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所述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货币,是指骠国(今之缅甸)、暹罗(今之泰国)、寮国(老挝)、吴哥王朝(今之柬埔寨)、马来西亚、占城(今之部分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如图1所示,这些国家都是海上贸易大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中国和印度文化之影响,铸有它们自己各具特色的钱币。
本文所述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货币,是指骠国(今之缅甸)、暹罗(今之泰国)、寮国(老挝)、吴哥王朝(今之柬埔寨)、马来西亚、占城(今之部分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如图1所示,这些国家都是海上贸易大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中国和印度文化之影响,铸有它们自己各具特色的钱币。
史书记载中尚有许多著名的王朝,如扶南(公元一世纪~七世纪50年代中南半岛的一个印度化古国)、真腊(原为扶南属国,在今柬埔寨境内)、蒲甘(公元1044年由阿罗隆多建于今缅甸中部,都蒲甘;1287年为掸邦统治者所替代)等等,但它们没有自己的货币而主要是使用其他国家的货币。
越南自古便是我国的藩属,所以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的深,它们从丁朝(968~980年)开始便用中国方孔圆钱式样铸造钱币,这个情形一直维持到1907年。由于式样繁多,有许多钱到目前尚未能得到归宿,西方钱币学家把越南货币列为一个特别的专题,一般都不附在东南亚货币中。
海上丝路贸易之最主要货物为丝绸、出口瓷、定烧瓷(海外国家委托某个国家代烧制之瓷器),这些货品大量地以货易货,双方如何作价固然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其最终还是有一部分要涉及到钱币。
海上丝路这些国家钱币的研究要比陆上丝路国家的钱币难得多。首先是疆土界限,因为战争经常在更改之,因此流通情况很不明朗。第二,钱币上多数没有文字,大部分是和宗教有关的图案,这种情况常常会误导鉴定和断代的看法,例如骠国的银币在扶南的领地上发现便被称为扶南的货币,实际上是因为贸易而留在它国的货币,扶南本身是靠贸易税收和它国的进贡而致富,扶南本国并没有铸过任何质地的货币。
另外,一般的居民对货币经济认识不够,这些民族习惯用海贝(来自锡兰控制的马尔代夫島)做交易,因此新出的货币往往被作为装饰品,而无法发挥它们的功能。这些东南亚国家的居民,除了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外(属波里尼西亚系)大半都来自中国。骠人本为青海湖地区的羌人,后因汉与匈奴间战争关系向南迁徙至四川,再从四川南下进入缅甸钦敦江和伊洛瓦底江河谷地带定居下来,公元二世纪前后形成部落联盟;至四世纪时已形成城邦国家;至七世纪中(832年)为南诏所灭。在云南的缅人于此时同南诏进入缅甸,建立起以后蒲甘王朝的据点。
越南是广西壮族所建,它们首先迁徙至奠边府,然后向西扩散,形成今日的寮国(老挝)和泰国。柬埔寨则属于由东南方中国南下的闽人,后和印度族融合而形成吉蔑族(扶南后期,真腊时代)。以上各民族之缘起除由中国人南下外,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诸国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东南亚诸国,正式使用货币的时间比其他国家晚,最早是六世纪中期骠国所铸的银币,这种钱币没有钱文,全是印度教中的图案,因此也可以说是印度文化的输人,因为这种钱币不但和印度教有关,同时也反映出印度在公元一至二世纪时大量移民东南亚的结果;但到三世纪时印度国内动荡,贸易和移民都终止了一个世纪,到四世纪中叶才渐渐恢复与东南亚的贸易和移民。骠国银币可分三等,单位重约8.3~9.8克,1/2单位重约3.5~4.6克,1/4单位重约0.8~1.2克。考古出土发现,在贸易上单位钱币可以流通到境外,1/2、1/4单位钱只在骠国境内(今之缅甸本土)发现。根据这种情形我们可以推断骠国的银币完全是由印度移民设计和铸行。
印度对骠国的贸易主要是买骠国的银矿,印度在印塞王朝时银币的成分已大大的减少,说明阿富汗的银矿开采已接近尾声,以后各地都出现缺银的现象,因此不得不向海外找寻银矿来源;这就推动了向海外发展的贸易,印度同时带来了海贝供骠国和邻邦贸易。中国云南(当时的南诏和大理)所用的贝都是由印度先供应给骠人,再由骠人转卖给中国。这种贸易在当时应很繁忙,而且骠人来往都有税金可收,所以应该是很理想的生意。骠国被南诏灭后,这种银币就停止铸造,一直要到十九世纪这一带才有新的货币出现。
南诏入侵骠国在《旧唐书》、《新唐书》、《蛮书》中都有记载,大约在公元760年前后开始侵略,到832年灭骠国大城海林,并俘虏三千骠人回南诏,835年前后又灭室利差呾罗(地名,按《大唐西域记》译法),骠国此时全部灭亡,领地由缅人所控制,这些缅人后来成立了蒲甘王朝(1044~1287年)。蒲甘王朝是一个很强大的王朝,但历史资料十分缺乏,它们继续和印度、孟加拉这些邻邦进行贸易,可是它们没有铸造自己的钱币,用的主要是海贝和骠国的银币。骠国的钱币以银币为主,在印度人的设计下它以一种植物贡伽花籽为标准,一粒籽为一个拉梯,约等于0.07~0.13克,铸币的分量可分成96-48-24拉梯、80-20-10拉梯、40-8-4拉梯三等。这种分法标准完全是古代印度钱币体系的分法,在东南亚有着深远的影响。
暹罗立国时间很晚,它们在公元700年前后才进入今日泰国的地域,最初建立的是拉否王朝(约700至1388年),但一般以苏各泰王朝(1238~1438年)为开始朝代,接着是阿育萨雅王朝(1350~1767年,1767年为缅甸所灭)、桑普利王朝(1768~1782年)和拉他那可辛王朝(1782~1932年)。暹罗的王朝系统虽然比较清楚,但疆域方面则很难划清界限,暹罗和邻邦时有战事,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今日仍存在,特别是普里维希、神庙地区。
暹罗在十三世纪时已有完美的货币。在清迈地区的拉那泰山王朝普遍行用铜银合金饼钱和马鞍式银锭,苏各泰王朝已开始行用原始的子弹钱,这种钱有銀、铜、铅、锌和铅锡合金等种类,到了阿育萨雅王朝时子弹钱以全银打铸,而且有一定重量标准,但海贝没有废止,仍和子弹钱一起流通。暹罗山地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很多这种仿制品,既作饰物也做交易用的货币。
其他如银饼、铜饼等也有少量的打铸。暹罗最奇特的是筹码钱,这种社会现象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在泰国开赌场,铸筹码是合法的娱乐所需,但必须向政府申请许可证方可开业和铸造筹码。最初筹码使用金属铸造,但成本太高,曾改用玻璃质,但玻璃易碎,行用不便,而且在赌博中筹码经常是摔出去,玻璃质地的筹码很快被淘汰;最后决定用瓷质筹码,得到一般赌徒的认可。这种瓷质筹码最早在苏各泰和萨旺卡洛二地烧铸,后来基本上全部都在中国广东省潮州地区枫溪镇烧铸。
这种筹码钱可以在赌场用碎银购买,换回时也以银计算,因此许多华人在广东地方仿铸赌场筹码再运到暹罗赌场换回碎银,造成赌场损失严重,不得不在较短时期内更换筹码式样、文字和彩釉,但这种改变并没有遏止私铸。后来,筹码在一定地区内可以用来购物,如同流通货币一样,这就引起暹罗政府的注意,不久便停止发行许可证,并关闭禁止所有的赌场。
筹码钱的型式很多,主要是方、圆、长方、椭圆、六角、八角等,钱面的文字以四个字为主,也有两个字、一个单字的,个别有中国诗句或记年文字。钱背多数是纪值以钱(另一种写法为残,值银3.78克)、方(值银1.89克)、派(值银0.47克)、宋派(0.24克)等等。如果和海贝兑换则以巴为单位,钱背上是一百、贰佰、四百(X百)等等,再换算成筹码单位则200枚海贝等于一派。
暹罗北部和老挝接壤地带则广泛流通着铜银饼、铜饼和银饼,另外还有长条形银锭、铜锭和比较原始的铜质船型锭。老挝在1353年方立国,最初以物易物主要的媒介还是海贝,暹罗东北部城邦地区如清迈、南府等所铸的各种钱币也在老挝各地流通。
扶南古国在公元一世纪时成立,其全盛时期的版图包括整个东南半岛和部分现今的马来西亚。它们没有铸钱,税收主要是米、金和织物;现在的考古发掘证实在扶南地区发掘出来的货币都是其他国家的钱币。扶南在630年为真腊所取代,真腊又在705年分裂为北真腊(陸真腊)和南真腊(水真腊),一直持续到802年为吉蔑人的高棉王国所统一,史书称这个王国为吴哥王朝。吴哥王朝全盛时建立了著名的吴哥石窟,这个石窟受印度文化影响很大,但也是当地人士由印度教改为佛教时期的艺术宝藏。
由于吴哥王朝的地理位置,它的西面受到暹罗的入侵,暹罗从1369年到1375年第一次占领首都吴哥,1375年虽然夺回吴哥,可是1389年暹罗再度蹂躏吴哥,逼得吴哥王室不得不放弃首都吴哥而向南迁徙,到1444年才在金边定居下来。在其东面越南也向吴哥人侵,一度占领了湄公河三角洲,但不久为吴哥夺回。1432年后一直到1863年,历史上称为柬埔寨,又被称为黑时代,邻国入侵战争不断,到1864年法国正式开始统治柬埔寨,也是殖民时代的开始。
后吴哥王朝到黑时代诸王,柬埔寨的贸易和经济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在暹罗人侵以前,柬埔寨有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稻米的收成不但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每年大米都有剩余,更是以物易物贸易的主要商品。暹罗人侵后灌溉系统遭到破坏,生产也因此骤降,这种情况一直到二十世纪仍无法恢复,当时市场上流通各国的钱币,吴哥王朝后期曾铸行铅钱。这种铅钱到目前为止仍有人说是厌胜或筹码钱,可是从它的形制上来看,钱分大小多种,况且近年发现了这种铅钱的窖藏,大、中、小各种都有,同时还有特小钱和陶范一起出土,若是厌胜没有必要分等级,且流通货币也可以当做筹码在赌场行用,我们把这种铅钱认为是货币应该没有问题。
柬埔寨有一种小银币,没有钱文,主要以水鸟(鸳鸯一类的水鸟)、莲子、铜鼎为图案。这种小银币最早可能在1520年便已出现,但大量的打制则在1840年到1900年。西方学者和钱币学家一般都把这种小银币归在殖民时期的钱币,正式钱币书中则很少提到。在暹罗占领柬埔寨的地方也铸有这种小银币,但钱币鸟像上则有一个方圈,圈中有一个中文“吉”字。
公元754到760年间,南诏开始入侵骠国,随着南诏军队南下的尚有居住在云南的缅人,它们进入骠国后便在钦敦江、伊洛瓦底江汇合处的河谷平原上建立了(可能多处)据点。一方面控制骠人的行动,另一方面控制骠人对南部各地的贸易,特别是银的输出。南诏于832年灭骠国海林城(HALIN),835年灭室利差呾罗(SRIKSETRA),骠国亡。骠国虽亡,但南诏人并未留下,这些地区由缅人所管理,849年缅人成立蒲甘王朝,这个王朝一直控制现今的缅甸,南部许多小城邦国家都是他的附庸。1287年蒲甘王朝在蒙古的入侵下灭亡,蒲甘没有自己的货币,它们除了用骠国的钱币,有时还用缅南孟族城邦国家的钱币。
孟人本是从我国西部南下的少数民族,孟人在六世纪时,已在现今泰国帕雅河一带定居,后来孟人西移进入伊洛瓦底江,并在825年前后建立了勃固(PEGU)和直通(THATON)两个重要城邦小国。
孟族早期建立有伐拉伐底王朝(DVARAVATI)和哈利邦加约王朝(HARIPUIVJAYA),二者虽是联盟,又各享一定的独立自主权。九世纪时傣族开始入侵这两个王朝,前后被暹罗合并(一说伐拉伐底王朝在1024年为吉蔑所灭),后者在1292年为暹罗所并吞。孟族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吉蔑、缅甸、泰国的语言、文字都源于孟文;在艺术方面,因为受到佛教影响,许多寺庙、石窟壁画等都在这个时代建成。然而,最出色的还是孟人,因为受到印度移民的影响,在政府组织结构上和农业生产、水利灌溉等诸多方面都有极大的贡献。
孟族共有四个城邦国家铸钱,分别是勃固、直通、沙廉(SYRIAN)、鸟通(U THONG)。钱币的型式基本上相似。钱面是法螺,钱背是神庙,庙左旁、右旁有的有宗教符,有的没有。鸟通钱,钱背庙下则有一条左向或右向的鱼。直通钱的正面是一个法轮,钱背则是一个简单的神庙。
在研讨马来西亚在海上丝路贸易的地位时,我们有必要把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一起讨论。因为有一段时期马来西亚是印度尼西亚的藩属,这个时期虽然海上有战事,但也是海上丝路贸易的一个顶峰时期。
马来西亚最早的王朝是狼牙脩和稍晚的盘盘王朝,这两个王朝的历史资料非常少,但在《梁书》中则有向梁朝和刘宋时期进贡的记录。狼牙脩在公元二世纪时期便已存在,其全盛时期的疆域包括现今马来西亚的可达、巴享、吉兰丹、丁加奴诸省和泰国帕塔尼地区。盘盘王朝在三世纪时才出现,它的疆域在狼牙脩的北方,现今泰国宋卡、洛坤一直到克拉地峡。由于地理位置关系,这两个王朝的海上贸易极其发达。这两个王朝的土著是吉蔑人,但王朝的政治、文化、宗教都控制在印度人手中,因此它们的印度化程度非常深。
公元七世纪在巨港( PALEMBANG)的室利佛逝(三佛齐,SRIVIJAYA)开始强大,并把现今爪哇的满者伯夷(MAJAPAHIT)岳帝王朝(SAILENDRA)纳入版图,在现今苏门答腊的玛拉由(占碑,MALAYU-JAMBI)也纳入版图,在八世纪前后马来西亚的狼牙脩(LANKASAK U)、盘盘(TRANBALINKA)相继成为室利佛逝的藩属,又从单马令(LIGOR)向高棉南部地区进军,且派兵入侵占城和越南,从七世纪末期到十一世纪室利佛逝成为东南亚海上的霸主。
室利佛逝的这种扩张,主要目的是同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往来中获取重大的利益,可是这种财富也引起其它国家的垂涎,何况当时马六甲一带海盗猖獗,劫取来往商船是很平常的事。
在印度南部是朱罗王朝(CHOLA,中国史籍上称车离、珠利耶、锁里、注辇等),它们的海军经常勾结海盗,劫取室利佛逝商船,然后分赃,室利佛逝基本上无法消灭这个威胁;恰巧在十三世纪时,高棉王朝受到室利佛逝的威胁向朱罗求救,朱罗军以此为借口进军可达并打败室利佛逝的军队,室利佛逝从此衰落,1200年被它的附庸玛札帕蒂所取代。
印尼和马来西亚盛产金、銀、铅、锡,当时它们有多种形式的流通货币,马来西亚最初行用锡、铅质的各种动物币,和锡条同时流通。印尼最初铸的是船形币,有两桅和三桅的分别,两桅的船型币和我国古代辽国出土的网坠十分相似,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八世纪至十二世纪室利佛逝所统辖地区流行三种小钱:一种俗称芝麻籽钱,这种钱只见金质,钱型微小,流通地域相当广泛。另一种俗称檀香花籽钱,有金、银、铜三种质地,传世较少。最后一种俗称那摩钱,因为钱面有梵文“那”字,因此得名;这种钱有金和白铜两种,流传地域非常广泛,整个室利佛逝一直到现今泰国南部、克拉地峡都有发现,许多地区出土的这种钱是海上贸易所遗留下来的结果。
十二世纪初,这些地区因为和中国繁忙贸易往来得到了大量的中国铜钱,以上所述的三种本地钱铸量大大的减少,而主要流通仿中国的铜钱;它们熔融一部分中国铜钱,再掺入铅、锡、锌等金属,这种回炉再铸造的钱便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室利佛逝政权为玛札帕蒂取代后,继续使用中国铜钱,十四世纪中叶更有法令规定只许行用中国铜钱,并禁止其它各种形式的钱币。
印度货币单位
印度早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000年,已经和古巴比伦有贸易往来。波斯帝国时,印度北部的犍陀罗是波斯的一个省,最早的印度货币单位完全是用波斯的钱制。
公元一世纪末,印度大规模向东南亚地区移民,当时印度的货币制度便流入骠国,也即今日的缅甸。印度币制是以贡伽花籽作(图2)单位,每粒约等于0.11克,花籽本身重量变化极少,印度人把0.11克作为一个单位,叫作拉梯(RATTI)。
(未完待续)
来源:懒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