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诺贝尔奖是全球科学家的最高荣誉,而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维特里希则用他的行动重新定义了科学家的使命,他的故事开头并不复杂,但绝对让人印象深刻。
他从运动场的绿茵梦到实验室的显微镜下,一路跨越不凡人生,从国际科学联合会的舞台到中国的科研院校,他的故事因中国而再次展开。
2018年他拿到了一张绿卡,对于这位亿万富豪的诺贝尔得主来说这张绿卡是他对中国的深情认可,是什么让他如此钟情于中国的科研环境?
诺贝尔奖是全球科学家的最高荣誉,而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维特里希则用他的行动重新定义了科学家的使命,他的故事开头并不复杂,但绝对让人印象深刻。
他是成功开发出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这项技术推动了生物学研究的进步,还在全球医学领域掀起了革命,而这样一位学术巨匠的选择却让人感到意外。
2013年他接受了中国上海科技大学的邀请,选择离开自己熟悉的瑞士,前往中国从零开始,亲自筹建了一座核磁共振实验室。
要知道中国在那时的核磁共振研究还远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这位顶级科学家却不嫌起步晚、不嫌条件差,毅然决定加入。
他并非单纯地想“指导”,而是与团队一起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推动研究进程,他的到来为中国核磁共振领域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不只是科研者,更是教育者,他在实验室中埋头研究,还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中,几年里他带领团队进行了数十项科研项目,培养了一批本土的优秀青年学者。
他的选择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他身价早已过亿,科研成果世界闻名,甚至在全球顶尖机构中拥有一席之地,为何选择投入一片当时科研发展尚不成熟的土地?
在科学界熠熠生辉的维特里希,起初并未打算成为一名科学家,与许多人想象中的“少年天才”不同,维特里希的起点更像一个体育明星的成长故事。
他的童年在瑞士阿尔贝格小镇度过,这里自然风光优美小溪和森林相伴,让他对植物和动物充满了好奇,但在他年少时科学还只是埋在心底的一颗种子,他真正的热爱是足球。
从中学开始维特里希就展现了惊人的运动天赋,尤其是在足球场上他奔跑迅猛技术娴熟,被认为有成为职业球员的潜质,进入大学后他的热爱没有消退,反而越发强烈。
维特里希选择了体育专业并加入校队参加比赛,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站在绿茵场上,成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
命运有时会突然改变人生的轨迹,一次普通的比赛中,一记猛烈的铲球让他重伤,右腿的严重创伤迫使他放弃职业赛场。
对于一个曾满怀热血追逐梦想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维特里希不得不放弃足球梦,但维特里希并没有因此沉沦。
他很快调整了方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另一个他一直喜欢的领域科学研究,也许是长期参与运动培养出的毅力,让他能够以同样的热情面对实验室。
从伯尔尼大学开始维特里希迅速完成了化学学士与硕士的课程,又进入巴塞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但他的勤奋和执着在化学领域展现了非凡的才华。
核磁共振研究当时还是一片全新的领域,许多人止步于困难与未知,而维特里希却在这个方向上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这使他从一个运动场上的追梦者,成长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几十年后维特里希的人生已与科学深深绑定,他的研究赢得了诺贝尔奖,还被认为是核磁共振领域的革命性成果。
这一切的起点却是那个因为受伤而不得不离开的足球场,科学和运动的碰撞塑造了维特里希的一生,而在他回到实验室潜心研究的同时一个新的机会正在悄然酝酿。
科学从来都是超越国界的,而维特里希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者,维特里希是科研领域的开拓者,更是一位连接世界的科学桥梁。
1983年维特里希作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的秘书长,首次来到中国,那时的中国科学界仍处于追赶阶段,与国际学术前沿的距离很大,但这次短暂的访问却深深触动了他。
面对一个蓄势待发的国家,他敏锐地察觉到中国的巨大潜力并开始思考如何帮助中国更快融入国际科学界。
彼时的国际科学联合会是一个汇集了世界各国顶尖学者与研究机构的重要组织,而中国在当时并非其成员。
维特里希意识到加入这一组织对中国而言是一次科学地位的提升,更是与国际学术资源对接的重要机会。他利用自己在联合会中的话语权,与多方协调成功推动中国成为该组织的一员。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加入如此高规格的国际科学组织,对中国科学事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次合作是维特里希与中国的起点,更是他长期支持中国科学发展的开端。
后来他多次往返中瑞两国,促成中外科学家之间的深度交流,在他的推动下核磁共振技术,还有更多学科领域的国际合作得以展开。
随着中国科学实力的日渐增强,越来越多的诺贝尔奖得主,包括伯纳德·费林加这样的顶尖人物,也在维特里希的影响下开始关注中国并加入到中国的科研事业中。
这种跨越国界的合作体现的是维特里希对科学的热忱,更是他对中国发展潜力的深刻信任,他多次公开表示中国科学家必将在未来取得更高的国际成就。
而他的预测正逐步变为现实,多年后当他在上海科技大学任教,亲自培养中国的科研人才时,他的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个人成就的范畴。
在这种无国界的科学合作中,他贡献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还培养了一代代中国科学家,他的信念是科学需要传承,而传承的力量更需要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驱动。
科学的世界从不缺乏挑战,但维特里希深知只有始终怀着一颗好奇心和质疑精神,才能让科学事业持续前行,他多次强调科学研究的核心并不仅仅是追求成果,而是尊重探索过程。
即使是像他这样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需要面对来自同行甚至公众的质疑,而正是这些质疑促使他不断完善和推进自己的研究,科学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挑战权威并保持初心的人。
基础研究是由好奇心驱动的,没有对未知世界的渴望,科学便失去了灵魂,这种信念贯穿于他整个职业生涯。
在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中他开辟了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全新研究方向更将这一基础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试图攻克诸如糖尿病等全球性健康难题。
在上海维特里希与团队深入分析G蛋白分子的机理,希望通过科学的力量为患者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除了科研维特里希还将目光投向了教育,在上海科技大学他倾注了大量心血,致力于培养一批批优秀的中国科研人才。
他在课堂上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并鼓励学生们提出大胆的假设和创新的想法,他相信科学要服务于当下,还要为未来储备更多的可能性,而这一点必须依赖一代代人的传承。
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没有国界、没有界限,无论是在瑞士的实验室,还是在中国的课堂,他始终秉持着对科学的热爱与坚持。
维特里希的一生是科学、热情与坚持的集合,他用核磁共振技术解锁了科学的新领域,用自己的人脉为中国搭建了迈向国际的桥梁,用不懈的努力推动基础科研走向实际应用。
无论你身在何处保持质疑、坚持好奇、不断突破,你都可以让科学改变世界,中国也正在用行动证明,这片土地有能力孕育更多属于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封面新闻2023-07-17发布的《封面科考队|库尔特·维特里希最激动的成就:诺奖+中国“绿卡”》
上观新闻2018-04-02发布的《上科大这位诺奖得主拿到“中国绿卡”:在沪工作环境很理想,妻子也申请了这张证》
来源:墨卿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