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子诚在岳麓书院就读一年后,恰是乡试之年。这年秋,曾子诚即到长沙,居然一考即中,位列湖南省第36名举人。
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子诚在岳麓书院就读一年后,恰是乡试之年。这年秋,曾子诚即到长沙,居然一考即中,位列湖南省第36名举人。
中秀才之后马上中举,当时被称作“联捷”。接着又迎来三年一度的会试。
这年冬,曾子城动身进京,住进了长沙会馆。次年3月,会试如期进行。考毕,曾子城名落孙山。
因为第二年是皇太后60大寿。按照惯例,要增加一次乡试和会试,即“恩科”。为减少舟车劳顿,曾子城只得留京待读。谁知,来年“恩科”再次落第,只得启程南归。
01.
曾子诚乘京杭大运河上的运粮船南下,绕道扬州、金陵,再回湖南老家。途中发现身上盘缠所剩无几,情急之下,得知同乡易作梅在睢宁任知县,因而前去拜访求援。
当时下着雨,曾子诚走进易家,因易作梅外出,他便坐等。
易作梅到家后,见这位同乡坐在椅子上一个时辰,地上居然只有两只脚印。又见他谈吐不凡,料定日后必成大器,慷慨赠他纹银100两。要知道作为七品县令,当时他一年的俸禄也就四五十两!
粮船行至江宁,暂留补给,曾子城索性借机到烟柳繁华之地纵情一览。
这天在书肆中闲逛,忽然发现一套精刻的《二十三史》,一时爱不释手。结果一问价格,整整需要白银一百两。曾子诚索性当掉衣物,倾囊相购。
两次没考上,花光了盘缠又借了一百两。只好硬着头皮回家,没想到其父不仅没责骂他,反而对他说,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于偿还,但你要潜心研读。自此他足不出户,昼思夜读。
02.
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月初一,原本风和日丽,九州祥和,奉天府却地动山摇。地动过后,清东陵陵基断裂,两块道碑也齐腰折断。消息快马报之京师,举国震惊。
奉天乃大清发祥之基,东陵更是太祖万年吉地。
是年,又遭百年大旱,树枯草焦。大灾过后,再起蝗虫。人口锐减。大学士穆彰阿上折,恳求皇上祈天以解灾情。道光帝即带上文武大臣登上天坛,焚香叩拜。
但灾情不仅未得缓解,反倒日益加重。此时的大清王朝国库空虚,民生凋零。
道光十八年(1838),又逢会试之期,27岁的曾子城第三次赴京应试,终于成功登第。
殿试取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入翰林院深造。自此开始了他为期十二年的京宦生活。
初到北京,曾子城自然是“锐志功名,意气自豪”。立志“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特意改字号为“涤生”,意即涤除旧习,焕然一新。他坚持写日记,并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还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
①清代设“湖广总督”,督署设在湖北,湖南举子要过洞庭、跨长江,其间不知多少人葬身在八百里洞庭湖的疾风巨浪之中。雍正听取陈情,在长沙开设分闱,史称“南北分闱”。
来源:星海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