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谈及 “产后抑郁”,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新妈妈们疲惫又憔悴的面容。这似乎早已被默认为是女性在生育后才会面临的困境,然而,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正逐渐浮出水面 —— 男性,也会患上 “产后抑郁”。
当我们谈及 “产后抑郁”,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新妈妈们疲惫又憔悴的面容。这似乎早已被默认为是女性在生育后才会面临的困境,然而,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正逐渐浮出水面 —— 男性,也会患上 “产后抑郁”。
92 年的刘正,在视频平台上的一句 “我,一个男的,竟然得了产后抑郁”,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 。在大众传统认知里,爸爸们似乎只要在外努力赚钱,育儿的艰辛理应是妈妈们的 “专属”。可刘正的经历却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了爸爸带娃背后同样隐藏着的痛苦与委屈。
刘正绝非个例。在这个看似只与女性相关的 “产后抑郁” 领域,越来越多的男性正默默承受着不为人知的压力。新手父母们在育儿这条道路上,都难免会遭遇各种苦闷,但男性在其中所经历的挣扎,却长期被忽视。
从女儿五六个月大起,刘正便开启了全职带娃的生活。每天清晨 6 点,当城市还在沉睡,刘正就被女儿的哭闹声唤醒,睡眼惺忪地起身冲奶粉。小家伙喝完奶后,精神头十足,刘正只能强打精神陪她玩耍,一直到 8 点 。好不容易等女儿再次入睡,他才有机会稍微眯一会儿,或者抓紧时间处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午饭后,刘正会带着女儿去户外公园或室内游乐场,让孩子尽情玩耍,释放活力。下午 5 点左右,女儿又开始犯困,刘正趁这个间隙做饭、剪视频。晚上七八点,女儿再次醒来,刘正又要给她放动画片、讲儿童绘本,一直忙到 11 点以后,才能和女儿一起躺在床上,等待入睡。
孩子在八个月到十五六个月大时,睡眠还不稳定,每隔 3 小时左右就会起夜。刘正不得不时刻保持警醒,孩子一醒,他也跟着醒来。久而久之,他养成了失眠的习惯。不过,失眠的原因并非仅仅是孩子的夜醒,更多的是因为夜晚的时间对他来说格外珍贵,只有在孩子入睡后,他才有属于自己的片刻时光。于是,他会躺在床上刷短视频、打游戏,可大脑一旦被激活,就很难再平静下来,即便放下手机,也难以入眠。
刘正的女儿特别喜欢让人抱着,只要不抱,就会哭闹不止。每次出门,刘正都得双手交叉,托着女儿的屁股,让她坐在自己的手臂上,女儿的上身则紧紧倚靠着他。长时间保持这个姿势,刘正的身体不堪重负,患上了腱鞘炎,手上总是贴着膏药。当他向家人诉说自己的痛苦时,得到的却是 “多站起来活动,少玩会儿手机” 的建议,家人根本不知道,他看手机其实是在搜索育儿知识 。为了给女儿提供更好的照顾,刘正凭借自己硕士读兽医时养成的阅读论文的习惯,不仅在短视频上了解育儿知识,还会去查阅硕博论文或权威期刊,深入研究与孩子健康相关的问题。
然而,即便刘正小心翼翼地照顾女儿,孩子还是生病了。去年 9 月底换季时,女儿患上了肺炎,起初只是普通感冒,断断续续咳嗽了一个月,刘正并未太过在意。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女儿呼吸出现三凹征,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刻带她去了医院。医生建议将孩子送往 PICU,还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好在刘正懂一些医学知识,第一时间用智能手表给女儿测了血氧饱和度,知道情况还不算太糟,这才稍稍安心。女儿在重症病房住了两天后,转到了普通病房。国庆假期期间,刘正和前妻一起照顾女儿,他负责白天,前妻负责晚上。
带娃的生活让刘正对女儿的成长变化变得有些迟钝。他不像其他父母那样,看到孩子第一次学会走路或说话时会激动万分。在他看来,这些成长的瞬间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因为他每天都陪伴在女儿身边,见证着她的每一步。不过,有一次经历让他印象深刻。带女儿去动物园时,女儿刚看到动物时非常害怕,紧紧扯着他的衣角,想要离开,尤其是看到羊驼时,更是直接哭了起来。刘正耐心地给女儿讲解动物的常识,用温柔的话语开导她。渐渐地,女儿不再害怕,甚至还主动去 “骚扰” 羊驼。那一刻,刘正真切地感受到女儿能听懂他说的话,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欣慰。
带娃的辛苦还体现在经济、职业和社交生活的巨大转变上。刘正本科学的动物医学,硕士读兽医,毕业后成为宠物食品品牌西南区的代理商,收入颇丰,每月平均能有 2 万左右。可自从全职带娃后,他只能依靠之前积累的客户资源,通过线上联系商家和买家赚取利润差,收入大幅缩水,现在每个月基本上只有千把块,而且还不稳定。
曾经,刘正的工作十分忙碌,频繁出差,走南闯北。他从基层业务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团队主管,掌管中国西区的销售。他有着自己独特的销售方法论,在公司与同事分享时,总能赢得大家的掌声和认可,这种被肯定的感觉让他充满成就感。可如今,全职带娃让他的工作能力无处施展,他的职业发展陷入停滞。在他心中,工作的价值不言而喻,那是他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选择全职带娃,他相信自己在职场上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挣到更多的钱。
工作不仅能让刘正实现个人价值,还能让他掌握生活的主动权。有了经济基础,他才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生活,满足她的各种需求,而不至于在面对女儿的要求时感到窘迫。然而,全职带娃让他失去了这种主动权,生活变得越来越被动。他开始反思,这样的生活是否真的是他想要的?自己的价值难道仅仅局限于照顾孩子吗?这种生活状态的巨大落差,让刘正内心的失衡感越来越强烈。
长期的劳累、不被理解以及生活的巨大落差,让刘正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去年五六月,他明显感觉到自己抑郁了。那段时间,他整晚睡不好觉,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一想起从前的生活,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两个月的时间里,他瘦了 20 斤,整个人变得憔悴不堪。大学同学打来电话时,听到他们的声音,刘正就忍不住想哭,他常常想,为什么别人的生活那么轻松,而自己却如此疲惫,这样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
刘正和前妻的缘分始于一场游戏,这款被玩家们戏称为 “世纪佳缘” 的游戏,见证了他们从相识到相爱的过程。在游戏里,刘正是个调皮捣蛋的 “毒瘤”,专门破坏其他玩家的游戏体验,而前妻则是被他 “欺负” 的对象之一。两人所在的帮派经常打来打去,在一次次的交锋中,他们逐渐熟悉起来,开始在游戏里聊天,还一起组队练副本。三四个月后,他们发现彼此竟然在同一个城市,于是相约见面吃饭,一来二去,感情迅速升温,谈起了恋爱。恋爱一年多后,他们顺理成章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
婚后,他们并没有刻意规划要孩子,然而,孩子的意外到来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起初,他们也曾犹豫是否要留下这个孩子,觉得一切都太过仓促。但随着考虑的深入,他们认为自己的年纪也差不多了,经济条件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也还能凑合,最终还是决定迎接这个小生命的降临。
在孩子出生后的前六个月,前妻还在休产假,两人一起照顾孩子,分工明确。刘正负责挑选奶粉、尿不湿等婴儿用品,前妻则负责给孩子买衣服。那时的生活虽然忙碌,但还算温馨,孩子吃了睡、睡了吃,很少哭闹,抵抗力也不错,没有让他们操太多心。可当前妻产假结束,刘正独自承担起带娃的重任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刘正理想中的带娃生活,是自己可以辛苦地全职带娃,但伴侣能够充分理解自己的付出,给予足够的情绪价值。他渴望前妻回家时,能对他说一句 “老公带娃辛苦了”,或者送上一份小礼物,给予一些体贴的话语。可现实却恰恰相反,前妻回家后,非但没有一句安慰,反而总是指责。看到孩子身上脏了、衣服没换,就会埋怨刘正 “你爸从来不给你换新衣服,身上这么脏”。这些指责就像一把把利刃,刺痛了刘正的心,让他心中的委屈和不满越来越多。
在带娃的过程中,刘正和前妻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由于工作原因,前妻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刘正希望她能多陪陪孩子,多关心一下自己的辛苦。可前妻对孩子的耐心程度远远不如刘正,孩子哭闹时,刘正会站着走来走去,耐心地哄着,直到孩子开心为止。而前妻却总是坐着哄,孩子闹久了,她就会变得不耐烦。这让刘正感到非常诧异,他不明白为什么前妻一周才回来一次,却对孩子如此不上心。
除了对孩子的态度不同,他们在生活习惯和观念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前妻回家后,有时懒得给他们做饭,非要出去吃,这让刘正觉得她对家庭不够负责。刘正认为,既然选择了组建家庭,就应该共同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而不是只图自己方便。这些矛盾和分歧,让他们之间的争吵越来越频繁,感情也逐渐出现了裂痕。
去年国庆节,两人之间的矛盾终于彻底爆发。按照计划,国庆节七天假,前妻都应该在家陪伴刘正和孩子。可放假第四天,前妻突然接到通知要回去加班。刘正心中的不满瞬间爆发,他觉得前妻平时没时间陪孩子,放假了还要加班,自己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育儿责任,却得不到任何支持和理解。他情绪激动地对前妻说:“你平时没时间陪孩子,放假又要加班,工资也拿不回来,什么都是我负责。感觉有你没她差不多,有你我还要怄气,导致整个人心情不好。” 前妻却认为刘正说的不够客观,开始列举自己的付出,坚称自己该做的都做了。
两人互不相让,越吵越激烈,最终,在一气之下,刘正提出了离婚,前妻也毫不示弱地回应 “离就离”。就这样,他们在冲动之下,去办了离婚手续。一个月冷静期结束后,他们正式离婚。
离婚后的刘正,心情陷入了极度的低落。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彻底崩溃了,不仅失去了事业,还失去了家庭。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婚姻,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他意识到,自己和前妻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因为带娃的辛苦和不被理解,更是因为他们在婚姻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相互的尊重。他们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没有真正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 。
然而,离婚并没有让刘正和前妻彻底断绝关系。因为孩子的缘故,他们依然保持着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都开始反思自己在婚姻中的问题,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前妻看了刘正发在社交平台上的视频后,才真正了解到他带娃的艰辛,以及自己曾经的行为给刘正带来的伤害。而刘正也开始理解前妻工作的不易,以及她在婚姻中所面临的压力。
内心的委屈与苦闷如潮水般不断翻涌,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出口,刘正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偶然间,他想到了将自己的经历录下来,发布在社交平台上。起初,他的目的很简单,只是希望通过带货来赚取一些收入,毕竟全职带娃没有经济来源,生活的压力让他不得不寻找其他出路。
最开始,刘正拍摄的是他和女儿相处的日常视频,然而,这些视频的播放量寥寥无几,只有几百的播放量,仿佛石沉大海,没有激起一丝水花。直到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发布了一条关于男性 “产后抑郁” 的视频。在这条视频中,他毫无保留地讲述了自己带娃一年多来的种种经历,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疲惫不堪,再到最后患上 “产后抑郁” 的痛苦与挣扎。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揭示了宝妈带娃背后的不易,让人们看到了育儿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
这条视频就像一颗投入舆论海洋的重磅炸弹,瞬间引发了轩然大波,播放量如火箭般飙升,最终达到了上千万。刘正自己也没想到,这条视频会如此火爆,他原本只是想倾诉自己的心声,没想到却引起了这么多人的共鸣。他认为,这条视频之所以能爆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己的男性视角。在这个社会中,很少有人从男性的角度去讲述带娃的抑郁,而他的讲述,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让那些被忽视的宝妈们的痛苦得到了关注。如果是一位女性去讲述同样的内容,可能很难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
视频爆火后,刘正的生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女性看到视频后,纷纷给他发私信,分享自己的故事。她们的遭遇让刘正深感震惊,也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女性在育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这些女性相比,刘正觉得自己还算幸运,他是个男的,体力比宝妈强,经济状况也相对较好。而宝妈们不仅要忍受生孩子时的生理疼痛,还要在体内激素水平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全职照顾孩子。她们的付出往往得不到肯定和理解,手里没有财政大权,生活处处受限,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让刘正感到十分痛心。
在刘正看来,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 “男主外、女主内” 的分工模式,让人们逐渐漠视了女性带娃的痛苦。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认为女性在家照顾孩子是理所当然的,而忽视了她们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实际上,带娃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宝妈们不仅要 24 小时随时待命,还要每天处理 200 多个育儿决策,她们的生活完全围着孩子转,失去了个体自主性。
真正合理的带娃分工,不应该以性别来划分,而应该根据夫妻双方的实际情况,各取所长。带娃不是女性的天然责任,夫妻双方应该共同承担起这个责任,实现平衡。如果妈妈在体力上付出更多,爸爸就应该在经济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反之亦然。只有这样,才能让育儿生活更加和谐,让夫妻双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付出和支持。
虽然刘正的视频主要受到了女性的关注,但也有少数男性关注了他。在过去快一年的时间里,总共有三位男性与他交流过。其中一位是打渔的,正和老婆闹离婚,为孩子的抚养权问题而烦恼。他找到刘正,更多的是抱怨,刘正建议他咨询律师,但两人并没有深入交流。这些为数不多的男性关注者,让刘正更加意识到,需要让更多的男性了解带娃的辛苦,理解伴侣的付出。
刘正希望自己的视频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尤其是宝爸们。他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宝爸们明白带娃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伴侣的付出,给予她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他的前妻也看到了他的视频,看完之后,她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曾经忽略了很多事情,对刘正的付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后来,他们都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关系也逐渐有所缓和。现在,前妻依旧每周末回家带娃,他们的关系处于复合的状态。
最近,刘正的生活也迎来了新的转机,他成功恢复了工作。凭借着之前在行业内积累的丰富客户资源,他在求职过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一家公司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过去带团队,负责开拓西区市场。这几周,他需要频繁出差,亲自跑业务,虽然忙碌,但他却感到无比充实。等资源稳定下来,他就可以在家指挥工作,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发展自己的事业,同时还能继续经营自媒体。
不仅如此,从今年开始,刘正的父母退休后从老家过来帮他带孩子。父母的到来,让他身上的担子一下子轻了许多,他终于可以喘口气,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回想起过去那段艰难的带娃时光,刘正感慨万千。他深知,自己的经历只是众多育儿家庭中的一个缩影,还有许多人正在经历着同样的痛苦和挣扎。他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够成为一束光,照亮那些在育儿道路上迷茫的人,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有人能够理解他们的痛苦,也有人在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努力 。
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男性往往被赋予了 “养家糊口” 的角色,而女性则被期望承担起照顾家庭和孩子的重任。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 “男主外、女主内” 的社会分工模式,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人们潜意识里对家庭角色的固有认知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男性带娃往往被视为 “不务正业”,而女性带娃的辛苦却常常被忽视,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种刻板印象不仅对男性和女性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束缚,也导致了家庭关系的失衡。对于男性来说,他们可能因为无法满足社会对他们的期望,而在选择全职带娃时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社会的不理解、他人的指指点点,都可能让他们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之中。而对于女性来说,长期被禁锢在家庭的琐碎事务中,她们的个人价值和职业发展往往被忽视,甚至被牺牲。她们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和不满情绪。
事实上,带娃是一项需要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而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每个家庭的情况都各不相同,夫妻双方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职业发展、个人能力、家庭经济状况等,来合理分工,各取所长。如果妈妈在体力上更适合照顾孩子,那么爸爸就应该在经济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如果爸爸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陪伴孩子,那么他也可以承担起更多的育儿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家庭责任的平衡,让夫妻双方都能在家庭和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位置。
社会也应该给予男性和女性带娃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刻板印象,摒弃那些陈旧的观念,认识到带娃不分男女,都是对家庭的一种付出和贡献。企业应该为有孩子的员工提供更加灵活的工作安排,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夫妻共同参与育儿,如提供育儿补贴、推广育儿假等。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育儿责任的认识,倡导夫妻共同承担育儿责任的理念,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在育儿的道路上,夫妻双方都是彼此最重要的伙伴。我们应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面对育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在爱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同时,我们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家庭的幸福和个人的成长。
来源:留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