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总是被冠以“甜蜜的负担”,却让人时时刻刻提心吊胆。
然而,在糖尿病的世界里,真正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往往不是高血糖,而是“低血糖”。
这个看似与糖尿病主线“唱反调”的情况,实际上比高血糖更凶险。低血糖不仅可能悄无声息地引发昏迷,还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夺走生命。
低血糖,顾名思义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低于正常值。医学上定义,血糖水平低于3.9 mmol/L(70 mg/dL)即为低血糖状态。
然而,低血糖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狡猾”。与高血糖慢慢升高不同,低血糖往往突如其来,不给任何准备的机会。
为什么低血糖会如此危险?关键在于人体的“能源中枢”——大脑。
大脑是人体内对葡萄糖依赖性最强的器官,几乎不具备储存能量的能力,因此需持续从血液中获取葡萄糖来维持功能运转。
大脑活动所需能量中,90%以上直接来自血液中的葡萄糖,这种高依赖性使得血糖水平稳定至关重要。
一旦血糖下降,大脑便面临能量危机。轻则头晕、乏力,重则昏迷、癫痫,甚至猝死。
糖尿病患者普遍会关注血糖高的问题,却往往忽视了低血糖的风险。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超过50%的人至少经历过一次低血糖事件。
这种情况可能与药物使用不当、饮食失衡或过度运动等因素有关。约30%的患者因低血糖症状严重,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等危急情况。
尤其是那些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更高。
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研究,低血糖可分为三个阶段:
轻度低血糖是指血糖水平下降至3.0-3.9 mmol/L之间,此时患者通常会感到明显的饥饿感、心慌、出汗、手抖等症状,但意识仍然清晰,能够自行采取措施应对。
中度低血糖是指血糖水平下降至2.8-3.0 mmol/L,此时患者的症状较为明显,常表现为大量出汗、手抖、心悸,以及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应变慢等。
重度低血糖:血糖水平低于2.8 mmol/L,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进入昏迷状态。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不能过高,也绝对不能低于3.9 mmol/L这个“警戒线”。
低于这一标准,大脑的能量供应可能受到影响,随之而来的隐患不可小觑。
低血糖不仅仅是瞬间的“头晕目眩”,它的危害远比想象中深远,尤其是长期反复的低血糖,会对人体多个系统造成损害。以下两大隐患最为致命:
低血糖状态下,人体会启动一系列“应急反应”。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脏负担骤然加重。这种反应虽然短暂,却可能触发心血管事件,尤其是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
临床数据显示,反复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2倍以上。而对于本身已有冠心病的患者,低血糖可能直接诱发心源性猝死。
研究表明,低血糖不仅会引发典型的生理症状,还可能对心脏造成潜在威胁。
低血糖状态下,心电图常显示QT间期延长,这是一种反映心脏电活动异常的表现,可能显著增加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此外,低血糖状态下,血小板活性增加,血液黏稠度升高,容易形成血栓。这种情况就像一场无声的“内部战争”,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心梗或脑梗。
大脑是低血糖的“重灾区”。每次低血糖发作,都会让脑细胞因缺乏葡萄糖而“断电”。
虽然轻度的短暂低血糖可以被人体迅速修复,但反复出现的低血糖会导致神经系统的长期损害。
研究表明,低血糖会导致大脑额叶、海马等区域的神经元受损。
大脑中负责记忆、认知和情绪管理的区域对能量需求极高,长期处于低血糖状态会导致这些区域无法获得足够的葡萄糖供能,功能逐渐受损。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对大脑的损害尤为显著,由于其脑组织对能量供应的依赖性更高,长期低血糖可能导致神经元功能受损加剧。
很多人以为低血糖就是没吃饱或者运动过量,其实远不止于此。低血糖的诱因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低血糖的发生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药物使用不当是首要原因。
例如,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剂量过大,可能导致血糖水平快速下降,超出机体的调节能力。
此外,饮酒也是一个重要诱因,因为酒精会抑制肝脏的糖原分解和葡萄糖释放,降低血液中葡萄糖的供应,从而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长时间空腹或进行过量运动也会显著加速血糖的消耗,尤其是在体内糖原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血糖骤降。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问题则更加复杂。肾脏代谢药物的能力下降,可能导致降糖药物在体内蓄积,使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进一步提高。
因此,低血糖的预防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药物使用、饮食、运动以及身体状况,尤其是在糖尿病治疗中,应根据个人情况科学调整用药剂量,避免诱发低血糖事件。
低血糖并非不可控,关键在于提前预防和科学管理。以下措施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应对低血糖风险:
监测血糖,了解身体信号
糖尿病患者应养成定期监测血糖的习惯,尤其是在服用降糖药或胰岛素后,更需要密切观察血糖波动。
如果血糖接近低血糖范围(3.9 mmol/L),应尽快采取措施,比如适量进食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降糖药物的使用需要遵循个体化原则,不可盲目追求“血糖越低越好”。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以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患者应随身携带糖果、葡萄糖片或果汁等快速补糖的食品。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可以迅速补充血糖,避免症状恶化。
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空腹,每日饮食需均衡分配,多餐少食。同时,优质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可以为身体提供稳定的能量供应。
夜间低血糖往往不易察觉,却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睡前监测血糖水平,必要时适量进食,以避免夜间血糖过低。
老年糖尿病患者是低血糖的高危人群,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肝脏储糖功能下降:老年人的肝脏功能逐渐减退,无法快速释放足够的葡萄糖来应对血糖下降。
肾功能减弱:肾功能下降会导致降糖药物的清除减慢,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神经反应迟钝:老年患者对低血糖的早期症状(如心慌、出汗)反应较迟,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针对老年患者的低血糖风险,除了加强监测外,还需特别注意药物剂量的调整和饮食结构的优化。
答案是肯定的。长期反复的低血糖,不仅会加速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发生,还可能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
研究发现,低血糖可能与癌症的发生有关,因为反复的能量短缺会刺激细胞的不正常分裂。此外,低血糖还可能削弱免疫系统,使身体更容易受到感染。
科学管理低血糖,确保血糖在安全范围内,不仅是糖尿病患者的“自救”之道,更是预防多种并发症的关键。
[1]黄蕊,叶彩凤,董容彤.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4,23(04):251-255.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