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遥落后中国却引进上千枚——苏27的佩剑,俄罗斯R-27空空导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4 11:41 2

摘要:闪电设计局曾为米格-25设计并制造了R-40红外中距空空导弹,为米格-21/23设计制造了R-60红外格斗导弹,其的巅峰之作就是时至今日依然被当做标杆的R-73空空导弹。但是可惜的是到了1976年,闪电设计局被抓去搞“暴风雪”航天飞机计划了,而这个时间点恰恰是

R-27的诞生并没有出现诸如米格设计局与苏霍伊之间的那种勾心斗角的故事,苏联当时能搞定空空导弹的设计局主要是两家:

一家是闪电设计局(后来的闪电科研生产联合体)

一家是三角旗机械设计制造局。

闪电设计局曾为米格-25设计并制造了R-40红外中距空空导弹,为米格-21/23设计制造了R-60红外格斗导弹,其的巅峰之作就是时至今日依然被当做标杆的R-73空空导弹。但是可惜的是到了1976年,闪电设计局被抓去搞“暴风雪”航天飞机计划了,而这个时间点恰恰是R-73即将问世的时刻…

苏联的战争哲学一直独立于传统西方的战争哲学体系,这种独特也折射在空空导弹的发展上!

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中距防空导弹主要分为四种派别:

第一种是法国式的剑走偏锋型,以脉冲信号体制为主。

第二种是连中距空空弹的理念都没整明白,就被迫揣着“麻雀”当格斗弹使,最后硬是造出个AIM-7E-2“格斗麻雀”,让美国海航啧啧称奇的美国空军。

第三种是强调双机协同作战,利用协同机动创造射击窗口和不可逃逸区超视距打击目标的美国海航。

第四派就是酷似战列舰火炮齐射,通过多枚导弹打击目标的苏联空军。

苏联人的粗狂而暴力的空战哲学是基于西欧的环境而定的。

冷战期间北约和华约在军备竞赛上是不惜血本,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西西里岛,从苏伊士运河到巴伦支海。双方在对峙线上部署了海量的陆基雷达、机场、防空阵地和指挥/控制系统,这些系统在阻止敌方空军突入的同时,也极大拓展了信息获取能力。所以当战机进入交战区域后往往立即就可以获得海量级的敌方数据,因此同时使用多枚导弹打击目标就是最优解!

道理很简单,战场接近透明的情况下,飞机完全不用担心因信息缺失导致的目标丢失问题,而多波次+多制导的方式就是缩小目标生存空间的最优解。这个思路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同为战场设定在西欧的法国人也是这么做的。黑子总会认为苏联人的思路就是应该被扫入垃圾堆,殊不知今天的阵风和歼-16就是这种思路下的典型案例。阵风的“流星”雷达中距弹+“米卡”雷达中距格斗弹+“米卡”红外格斗弹就是这一思路的极致体现,而歼-16则是将这一思路搭配上信息化,扩大到整个战区级的范围。这种“谁和你中门对狙,火力覆盖才是王道”的思路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

而在事实上,到了90年代,这四大派别的结果也逐步明朗,前面俩已经凉的透透…唯二活下来的美国海航,其做法直接催生了原创空空导弹的鼻祖——AIM-120系列空空导弹,当然苏联人也活下来了!

其成果就是R-27,北约赋予绰号"杨树",是苏-27系列战斗机的标准空空导弹,其通常携带6枚R-27执行任务,R-27的导引头分作半主动雷达型与红外型,前者谓之R-27R,后者为R-27T,其子型号包括:

R-27T,弹长约3.7米,弹重234千克,射程40千米。

R-27R弹长约4.1米,弹径0.23米,弹重253千克,射程约50千米。

R-27ET弹长约4.5米,弹重343千克,射程约70千米。

R-27ER的弹长约4.7米,后部弹径增至0.35米,导弹重量提升至350千克,射程约75千米 。

R-27EM(ER的进一步增程型号),弹长5米,重量350千克,射程达110千米。

众所周知,苏联人在电子技术的水平上一直都不太行,这直接导致了R27导引方式的落后,苏联人只能在R-27上又加入了惯性制导和数据链制导两种方式,这反倒让R-27的可靠性优于AIM-7M了,这是因为AIM-7M在载机的中继制导中手段过于单一,虽然AIM-7M的单脉冲多普勒雷达在当时的确先进,但是这不是AIM-7M连无线电校正都不用上的理由(美国人当时也的确有理由自信),只要苏联人的电子战水平跟上来就极易遭到干扰。反观R-27,在强电磁干扰下,载机雷达无法提供火控数据还可以依赖单向数据链和惯导来为导弹提供数据。

1999年2月25日,1998年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爆发空战,两架苏-27遭遇四架米格-29,米格-29发射的四枚R-27均被苏-27的大机动避开,并以苏-27发射R-73命中一架米格-29而告终。

R-27的实战表现确实拉胯,不过非洲大区的优秀匹配机制就决定了什么武器到了非洲那都得打个折,因此这场战斗实在是没什么可参考性…

真正让R-27系列出大问题,是苏联自己!

或者准确的说——苏联解体

从冷战开始,北约的电子战系统针对性地对苏联武器进行反制,而苏联解体后,大量的苏式装备被北约各国所获得,其中不乏米格-29和R-73这样子的先进产品,就更别提R-27了。北约在获得R-27后,立马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并迅速对他们手里的电子战吊舱和电子自卫系统进行了更新。这就导致9B-1101K型导引头的抗干扰能力变得更加稀烂,以至于伪军的F-16A/B甚至一度狂的没边出现过主动挑衅我方,其本质就是欺负你苏-27SK和R-27在BVR空战中会被稳压一头。

不过,R-27ET就完全没这个问题,因为流出极少,北约的三代战斗机也鲜少安装红外对抗系统,基本上都是选择红/紫外告警系统+热诱弹的主被动相结合防御模式。这就导致了只要对面还在天上飞,哪怕关了发动机,只要到了一定距离还是得被R-27ET的GFN-36T导引头锁定。而在实操中,北约那些小而多的热诱弹抛洒装置在面对这个大号的GFN-36T导引头时效果往往不是很好。与此同时,这玩意在打击轰炸机这类热信号极为明显的目标时几乎就是一打一个准。对付北约三代机、拦截B-52和B-1B这类目标,R-27ET都能干而且干的还不算差。也正是因此,2010年的时候,PLAAF还特地专门花了一笔钱从俄罗斯进口了相当数量的R27ET保养件来为这些导弹延寿。

从某一方面讲,苏联是被自己打垮的,这句话永远成立…

来源:毒客DUCK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