SU7实现从“互联网笑话”到“现象级爆款”的逆转。首发24小时大定订单8.9万辆,远超行业预期。
这套打法,极具互联网“冷启动”逻辑。它本质是情绪预热+信息饥渴+价格反转的组合拳。
如今到了YU7,小米看起来想再次复制同样节奏。但很明显,一年后的今天,YU7要面对的市场环境复杂了得多。
先看市场环境——2025年中大型纯电SUV市场正处于“内卷生死场”。
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起售价26.35万元,而且最近又开始放出风声,说不定哪天就宣布降价;华为的问界M7、理想L7也都在25-30万元价格带疯狂上量;而比亚迪、极氪、蔚来也都在疯狂内卷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
YU7如果贸然定价,一旦特斯拉像去年一样突然“斩杀”三万元,直接压穿市场地板,小米瞬间陷入定价被动。所以小米选择了拖。不给价格,是一种“保持弹性”的方式,也是留时间观察友商动向的高维操作。
其次是自身的产能准备——SU7的交付地狱仍历历在目。
前期超30万订单压塌了整条产线,一度传出交付周期超过9个月,用户怒评“小米画饼专业户”。而YU7的定位是“走量”,背后意味着更大基数的订单考验。一旦价格定得太激进、订单汹涌而至,小米自身的产线、供应商、交付能力能否承压?这是必须要考量的现实因素。
所以这次,小米吸取教训。YU7真正批量生产得等到6月底工厂二期完工、7月产能释放之后。因此,在没有充分交付能力之前公布价格,只会引发“下订潮+产能恐慌”的二次灾难。“价格一出,订单就来”,这是定律。但如果不能满足交付,那价格不如不出。所以这或许不仅是营销策略,而是风险控制。
而第三个考量是资本市场对小米汽车的期待。
小米这一次面对的不只是外部竞争,还有资本市场的预期压力。
SU7的热卖,把雷军和小米送上了“第二增长曲线”的神坛,但也让市场对其后续产品的盈利能力、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意味着,你不能再靠“首发红利”活下去,YU7必须向资本证明,小米造车不是一次性营销奇迹,而是一条可以持续复制的工业路线。
而这,恰恰比价格更难。
所以,当小米选择不公布价格时,或许也是在为内部节奏争取喘息时间。
——不仅是在“躲避友商”,也是在“修补自己”。
路径依赖?小米的“饥饿营销2.0”?
在SU7发布时,小米用了一个经典的饥饿营销节奏:“先小定后大定”,吊足用户胃口。而这次YU7,干脆连“小定”都取消了——你连下单按钮都找不到,只能留联系方式。有媒体调侃:这是“连饼都不给画了”。
其实,这是小米极为克制又高明的升级。
因为它要的不是眼下的销量数字,而是社交舆论中的“话题总量”。
一个简单的逻辑:你一公布价格,用户讨论就会在3天内结束,甚至肯能因为价格争议而“翻车”。但如果你不公布价格,全网都会带着各种猜测去传播。
你会发现,发布会后24小时,微博、小红书、知乎上关于YU7的热帖内容极其一致:
“我猜定价会在27万”
“雷总要是敢定30万就等着被喷吧”
“不定价,估计是在憋大招”
这正是小米想要的。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次“去中心化”的传播设计。
不是品牌单向输出信息,而是把话题变成社交货币,让用户在讨论中自发扩散。
Su7的当年的营销案例已经充分说明,这种“先制造情绪,后做决策”的节奏,在当下注意力稀缺的环境里,反而更容易制造“再引爆”。
小米在SU7后迎来的最大挑战,就是“再重复一次成功”的难度。
当消费者的心理门槛已经被21.59万定住,任何一个新产品的溢价空间都会被无限放大。YU7无法再靠“便宜”吸引眼球,那就只能靠“让人猜”来转移注意力。
这是市场传播的高阶玩法。小米没有用钱砸热搜,也没安排水军控评,但仅仅一个“未公布价格”的动作,就让YU7出现在了所有科技博主的头条中。
写在最后:价格,YU7最后的底牌
所以小米为什么不公布价格?你可以说它是怕竞争对手“阻击”,怕用户骂贵,也怕重蹈SU7交付风波的覆辙。
但更深一层,是小米正在进行一次关于品牌心智的重新塑造。
过去,小米靠性价比打天下,但SU7之后,它必须学会控制“价格”这个变量——不是谁先说,谁就赢了。
在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战场上,所有玩家都在拼技术、拼工厂、拼渠道,但最终拼的是节奏感,是战略耐性,是谁能在最对的时间点给出最对的定价。
雷军说:“高端化不是涨价,是用技术赢得尊重。”这句话你可以信一半。
价格,永远都是最直白的信号。
但在注意力稀缺、舆论爆炸的今天,价格不仅是决定买不买的门槛,更是品牌“讲好故事”的底牌。
小米这一次没有讲价格,但讲好了悬念。
YU7还没卖,但大家已经在讨论;价格还没出,但心锚已经扎下。
小米知道:把用户的注意力留在今天,才能把订单留在明天。
来源:贝塔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