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背后的视频巧妙地以嘉兴博物馆的IP形象“马小陶”——一个以文物兽面陶器耳为原型的可爱角色作为开场,引领大家“云游”马家浜博物馆的展厅,近距离参观馆内珍贵文物和遗迹,探访那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千年稻田,感受马家浜文化的永恒魅力。
“参观马家浜文化博物馆时,我们亲身体验并感受到了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观赏着一件件珍贵文物,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个遥远的时代对话……”
讲台上,马家浜文化博物馆研学组成员谭紫若正进行着精彩的结课汇报。
他背后的视频巧妙地以嘉兴博物馆的IP形象“马小陶”——一个以文物兽面陶器耳为原型的可爱角色作为开场,引领大家“云游”马家浜博物馆的展厅,近距离参观馆内珍贵文物和遗迹,探访那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千年稻田,感受马家浜文化的永恒魅力。
不久前,经过一学期的深入学习和实践探索,“江南文化漫游”课程顺利结课。该课程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与大学生德育教育有机融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德育教育做深做实、做活做透、做新做近。
开课前,课程组认真梳理了嘉兴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三大文化资源,从中精心挑选了8个嘉兴优秀文化资源,通过挖掘故事、挑选案例、编写讲义的形式,形成了《马家浜遗韵:江南史前文化的传承与启迪》《文学之盾:茅盾与现代中国文坛》《富裕共享: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索》等8讲课程,内容涵盖历史、文学、艺术、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课程设计有趣且深刻,开放报名后,被全校120名大一新生一抢而空。
在研学实践中,学生们走出校园,到嘉兴市博物馆、朱彝尊故居、茅盾故居、金庸故居、沈钧儒故居和马家浜文化博物馆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场所进行研学。
研学之旅带给每一名学生深刻的文化体验。
回忆起沈钧儒故居研学之旅,郑舒暖说道,“在石玉老师的带队指导和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深刻领悟了沈钧儒先生‘怀忠抱义 守正志远’的精神。这无疑给我们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带来精神上的鼓舞和价值观的指引。每一名同学都很珍惜这次研学机会,立足嘉兴优秀文化资源,探寻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
参加完乌镇研学之旅的唐睿说:“走在乌镇的青石板路上,每一砖一瓦都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探访了茅盾先生故居,不仅深入了解了茅盾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历程,更深切体会了他所传播的文学精神。”
学生们通过研学实践,对脚下这片土地产生了由衷的自豪感,也能更主动、更富有热情地去探索江南文化。
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对这门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江南文化漫游”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也为他们的个人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江南文化,同时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为未来开展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负责人郭雅静老师说:“这门课程是学校‘嘉兴地方文化德育资源图谱’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共有19个子项目。在前期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学生们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存在不足,当前嘉兴优秀文化资源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应当进一步深化,因此我们萌生了开设专门课程的想法。课程的团队负责人是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石玉老师,支撑课程教学团队的是一个近20人组成的跨学科课程建设小组。在结课环节,我们布置了制作视频课程作业,鼓励学生们从自身视角出发介绍嘉兴优秀文化资源,让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更深入的文化体验,也收获更多学习成果。”
据介绍。未来,课程建设小组将持续密切合作,深入挖掘嘉兴三大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不断贴近学生,创建教育教学资源与平台,进一步开发资源图谱、资源数据库与数字化教材,形成一整套可读、可看、可体验、可调研的德育教育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有效支撑课程建设,不断提升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愿每位游历江南的学子,都能在这片水乡的润泽下,汲取知识的甘露,收获智慧的果实,让这次文化之旅成为一段难忘的记忆。”这段写在课程介绍中的话,是课程建设小组每一名授课教师的共同心愿。(通讯员:周清 游雪)
来源:高校圈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