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极度热爱安静且喜欢佩戴耳机的人,我曾坚定地认为自己是降噪耳机的忠实拥趸。但或许是在最近独居的两个月里,戴耳机次数大幅减少的原因,某次在摘下降噪耳机后,竟然感觉耳道有点胀痛。于是我开始意识到,我或许需要一副开放式耳机了。
编注:我们希望通过「编辑部的新玩意」分享编辑部成员们最近在用的新奇产品,让他们自己来谈谈这些新玩意的使用体验究竟如何。
内容声明:《新玩意》栏目如含有商务内容,将会在对应条目标注「广告」;来源为「厂商送测」的产品并无内容干涉。
Tp水月雨 PILL
入手价格:¥199
作为一个极度热爱安静且喜欢佩戴耳机的人,我曾坚定地认为自己是降噪耳机的忠实拥趸。但或许是在最近独居的两个月里,戴耳机次数大幅减少的原因,某次在摘下降噪耳机后,竟然感觉耳道有点胀痛。于是我开始意识到,我或许需要一副开放式耳机了。
恰好前段时间看到了水月雨出了 PILL 开放式耳机,这种有趣的设计着实让看惯了千篇一律耳机设计的我感到眼前一亮,一度有当年看到 PiPods 的惊艳感。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虑,以及女友的支持下,我最终收到了这颗「小药丸」。
PILL 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它药丸形的设计,与我派的 PiPods 一样采用了磁吸 + 旋转的方式来开合耳机仓。耳机本体除了在印刷标识上做了左右耳区分外,两个耳机其实是完全一样的,你甚至可以把它左右调换放入耳机仓。不过由于 PILL 并没有自适应声道的功能,我还是更建议固定收纳位置,并且用药丸颜色来快速区分左右耳。
我对耳机的音质并没有太高的要求,反而佩戴感受和相关功能会是更让我关注的地方。PILL 的主体重量还是挺轻的,即便从满电带到电量不足(官方宣称的续航是 8 小时,但实际体验中大概也能达到 6、7 小时左右),我的耳朵也没有感到过分不适。
在此之前,我从未佩戴过开放式耳机,第一次戴上 PILL 后,我觉得并不如许多其他博主所说的那样「无感」。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后,我还是找到了一个对我来说相对舒服的佩戴方式,并且在某几个瞬间也确实出现过「忘了还戴着耳机」的情况。但在这种情况下,耳机并不会完全进入耳道,可以明显感到音质和音量都不如更靠近耳道的时候。
对我来说,开放式耳机是一个很适合工作时间长期佩戴的耳机。既可以不时播放音乐来调节情绪,也可以随时应对突如其来的电话会议。更何况开放式耳机并不会隔绝外部声音,可以更方便地应对环境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PILL 的佩戴体验可以说是满足了我长时间佩戴的需求。
说完了优点,接下来就该说说缺点了。在实际使用中,我并没有发现 PILL 存在什么严重的硬伤,但在细节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PILL 的做工并不算太好。最普遍的是 USB-C 口与外壳不对齐,这个问题除了我手里这台外,我在社交媒体上也看到许多吐槽这一点的人。我这台耳机右耳 C 桥的部分也有明显划手的分模线(左耳则没有)。除此之外,我也看到过有人吐槽耳机缝隙过大等问题,但在我这副耳机上并没有出现。
其次便是转轴开合锁定力稍有不足,虽然 PILL 的转轴手感不错,可以拿在手里当赛博核桃盘着玩。但我感觉它的定位磁铁力度有些不足,只要拿在手里晃一下就会转开。虽然我暂时没遇到放在包里被转开的情况,可现在的锁定力度会让我有些缺乏安全感。
磁铁力度小还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它经常会被自动唤醒。有时候我可能只是不小心旋转到它,耳机就会自动连接上我的设备,抢走设备声音。在刚入手的一段时间里,我不止一次遇到需要和它抢设备音源的问题。但不知道是因为我习惯了,还是什么玄学问题,总之在入手大约一周后,这个问题复发的几率似乎有所降低。
不过对我来说,这些问题都可以因为它 199 的售价而用爱包容。但它在刚发售时,iOS 客户端甚至不支持水月雨大力宣传的 EQ 自定义功能,我当时就下定决心,写这个新玩意的时候一定要怒斥它。但刚刚打开 App 发现它已经支持了,情绪有所好转。
对了,我想再吐槽一点,就是 PILL 的连接音效真的让我有点无法接受。
说实话,我可以接受像 AirPods 这样用音效来表示连接状态,也可以接受像索尼的降噪耳机那样用类似机械音的人声。但 PILL 用的是一个非常「二次元」且略带中式英语口音的人声来报出「Power On」「Connected」等音效,至少对于我这样二次元浓度不足的人来说,我还是需要时间来接受的。既然水月雨都做了 App,能不能给个自定义开关啊(急需)。
总的来说,我对水月雨 PILL 是满意多过不满的。在最近这段时间里,我都会用它连着女友送的 iPod nano 来听歌,体验还是很棒的。
Clyde罗技 MX Master 3S
参考价格:569 元
三年前买 GPW2 的时候我绝对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 Mac mini 的用户(国补真香),所以当我配置好这台浑身上下全是 Type-C 接口的年度迷你电脑并开机后,手里只有 micro-USB 有线和 USB-A 接收器无线两种连接方式的鼠标自然也让我犯了难。和 Mac mini 相处这几天一切都好,就是拿出临时顶用的、爱回收都懒得要的 Surface Arc 鼠标用得我有些难受。
具备多设备连接和快速切换的鼠标中,哪款更适合 Mac?在 Mac 用户云集的少数派随便一搜,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找。考虑到最近两年玩 FPS 游戏的频率低于三次,并且每天都要在飞书多维表格的看板和少数派网站后台的表格中横向滚动,最终我在同事推荐的 Anywhere 3S、作者推荐的 中选择了「老朋友」罗技 MX Master 3S。
鉴于少数派的读者朋友对罗技的 Master 系列鼠标相对比较熟悉,这里我就不念参数、基于早前自己和同事使用 Master 3 的体验对比,聊几个自己感知比较明显的点。
Master 3S 的确是一款非常适合 Mac、也非常推荐用来办公的鼠标,尽管 8000 的 DPI 其实也足够我这种业余游戏玩家玩玩游戏了。不知道是不是阔别 MX Master 3 太久,我总感觉现在可以借助 Logi Options+ 自定义的选项更多了。
对于仍在适应 Mac 操作系统快捷键的我来说,借助拇指滚轮即可在 Safari 中快速切换标签页、按下拇指按钮即可平铺所有窗口之类的体验,要比 Mac 难以适应的(从我多年 Windows 用户的角度来说)快捷键要直观、效率也更高。
不得不说,MX Master 3S 的 MagSpeed 电磁滚动体验真的是独一份,这个在上面提到的雷蛇 Basilisk V3 Pro 那篇文章里有更详细的展开,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在这里也夸一句。比起老老实实地弯曲食指去点按滚轮后方的模式切换按钮,我也更喜欢段落滚动模式下直接「大力出奇迹」触发零阻尼快速滚动,然后轻轻卡住滚轮就能回落到段落模式——不管是网页浏览还是文档阅读,这种快、慢之间快速定位的滚动体验绝对是其他型号鼠标给不了的。
另外,MX Master 3S 相比 3 应该也改进了表面材质——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年我的 Master 3 没用多久就黑得油光锃亮了。Master 3S 的手感更接近亲肤材质,趴握触感不错,并且应该能有效改善容易打油的问题。不过这次我也学聪明了选了白色……
最后,相比 MX Master 3,3S 在静音方面控制得尤其出色,不管是左右按键还是段落模式下 MagSpeed 电磁滚动快速滚动页面,声音几乎都达到了完全静音的水准。我专门去翻了翻 Lotta 老师写 Master 3 那期新玩意,看来这应该是一个主要的改进点,3S 显然更适合追求静音办公体验的朋友。
PlatyHsuQDC 8CH
最近搬了办公室,虽然环境宽敞了,但新楼上下左右都经常施工,降噪就成了全天候刚需。AirPods Pro 虽然降噪能力不错,但续航还不足以支撑一整天;我也不是很有动力再多买一副自带「定期报废」功能的无线耳机。
于是想起了更朴素的方法:被动降噪。虽然这在 2025 年听起来有点过时,但实际上只要塞得够严实,被动降噪的效果并不比主动降噪差。那怎么能塞得最严实呢?一种答案是通过定制,把耳塞做成自己耳道的形状。作为一个量化参考,目前市面上比较好的主动降噪耳机一般宣传 25 到 30 分贝的降噪能力,而定制耳机只靠物理隔离也能达到同等水平,并且不挑频段,对于主动降噪传统上难以应对的噪音也有奇效(你好,高铁熊孩)。
我很多年前做过一条定制,是找了位坊间评价不错的师傅把 UE 900 拆开改的。虽然师傅手艺不错,但 UE 900 作为知名……恶评旗舰,本身素质比较平庸,就算改成了私模也好听不到哪去,于是就逐渐吃灰了,只是在遇到一些恶劣噪声环境时才掏出来当劳保产品用——比如最近。一两个月下来,便觉得干脆借此机会重新做一条正经的定制,顺便彻底「退烧」。
考察一番后选择了 QDC 8CH。QDC 8 其实是一个 2016 年就发布的老系列,型号中的 8 是指 8 个动铁单元的配置,其后第一个字母表示公模(S)或定制(C),第二个字母则表示面向录音室监听(S)、舞台表演(L)还是日常聆听(H)调音。
至于考虑因素,首先当然是 Chi-Fi 品牌的实惠:同样价格在国外品牌只能买到 UE7、JH11 这些四单元的型号,而比它更新、更高端的型号我用日常器材也听不出太大区别了。其次根据我比较粗浅的事前检索,QDC 在国内外的风评似乎都还可以,同系列的 8SL 还在有名的 Crinacle 榜单上获得了少有的 A+ 评分。最后就是方便了,因为 QDC 的办公室就在深圳同城很方便的位置(南山西丽),能试听全系产品还可以免费取耳模,省了自己花钱去助听器门店取的功夫。
这里简单描述一下取耳模过程:咬住一个塑料块固定口型,将系绳的棉球推到耳道深处,然后用注射器将混合好的 AB 胶(没凝固时有点像橡皮泥)注入耳道并填满外耳,等待胶体凝固后拉绳取出即可;整个过程不超过十分钟。
剩下的步骤就是选外壳颜色和材质,这方面说实话 QDC 提供的选项跟国外厂家比还是有审美差距。本来想左右两边分别定制,结果被告知这样的话每侧都要按成对的价格收费,就还是做成了两侧一样的银丝面板、壳体加银箔。(另一个惊奇见闻是如果想「去广告」——不印品牌 logo——要加 500……)
时效方面,我是 4 月 27 日下的订单,承诺 2 到 3 周做好,实际 5 月 15 日做好发货。由于中间隔了五一,相当于花了十个工作日,效率挺高。
拿到后第一印象是做工不错。除了表面滑顺、没有气泡这些基本要求,内部的走线和单元排布也很精致工整。塞进耳朵后,贴合度和静音效果都很好,连戴几个小时也不会疲劳。
至于声音特点,可以描述为高解析、开阔、中性、干净。诚然,在今天这个被各种混合单元占据的市场,全动铁的配置可能有点老套,也未必最适合演绎我最常听的流行人声。但我从接触耳机圈开始就是听动铁居多,已经被教育得习惯了这种条分缕析、以至于有点清冷的风格。我也很欣赏 8CH 的高分离度,即使在很小音量下也能很轻松地分辨器乐与和声,非常适合在多次循环播放间关注不同音轨——一种我很喜欢的消遣活动。(一个印象很深的时刻是我戴着 8CH 打开一首听过一百多次——不是虚数——的现场版,然后第一次注意到背景声中观众一直在跟着拍子鼓掌。)
虽然在网上有不少对 Chi-Fi 的揶揄,但从我这次做国产定制的体验看,从服务到做工再到声音都是靠谱的(非要挑刺的话,你们的网站和详情图实在是太丑了,以及请雇一个人帮你们改改英文站的语法)。除非对国外品牌有执念,否则确实值得优先考虑。希望我就能守着这条 8CH 退烧了。当然,也希望上下左右的施工进展顺利,早日收工。
⌨️北鸮键造坊 Cornix 分体工学键盘
参考价格:699 元
产品来源:厂商送测样机
最早尝试分体工学键盘,是几年前我买了一把有线连接的 Corne。(好像我和 Clyde 老师都在 callback 同一期新玩意。)当时我放弃这把小键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拇指区对我来说过于外展,二是对分体小配列的熟悉程度不够,适应期太长。后者可以靠多用改善,前者就真的没办法了。如果当时这把 Corne 可以搭配能让中间支起来的脚撑,或者采用的是高度与行程更短,对短手指比较友好的矮轴,说不定就没有我后边陆陆续续买的一大堆分体键盘的事了。
前几天跟作者车不能快聊天,聊到我又在玩分体键盘,还搞了一套麻将矮轴键帽,结果他就介绍了这套键帽的生产商键造坊的朋友。他们最近主攻矮轴分体工学键盘,出了款新品,是基于 Corne 配列做的,我一听就来了兴致,要了样品把玩一下。
先说结论,699 买量产 CNC 铝壳的矮轴分体键盘整机,要是我之前入坑有这么值的东西,就不用经受那些同等价位给我用 3D 打印、亚克力堆叠还得自己打磨壳子自己组的折磨了。
Cornix 和标准的 Corne 配列相比主要改动两处,一是从全高的标准轴体换到了凯华的二代 Choc 矮轴,二是在左右下方两侧各加了三个键。前者解决了我遇到的拇指区外展的问题,因为敲击行程变短,大拇指的默认位置即使不是最优,也不会拉扯得太累;而且 Choc 二代矮轴用的是十字轴心,能换的键帽大大增加。后者给不太熟悉小配列的用户多了点容错,比如右下角就可以在第一层塞下方向键了,常用的三个修饰键也不用另找位置,比较好上手。
拇指区没上 OLED 屏幕,换成了两个旋钮。因为 Cornix 支持全键 Vial 自定义,旋钮的功能也是可以自己调整的,比如旋转翻页什么的都没问题。我用到的样品编码器手感不太好,大货已经更换了版本。
背后有三档角度可调的脚架,可以让小臂摆成更自然的略内旋的拱形。这是量产工学键盘厂 ZSA(做了 Ergodox、Moonlander 这些工学键盘里的作品,均价大概是这把的……三倍多)的标配,我还暂时没见过国内有谁会在量产工学里带这个东西。因为 Cornix 是有线蓝牙双模,桌面自由度很高,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个从手臂到手指都舒服的位置,累了也可以随时移动或者调整角度。当然,工学键盘只是延缓疲劳,该休息还是得休息。
整机的键帽是键造坊自家生产的 LCK 高度或 LAK 高度。LCK 跟我之前买的麻将一样,是个中间圆形略凹的形状。LAK 是套新模具,模仿的是老 Apple Keyboard 那个中间突起一个平台的凸字型。手指接触面积不小,也有一定弧度,手感还不错。键造坊说以后也会有键盘做复古设计。另外这键帽轴心毕竟是十字,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出个全高轴也能用的大全套,那就好玩了
左:LCK,右:LAK
Cornix 目前还在预售中,月底结束,有银红紫黑四色可选。后续这个键盘也会有长期量产上架,价格不会有大的波动,样品比较明显的问题在大货也都改正了。我个人觉得想入门分体键盘,这把不管价格、功能还是做工都挺合适的。
除了 Cornix,他们还有一把尚未完成测试的 SP75,是比较简单的 65%+ 配列一分二键盘,会做三模无线,适合想入门工学键盘的人尝试,比较好适应。我也拿到了样品来提前透个图。
不知道大家对他们的键盘有没有兴趣,如果感兴趣的人多的话,说不定我们未来也会有些活动一起搞搞。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获取 Matrix 社区写作权限并签署 Matrix 共创计划;
新发布一篇文章,在标题中标注「新玩意」前缀;
用至少 800 字介绍产品,并配上 2-3 张产品的实拍图片;
在网站个人信息中补充支付宝账号。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https://sspai.com/post/99506?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少数派编辑部
责编:路中南
来源:生活大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