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书韵丨《红星照耀中国》:穿越历史迷雾的真理之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14:41 2

摘要:1936年,当埃德加·斯诺穿越封锁的硝烟和信息屏障来到红色中国的深处,所写下的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不仅记录了战壕里的故事,更是一段穿透时空的精神光谱,生动地记载了陕北苏区的中国共产党人、红军战士人民至上的信仰、创新突破的勇气和奉献革命的赤诚。

党校书韵

编者按:

1936年,当埃德加·斯诺穿越封锁的硝烟和信息屏障来到红色中国的深处,所写下的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不仅记录了战壕里的故事,更是一段穿透时空的精神光谱,生动地记载了陕北苏区的中国共产党人、红军战士人民至上的信仰、创新突破的勇气和奉献革命的赤诚。

“党校书韵”专栏第三期邀请的青年学者是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魏泽吉老师。魏老师文笔凝练铿锵,概括了《红星照耀中国》折射出的真理力量、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启示——被岁月打磨过的信仰,注定在时光深处愈发璀璨,既照亮来时的黑夜,也指引远航的长路。

△点击收听

《红星照耀中国》 穿越历史迷雾的真理之光

在浩瀚书海中,总有一些经典之作如璀璨的星辰,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红星照耀中国》便是这样一部作品。1936年夏,当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决心要穿越重重封锁进入陕北苏区时,他没想到他将会因此而改变世界对中国的认知。《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用生命书写的纪实作品,不仅撕碎了国民党当局精心编织的信息屏障,更在西方世界掀起了“红色中国”的解密热潮。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打开这部浸透着历史硝烟的著作,依然能感受到那些鲜活生命迸发出的精神力量,触摸到中国革命最本真的精神图谱。

解封的真相

红色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关于红色中国,当时的国内外存在着种种疑问和不解,这也包括斯诺本人。他在本书开篇即写道,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迷,更混乱的传说了。尽管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斯诺却始终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此时西方世界对中国共产党人充斥着妖魔化的想象。《纽约时报》将红军污蔑为“赤色恶魔”,伦敦《泰晤士报》断言陕北是“文明世界的禁区”。这种信息的偏差,一方面来自国民党政府新闻封锁构成的物理屏障,另一方面来自意识形态层面的冷战思维编织出的精神藩篱。为了探明红色中国的真相,斯诺决定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

在长达4个多月的时间里,斯诺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进行了深入全方位的采访,先后走访了红军部队的许多将领和普通战士,寻访当地百姓,对根据地的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他记录了抗日军政大学的露天课堂、列宁室里用木炭书写的《共产党宣言》,也记录了苏区货币的防伪技术、土地分配方案的手写稿等等。斯诺的笔触始终在客观记录与人文关怀间保持精妙平衡,既如实记载根据地实行的“婚姻自由”政策,也不回避某些激进土地改革引发的矛盾。这种摒弃非黑即白的书写方式,使作品获得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

精神的显影

什么精神在支撑着革命者

斯诺笔下的中共领导人几乎毫无例外地具有乐观的“孩子气”。“他们对于革命依然是高高兴兴的乐观主义者!”在革命过程中,遇到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险阻,在这些困难险阻面前,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充满着无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乐观的领导人带出了一支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的队伍。有的红军战士“二十刚出头的青年就丢了一只胳臂或一条腿,或者是手指被打掉了,或者是头上或身上留有难看的伤痕——但是他们对于革命依然是高高兴兴的乐观主义者!”有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这种乐观不会因为遭遇艰苦磨难而改变。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不断融入大我,逐渐达到了无私无我的境界,“我的生平不过是红军历史的一部分了”。斯诺在对毛泽东的采访中发现“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有点不着痕迹地升华为一个伟大运动的事业了,虽然他在这个运动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是你看不清他作为个人的存在。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不再是毛泽东,而是红军了;不再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象,而是一个关心人类集体命运的盛衰的旁观者的客观史料记载了。”这种“小我”和“大我”在生活中融为一体时,往往就是那么的自然。“共产党人是能够说出青少年时代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但是一旦他参加红军以后,他就把自己给忘掉在什么地方了;如果你不是一再地问他,就不会听到更多关于他自己的事情,你所听到的只是关于红军、苏维埃或党的故事——这些名词的第一个字母都是大写的。”

时空的对话

《红星照耀中国》的当代启示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展现了党在艰苦环境中的奋斗历程,更揭示了党的建设与发展的深层逻辑。这部作品对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

必须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建党”。斯诺笔下的延安根据地,随处可见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的场景:红军战士在油灯下研读《共产党宣言》,农民夜校用通俗语言讲解阶级斗争理论,甚至炊事员休息时也在讨论“剩余价值”。这种将思想建设置于首位的传统,奠定了党的精神根基。

必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斯诺记录下中共领导人与群众相处的细节,生动诠释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制度、土地革命政策,更是制度性保障群众路线的实践典范。这对我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启示。

必须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斯诺惊叹于延安“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景象:毛泽东穿着打补丁的裤子接待外宾,徐海东将军把马匹让给伤员自己步行。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与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形成了鲜明对比。当前领导干部“头雁效应”的发挥,仍是党风政风持续向好的关键。

必须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斯诺观察到,红军战士走过私人果园时,“没有人去碰一碰里面的果子”,在村子里吃的粮食和蔬菜“也是照价付钱的”。这种对于纪律的严格要求,不仅成为党赢得民心的关键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葆活力的重要原因。

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望,《红星照耀中国》犹如一部充满智慧的政治启示录。书中那些在黄土高原上跃动的红色星火,早已化作新时代的璀璨星河。这部跨越时空的经典启示我们:加强党的建设不是抽象的理论命题,而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实践课题。惟有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初心本色,方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简介:魏泽吉,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和鉴定专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多项。公开发表文章6篇,出版个人专著1部,主编图书1部,撰写8篇咨政报告被省市主要领导批示肯定,获中央统战部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奖。主讲课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获评全国社会主义学院系统好课程、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好课程,主讲课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获评杭州市党校系统精品课。

朗读者:明亮,杭州文广集团主持人,一级播音员,浙江省朗诵协会会员代表。曾任多届杭州市人大及政协会议播音。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