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想分出对错,是怎样的心理机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4 13:58 2

摘要:对确定性的追求,带给自己安全感。人类天生倾向于通过“分类”简化复杂的世界,对错二分法能快速减少不确定性,带来控制感和安全感。尤其在处理模糊的人际冲突时,尽管未必合理,但直接判定出“谁对谁错”可能会让人更快找到行动的方向,减少内在因不确定而带来的焦虑体验。

凡事都想分出对错的心理机制,通常与个体的认知模式、情感需求和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1. 对确定性的追求,带给自己安全感。人类天生倾向于通过“分类”简化复杂的世界,对错二分法能快速减少不确定性,带来控制感和安全感。尤其在处理模糊的人际冲突时,尽管未必合理,但直接判定出“谁对谁错”可能会让人更快找到行动的方向,减少内在因不确定而带来的焦虑体验。

2. 认知僵化与“非黑即白”思维模式。这种思维常见于完美主义者或高敏感人群,他们可能因害怕犯错而过度依赖对错框架。但绝对化思维又常常容易导致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化判断,而因此失去了增强自己对焦虑情绪容纳能力的机会。

3. 道德观念的过度内化。成长过程中被严格灌输“正确行为准则”的人,比如家庭或宗教环境中有太多关于对或错的设定,可能就容易倾向于将道德标准视为唯一真理,难以接受多元的价值观,带来自己思路上的狭窄。

4. 被情绪驱动的防御机制。在面对冲突或批评时,急于证明“自己是对的”可能是一种心理防御,通过否定他人来缓解焦虑或羞耻感。在伴侣关系中,争吵时坚持“错在对方”,可能是为了回避自我反思的痛苦。

5. 社会文化的影响。某些文化强调竞争和评判,会强化对错分明的思维模式。例如职场中“结果导向”的价值观可能让人忽视过程中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想要从惯性的视角或模式中走出来,首先需要具有自我觉察的能力。遇到冲突性事件,或者某事激发出强烈的内在情绪时,能够辨识出自己当下的心理处境,让自己慢慢静下心,从情绪中回归理性的思考状态,这其中自我觉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调整。凡事分对错的心理,本质是简化复杂现实的认知捷径,短期内可能缓解焦虑,但长期则会限制思维的灵活性和人际关系。应对的关键在于,接纳世界的复杂性,而非追求绝对答案;从寻求评判转向寻求改善;允许自己与他人不完美,接受对错之外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提出“情绪ABC”理论。A指的是事情的起因(Antecedent);B为我们所持的信念(Belief),即我们对事情的看法;C是我们产生的情绪和事情的结(Consequence)。

该理论认为,真正影响我们情绪的,其实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看待事情的视角。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可以看到很多时候,我们因事情而激起的情绪,往往源于我们心里已经惯有的模式或信念。

当一个人成长中不断经历着自己被忽视或被伤害,内心里所建构起来的核心信念很可能会是自己不行,或者是自己不好,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中,常常会不由自主在很多的情景与场合中收集着他人对自己的伤害信息,像是在不断地重演着自己曾经被忽视或伤害的情感体验。

可以说,对于已经形成的固有模式或者信念,想要从中走出来,必然会是场长期需要与自己进行不断和解的历程,期间将反复经历内心的激烈冲突,同时伴随着被激发出来的情绪,起起伏伏,注定整个过程不会一马平川,因此当准备开始让自己做出改变时,便也意味着正开启着一段颇不平静的成长之路。

——刘老师

来源:心之爱心理咨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