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围棋天才坠楼:变态父亲,把天才逼上绝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4 14:38 2

摘要:但这一次,他没有等到父亲的掌声,只有冰冷的拳头。因输掉一局棋,他被父亲当众踹飞,肋骨断裂的剧痛未消,他已选择从高楼跃下。

2025年5月19日,杭州某小区楼下,一具小小的身躯静静躺在血泊中。

他是朱宏鑫,9岁,围棋业余六段选手,全国少儿赛冠军。

半小时前,他刚结束一场围棋训练;三天前,他在“明仕杯”夺冠。

但这一次,他没有等到父亲的掌声,只有冰冷的拳头。因输掉一局棋,他被父亲当众踹飞,肋骨断裂的剧痛未消,他已选择从高楼跃下。

棋盘上的天才少年,用生命完成了最后一次“投子认输”。

朱宏鑫的悲剧,是一份血泪交织的成长报告。父亲的教育方式,只有1个字:打。

输棋时打——哪怕最终夺冠,只要有一局失利,便拳脚相加;赢棋时也打——因“不够完美”,父亲的脚踹成了他的“赛后仪式”。7岁起,他的手臂永远带着淤青,领奖照里笑容僵硬,眼神空洞如木偶。

更荒诞的是,暴力早已公开化。

棋院、赛场、培训机构……父亲的殴打从不避人。一次比赛后,朱宏鑫被踢得无法起身,其他家长试图劝阻,反遭威胁。保安拉开施暴者时,孩子蜷缩在地,颤抖着说:“我错了。”

“棍棒出天才”的谎言背后,是成人世界的懦弱与偏执。

父亲的朋友圈里,充斥着对儿子“不完美”的苛责:“打得一塌糊涂”“缺乏经验”。他将孩子视为“行走的奖杯”,却从未问过:“你累吗?痛吗?”

朱宏鑫并非没有呼救。

他报过警,培训机构多次反映家暴,棋院家长群记录着目击者的愤怒。但警方以“家务事”为由轻描淡写,机构为留住“天才学员”选择沉默,社区因“监护权归属”束手束脚。

社会的旁观者效应,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反家暴法》规定“强制报告制度”,但执行漏洞让制度形同虚设;儿童保护机构资源匮乏,受虐孩子往往被送回施暴者身边。

朱宏鑫的遭遇,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孩子的命,抵不过一句“清官难断家务事”。

朱宏鑫不是个例。

辽宁16岁的于行健,信息奥赛银牌得主,因一次成绩下滑跳楼,遗书里写着:“我每天都在为你们熬”;

浙江13岁的韦婷,因母亲偷看日记指控“早恋”,喝农药自杀,最后一句话是:“这一天很自由,虽然是我生命的终点”。

这些孩子身上,贴着同一个标签:天才孤儿。

父母将未实现的野心投射到孩子身上,用“为你好”绑架他们的人生。

法律必须亮剑:将长期精神暴力纳入虐待罪范畴,对“管教致死”按故意伤害罪严惩,而非止于轻判。

社会拒绝沉默:建立社区、学校、机构联动的预警机制,听到孩子哭喊时,请立即报警——你的干预,或许能改写一个生命的结局。

父母放下执念: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完美的机器,而是守护能坦然说“我输了”也依然被爱的灵魂。

当我们在孩子身上雕刻“成功”时,可曾听见他们灵魂碎裂的声音?

来源:教育大百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