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轼的祖先苏味道(648年—705年),唐朝大臣,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唐高宗干封年间进士。武则天当政时数次官至宰相。中宗时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外贬。少时以文章知名,与李峤合称“苏李”。
苏轼一生行踪与行走路线
李常生
苏轼一生行踪与行走路线图
苏氏源起
苏轼的祖先苏味道(648年—705年),唐朝大臣,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唐高宗干封年间进士。武则天当政时数次官至宰相。中宗时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外贬。少时以文章知名,与李峤合称“苏李”。
长安中年,苏味道提请还乡,迁葬其父。官府准许了,命令州县就葬事提供所需,其间苏味道涉嫌侵毁乡人墓田,加上役使过度,被宪司弹劾,而贬为坊州刺史。未几,又改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依《新唐书》记载:“味道因役庸过程,遂侵毁乡人墓田,萧至忠劾之,贬坊州刺史。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张易之败,坐党附,贬眉州刺史。复还益州长史,未就道卒,年五十八,赠冀州刺史。”
依苏洵《苏氏族谱》谓:“唐神龙初,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
眉山苏轼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丙子,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山。宝元二年(1039)己卯,弟辙生。幼时兄弟二人于眉山读书受教育,曾师张易简读书,并受母亲程氏及父苏洵教诲甚多。
第一次出蜀
嘉祐元年(1056)丙申,苏轼二十一岁。闰三月,苏洵携苏轼、苏辙自眉山出发至汴京参加各种考试。路程近1500公里,行走期间近两个月。
苏轼出蜀过蜀道至凤翔路线图
苏轼第一次入京行走路线图
母丧回乡
嘉祐二年(1057)丁酉,苏轼二十二岁。四月七日,母程氏卒。苏洵父子仓惶返蜀。其返蜀路程如第一次出蜀。
第二次出蜀与三苏《南行集》
嘉祐四年(1059)己亥,苏轼二十四岁。苏轼、苏辙服丧毕,十月四日,苏轼兄弟侍父离眉州,赴京师。
此次赴京师,苏轼、苏辙携妻并乳母等,自眉山沿岷江下行过长江,至江陵(今荆州)出陆,改向北行,至汴京。父子三人沿途作诗、作文,在水路江陵以西,集合诗文等,称《南行前集》。自江陵至汴京期间所作诗文,集称《南行后集》。
此路程全程近1800公里,三苏于嘉祐五年(1060)庚子,二月二十五日到达京城。行走期间近5个月。
三苏第二次进京行走路线图
苏轼参加殿试并任凤翔签判
嘉祐六年(1061)辛丑,苏轼二十六岁。八月乙亥(二十五日),仁宗御崇政殿,试苏轼等。苏轼入三等,辙为四等。
轼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辙除商州军事推官。
本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与弟辙别于郑州西门。苏轼于十二月十四日到凤翔府签判任。
自汴京至凤翔,全程约计680公里,行走期间约计1个月。
苏轼自汴京至凤翔行走路线图
第三次进京与父丧返乡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甲辰,苏轼二十九岁。十二月十七日,苏轼罢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任。磨勘转殿中丞。随即离凤翔。
治平二年(1065)乙巳,苏轼三十岁。二月还朝,除判登闻鼓院。苏轼归汴京行走路线,参考图005。
治平三年(1066)丙午,苏轼三十一岁。四月二十五日,父洵卒。六月,与弟辙舟载父洵及妻王弗之柩,归蜀。行走路线乃顺汴河、运河南下至瓜洲,再西行逆长江、岷江至眉山,全程近三千公里。
治平四年(1067)丁未,苏轼三十二岁。四月,护父丧还里。全部行程近三千公里,行走期间近十个半月。
苏轼父丧扶柩返乡行走路线图
第四次进京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戊申。苏轼三十三岁。七月,除丧。苏轼与苏辙约于本年十一月中旬离眉山。约于熙宁二年(1069)己酉,苏轼三十四岁,二月初返抵汴京。其行程路线乃北出蜀道,至凤翔转东行至汴京,其行走路线与第一次至汴京相同。
任杭州倅
熙宁四年(1071)辛亥,苏轼三十六岁。乞外补,六月,除杭倅。八月初,出都,赴陈州。在陈州留三十余日。九月,离陈州,弟辙送至颍州,拜谒欧阳脩。九月底,离颍。十一月三日,游镇江金山,夜宿金山寺。曾自金山放船至焦山,登北固山,游甘露寺。
本次自汴京至杭州,先后于陈州、颍州、镇江各地多所停留。汴京至杭州约计1100公里,苏轼走完全程,约计3个月余。
苏轼任杭州倅行走路线图(汴京至长江段)
苏轼任杭州倅行走路线图(长江至杭州段)
山东知密
熙宁七年(1074)甲寅,苏轼三十九岁。九月移知密州。九月底离杭。
过淮安后,转至海州,沿海滨北行至密州。十二月三日,到密州任。自杭州至密州,全程约计近千公里,苏轼边走边游,行走两个月余抵达密州。
苏轼自杭州至密州行走路线图(杭州至长江段)
熙宁年末,苏轼北行知密,自润州至密州行走路线图
江苏知徐
熙宁九年(1076)丙辰,苏轼四十一岁。十一月十五日,知河中府告下。十二月,孔宗翰来代。罢密州,作诗留别。
熙宁十年(1077)丁巳,苏轼四十二岁。正月初一,发潍州。二月留齐州月余。葵巳(十二月),改知徐州。弟辙自京师来迎,会于澶、濮间。苏轼与辙同赴京师。至陈桥驿,知徐州告下。时不得入国门,乃寓居城外范镇之东园。王诜馈酒食。
四月,乘舟沿汴赴任,过南都见张方平。辙随赴宿州、符离,二十一日到徐州任。
自密州至徐州,全程近1100公里,苏轼边走、边停、边游,旅途共行走约5个月。
苏轼自密州至郓州概略行走路线图
苏轼自郓州至徐州概略行走路线图
浙江知湖与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己未,苏轼四十四岁。
三月,罢徐州,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湖州军州事。苏轼往南都,见张方平,晤弟辙,留南都半月。三月下旬别弟辙,二十七日至灵璧镇。四月二十日,到湖州任,上谢表。
徐州至湖州,全程约计约700公里,边停边走,总计行程约计20天。
苏轼自徐州至湖州(北段行程)路线图
苏轼自楚州至润州(中段行程)路线图
苏轼自润州至湖州(末段行程)路线图
贬谪黄州
元丰二年(1079)己未,苏轼四十四岁。
七月二十八日,中使皇甫遵到湖州勾摄苏轼前来御史台。苏轼罢湖州。就逮,与妻子诀别,留书弟辙,处置后事。迈随行。八月十八日,赴台狱。此行程全程约计900公里,苏轼被捕送往乌台,全程不做任何停留与游历,行走运河,估计每日行走45公里,此为宋代行走运河之每日标准距离。
十一月二十八日,李定奏岂在台收禁苏轼,听候断遣。十二月庚申(二十六日),责授苏轼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王诜、苏辙、王巩三人谪降。
元丰三年(1080)庚申,苏轼四十五岁。
正月初一日,苏轼离京师赴黄州,过陈州,十一日,弟辙自南都来陈相别。十四日,与弟辙别。
苏轼二月一日,到黄州,上谢表。自陈州到黄州,约计600公里,行走路程约计20日,平均每日行走30公里。
苏轼被押送至汴京(长江南端路线图)
苏轼被押送至汴京(北段路线图)
苏轼自汴京至黄州(汴京至光州段)路线图
苏轼自光州至黄州行走路线图
万里来去知登五日
元丰七年(1084)甲子,苏轼四十九岁。
三月初,移汝州告下。四月八日左右离黄。二十四日,至庐山北麓,宿圆通禅院。至筠州,见弟辙。五月十日,还庐山,游庐山东侧。六月九日,与子迈游石钟山,作记。六月底,抵金陵。约于八月十四日离今陵,赴真州。来往京口,在金山,以玉带施了元(佛印)。九月至常州,复自常至宜兴,买庄田于宜兴。十月十九日,扬州上表,乞常州居住。
元丰八年(1085)乙丑,苏轼五十岁。苏轼离宜兴往南都行进。三月,神宗卒。受恩准常州居住。五月重回常州,谢上表。六月下旬,告下,复朝奉郎,起知登州军州事。七月下旬自常赴登。十月十五日,抵登州任,进谢上表。
苏轼自离黄州,最后到达登州任,前后经过时间约计一年又7个月,前前后后行走路程接近4000公里,一生漂泊,此次行程为最。
苏轼自黄州至江州概略行走路线图
苏轼自庐山至筠州探望弟辙行走路线图
元丰七年,苏轼自江州至江宁概略行程图
元丰七年,苏轼自当涂至润州概略行走路线图
元丰七年,苏轼至宜兴来回行程图
元丰七年、八年,苏轼自宜兴至南都来回行程路线图
元丰年末,苏轼自润州至密州行走路线图
元丰八年十月,苏轼自怀仁至登州行走路线图
第六次进京
元丰八年(1085)乙丑,苏轼五十岁。
十月二十日,苏轼以礼部郎中召还。进谢上表。十一月二日,游登州延洪禅院,舍子过所蓄乌铜鉴为佛心鉴,作偈。别登州,赴京师。
孔凡礼认为苏轼自济南至郓州,直过南都,见张方平。十二月上旬末至京师。或有说苏轼乃自郓州西行过陈桥驿入汴京。
自登州至汴京约计800公里,行走其间约计1个月。
元丰八年(1085)十一月,苏轼自登州至莱州行走路线图
苏轼自莱州至郓州行走路线图
元丰八年冬,苏轼自郓州至京城行走可能路线图
浙江知杭
元祐四年(1089)己巳,苏轼五十四岁。三月丁亥(十六日),苏轼以龙图阁学士除知杭州。上谢表并谢赐对衣金带马表。四月出京,同行者有子迨、过及夫人王氏。
七月三日,到杭州任。全程近1100公里,行走其间边游、边玩,每日平均行走约10余公里。
苏轼任杭州太守自汴京至杭州行走路线图
第七次进京
元祐六年(1091)辛未,苏轼五十六岁。
正月丙戍(二十六日),熊本除知杭州,未行。同日,苏轼除吏部尚书。
二月癸巳(初四日),除翰林学士承旨。六日,在巽亭,别道潜。同日,别南北山诸道人。九日,辞天竺,作诗。自下塘起行。取道湖州至苏州。
五月十九日,在南都上《杭州召还乞郡状》。不许。
甲申(二十六日),始入朝。二十九日,赴阁门受翰林学士承旨告命。
六月一日,宣召再入学士院,赐对衣金带马,皆有谢表。
苏轼自杭州至汴京行走路线图
安徽知颍与江苏知扬
元祐六年(1091)辛未,苏轼五十六岁。
八月壬辰(初五日),苏轼为龙图阁学士、知颍州。中旬,知颍州告下,并赐对衣金带马,有谢表。闰八月初出汴京,闰八月十三日,过陈。十七日,舟行入颍州界。二十二日,到颍州任,进谢上表。上谢执政启。
元祐七年(1092)壬申,苏轼五十七岁。正月丁未(二十四日),除知郓州。二十八日,改除知扬州。二月十二日,抵泗州。二十八日,到扬州任。
苏轼自汴京至颍州行走路线图
苏轼自颍州至扬州任行走路线图
第八次进京
元祐七年(1092)壬申,苏轼五十七岁。
八月癸酉(二十二日),苏轼以兵部尚书、龙图阁学士除兼侍读。苏轼曾离扬州,至宜兴,行临溪道中,见邑令张堂。九月二日,作记赠堂。离宜兴。九日,至南都。
途中,兼侍读除命下,辞。约近中旬,至京师,弟辙奉诏来迎。到京师,复馆于浴室东堂。到兵部尚书兼侍读任,诏赐对衣金带马,均有谢上表。
苏轼来往宜兴张渚镇(估计曾至张渚镇)行程路线图
苏轼自润州至楚州概略行走路线图
苏轼自楚州至汴京行经路线概略图
河北知定
元祐八年(1093)癸酉,苏轼五十八岁。
六月甲寅(初八日),乞知越州,诏不允。壬申(二十六日),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左朝散郎苏轼除知定州。七月二十四日,乞改知越州。
八月一日,妻王闰之卒。九月戊子(十三日),苏轼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知定州。二十六日,朝辞赴定州。十月二十三日,到定州任,进谢上表。上谢执政起。
自汴京至定州距离近400公里,苏轼行走路程约计27日。
苏轼自汴京至滑州行走路线图
苏轼自滑州至定州及自定州南返时行走路线图
贬谪惠州
绍圣元年(1094)甲戍,苏轼五十九岁。
四月壬子(十一日),落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依前左朝奉郎知英州。壬戍(二十一日),弟辙至汝州。
闰四月三日,除命下,罢定州任,责知英州。既行。二十一日,大雨,留襄邑,自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苏轼在陈留、襄邑途中,突然西至汝州,访弟辙。题诗汝州龙兴寺吴画壁。弟辙分俸使迈等就食宜兴。别弟辙,至陈留,得旨舟行。
六月甲戍(初五日),来之邵等疏苏轼诋斥先朝,诏谪惠州。施谱:“六月,御史来之邵等复言先生自元祐以来多托文字讥斥先朝,虽已责降,未厌舆论,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六月七日,泊金陵。九日,殆、过以其兄迈遵母遗命所共画阿弥陀像奉安金陵清凉寺,苏轼作赞,并请诗和长老。
六月下旬,过大庾岭。
九月二十六日,舣舟泊头镇,二十七日,与子过等游罗浮山。
十月二日,到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贬所,上谢表。
自定州至惠州,全程近4000公里,行程时间约计6个月。苏轼走走停停,平均每日行走22公里左右。
苏轼自定州至襄邑转汝州大致行程图
苏轼自襄邑至九将行经路线图
苏轼南迁江南西路段(今江西)概略路线行程图
苏轼自大庾岭至惠州行走路线图
贬谪儋州
绍圣四年(丁丑),苏轼六十二岁。
四月十七日,苏轼居惠州白鹤峯。得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告命。惠守方子容携告命来。十九日,与过离惠,与家人痛苦诀别。
道光《鹤山县志》谓:“坡亭:在鹤山县东北五十五里石螺冈,冈前危石饮江,奔涛啮岸,东望则澄江如练,一碧千里,宋绍圣中,苏轼谪儋州过此,留数日。”另有地方县志纪载:开平县城南有苏公渡。
五月十一日,与弟辙相遇于藤州。自惠州至藤州,距离约计400公里,其中东江口水路复杂,船行至鹤山江滨,又遇洪峰阻挡数日,且逆西江上行,并不容易。故苏轼停留鹤山江滨尚有可能,若说再南至开平等地,多有不实。
苏轼、苏辙结伴自藤州至雷州,六月五日抵雷州,全部行程计20日,然本行程距离约为300公里,平均行程每日15公里。此段行程,多有猜测,孔凡礼认为苏轼过高州,然亦有多位学者认为,苏轼自藤州沿北流江南下,至北流江,入陆川,转今九洲江南下,至雷州。六月十日,苏轼至递角场,渡海,至琼州,转西行。
七月二日,苏轼到昌化军(儋州),上谢表。
苏轼自惠州至新会登岸处估计行走路线图(或过广州城,或未过广州城,因当时之地理环境与现在不同,故不敢断言)
苏轼自鹤山登岸处,遇洪峰,无法逆行,或改由其他方法至肇庆。笔者比较认同的路线是A路线。
清王文诰认为的行走路线
苏轼自藤州南下雷州可能行程路线图
苏轼自徐闻至儋州行走路线图〔宋代《舆地纪胜》载:苏轼进出均自程迈,笔者认为仍是自徐闻直至琼州(老海口)〕
北归常州
元符三年(1100)庚辰,苏轼六十五岁。
四月丁巳(二十一日),皇上以生皇子恩,诏授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居住。
五月中,告命下,量移廉州,进上谢表。六月近中旬,离儋,儋人争致馈,不受。二十日渡海。
至雷州,自雷适廉道中,宿于兴廉村凈行院。后自凈行院乘小舟至官寨,三十日,碇宿大海。七月四日至廉州。月尾,告命下,授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上谢表。二十九日,离廉。
八月六日,至郁林。七日,离郁林。十日,抵容州,悟都峤山邵道士。十六、七日至藤州。月底抵广州,与迈、迨及孙箪、符等会。
十一月初一日,授苏轼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外州军任便居住;授苏辙太中大夫、提举凤翔府上清宫,外州军任便居住。十一月五六日,离广州。在英州,得旨复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上谢表。弟辙至鄂州,得旨奉祠,因往颍昌居住。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六十六岁。正月下旬,抵虔州。以赣水不足,乃少留。
四月甲午(初四日),舣舟吴城山顺济龙王祠下。十六日,过湖口。
五月一日,舟至金陵。后暂居真州。
六月初,与米黻遇于白沙东园。体中微不佳,始病。舟赴常,至奔牛埭,钱世雄来迎。
七月,上表请老,以本官致仕。十八日,命诸子恃侧。二十六日,惟琳来说偈,答之。
七月丁亥(二十八日)卒。诸子、维琳、钱世雄在侧。遗言葬汝州。
苏轼自儋州至常州,走走停停。全程约计3300公里,行走其间约计14个月。
苏轼自儋州至凈相院概略行程路线图
自中和凈相院出海至合浦白石地区入陆行程路线图
北归时,广南西路苏轼行经路线图
北返自儋州至广州概略行程路线图
苏轼北归自广州至大庾岭行程路线图
苏轼北返自南雄州至赣州概略行走路线图
苏轼北归自吉州至临江军行程路线图
苏轼北返,江南西路段行走路线图
苏轼北返,自江州至真州行走路线图
苏轼北返自真州至常州行走路线图
苏轼殁于常州藤花旧馆(即孙氏公馆)位置图
尾声
崇宁元年(1102)壬午,苏辙六十四岁。
四月丁未(二十三日),辙作《再祭亡嫂王氏文》。时迈自常州至京师迁其灵至颖川。先是轼卒,轼子迈、迨、过护父柩经淮汴赴汝州。迈途中往京师,迁继母王闰之之柩。至是王闰之之柩至颍昌,辙乃为文以祭。
闰六月癸酉(二十日),葬轼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遵遗命也。辙作《墓志铭》。
政和二年(1112)壬辰,苏辙七十四岁。十月三日卒,葬于苏轼墓侧。后人另为苏洵立衣冠冢。三苏葬处今称“三苏坟”。
河南郏县三苏坟概略位置图
追循苏轼一生,是我的荣幸,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喜悦以及许多值得珍藏与效法的感悟。
作者:李常生
来源: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