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话题火爆 街头墙绘何以强势出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11:34 2

摘要:沿网师园正门往东走上百步,阔家头巷5号墙面,一只正在扑蝶的“大橘猫”,在木香花树的浓荫下显得俏皮又可爱。两名游客漫步至此,忍不住停下脚步,模仿大橘猫的样子,在相机的快门声中留下难忘的初夏记忆。

姑苏区阔家头巷5号墙面,一只正在扑蝶的“大橘猫”。 记者 彭化成 摄

沿网师园正门往东走上百步,阔家头巷5号墙面,一只正在扑蝶的“大橘猫”,在木香花树的浓荫下显得俏皮又可爱。两名游客漫步至此,忍不住停下脚步,模仿大橘猫的样子,在相机的快门声中留下难忘的初夏记忆。

普通墙面绘上城市名称大字或创意图案,摇身一变成为市民、游客排队打卡的“景点”。近年来,街头墙绘“墙”势出圈,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话题火爆,也成为各地吸引流量、聚拢人气的“法宝”。在苏州,网红墙绘遍布街巷,并不断推陈出新,解锁了流量,扮靓了空间,流淌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韵味。这场城市与艺术的双向奔赴,对推动苏州文旅产业发展作用几何?又该如何引导与创新?

创意墙绘由来

传播文化与展示形象

游客打卡的“大橘猫”墙绘,是姑苏区教育体育与文化旅游委员会策划的“与春天对‘画’”主题活动作品之一。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是这幅墙绘的创作方。“今年4月,姑苏区教体文旅委邀请学院师生参与墙绘创作。经过认真蹲点调研,我们选择了阔家头巷5号墙面。”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师邓豪介绍,猫作为大众文化传播中极具亲和力的符号,象征着灵动、治愈与陪伴,与古城“慢生活”的气质和调性非常吻合。这里紧邻网师园,客流量大;背景干净的白墙和垂下的木香花枝干,在阳光下形成斑驳的光影;特别是花开时节,木香花倾泻如瀑、暗香浮动,形成古城春日的限定景观,非常出片。墙绘通过“萌趣化表达”,不仅为街巷增添了活力,也传递出江南文化诗意与温情。

在中张家巷靠近仓街的一扇拱门中,戏曲《白蛇传·游湖》中的Q版人物彩绘在墙面上活灵活现,与“戏曲一条街,俯仰皆入戏”的文化场景高度融合;卫道观前31号手作礼品店门口,一名苏州“小娘鱼”身着旗袍、手持团扇,水灵灵的大眼睛望向前方,与身旁的苏式花窗相映成趣;民治路墙角钻出一只只“萌宠精灵”,与水母灯梦幻联动。

“因为一面墙,去了一座城”,在小红书上,与之相关的笔记超过2200万篇,其中与苏州有关的达80万篇以上。在抖音上搜索“网红打卡墙”,各类打卡视频和攻略铺天盖地,一些门店网红墙设计制作的营销推广文案也受到大量关注。“我的家在北方,从小就对江南风情很向往。前段时间在手机里刷到了很多苏州网红墙的打卡攻略,勾起了我来旅游的欲望。”站在中张家巷戏曲人物墙绘前,今年即将大学毕业的赵洪量告诉记者。

姑苏区教体文旅委文化事业处处长徐珊珊介绍,本次策划的“与春天对‘画’”主题活动,是“爱苏州·爱家乡 四季姑苏——群众文化艺术季”的内容之一。“我们邀请了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师生、苏州青少年书画协会老师和独立插画师进行创作,希望通过墙绘的形式传播姑苏文化、展示姑苏形象。”

街巷美学背后

情感共鸣与文化共情

城市的大字墙前,站满了等待拍照的游客;有趣的方言词汇墙,吸引大量游客驻足;《哪吒》动漫电影大热,哪吒、敖丙、申公豹等人物形象纷纷上墙……放眼国内,创意墙绘扮靓了城市空间,成为街巷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苏州,从安和锦茶人街的红砖苏州墙、乌鹊桥路上的喜乐墙,到如今的“大橘猫”、Q版戏曲人物,墙绘不断蝶变与创新,无声营造出传统与时尚交融的氛围。

“墙绘并非新鲜事物,它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出来的一种公共文化。在早期,墙绘主要承担着政策推广、文明引导、商业广告等功能;而现在,墙绘视觉风格更加多样化,是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载体。”邓豪认为,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墙绘对吸引客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对此,大儒巷一家汉服店店主表示认同。“店门口的‘苏州’字样打卡墙,是我们邀请插画师手绘的,这给店里带来了不少顾客。”她说,顾客在店里做好妆造,顺便在门口打卡;还有游客被墙绘吸引,随后进店消费。

“喜欢、出片、留念,都是吸引我们打卡墙绘的原因。这不仅代表着我们到过这个地方,还因为墙上的文案和图案,引发了我们心中的共鸣。”西交利物浦大学三年级学生王思涵告诉记者,她喜欢一些小众的文案,比如“生活细碎,万物成诗”,配上斑驳的墙面、古老的门柱,既有视觉冲击力,也充满了文艺范。“还有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墙绘,总会戳中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停下脚步。”

“视觉符号吸引力、社交媒体传播性、文化认同体验感以及公共空间互动性,共同促成了墙绘热。”邓豪说,在各类社交平台加速发展的当下,人们打卡网红墙,与汉服热等潮流有共通之处,不仅证明“我来过”,还追求“被看见”,希望在网络社群中引发情感共鸣和文化共情。

苏州市青少年书画协会秘书长杨艳参与了大儒巷38号平江文化中心门口的墙绘。在她的笔下,荡秋千的汉服女孩、趴在地上的小猫,与现实中的紫藤树构成了和谐唯美的风景。在她看来,当代墙绘摆脱了说教、呆板的藩篱,更注重氛围营造和观者感受,从而给人沉浸式的体验感。

走好特色之路

地方表达与生活叙事

从传播文化、展示形象,到情感共鸣、文化共情,在城市更新加快、文旅融合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各式各样的街头墙绘日渐成为城市与艺术双向奔赴的重要载体。如何引导街头墙绘更好发展,使其持续保持活力和生命力?

“墙绘就应该有创意、有特色,而不是千城一面。”王思涵告诉记者,比如前两年流行的“我在××很想你”“想你的风吹到了××”,刚开始出现的时候还有点“浪漫气息”,但当各个城市都在“想你”时,反而让人有了逆反心理,觉得“土味十足”。“现在不少城市都在布置大字墙,虽然现在有一定热度,但千篇一律的话也难免引起审美疲劳。”

“墙绘不是简单地在墙上写几个字、画几幅画,而应当尽可能地追求创造性和差异化,结合城市的特色、街巷的元素,尊重创作者的风格和个性,重视参观者的审美和感受,还要融入新技术、新潮流,与时俱进。”杨艳说。

20年前,吴明艳来到苏州大学读书,随后留在苏州工作,目前是一名独立插画师,中张家巷的Q版戏曲人物就是她的作品。

“墙绘要追求‘生活叙事’,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它们的受众覆盖城市里的所有人。”吴明艳与记者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创作前,姑苏区文化馆工作人员走访了街巷居民,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一位老奶奶提出,可以画山水、花鸟,不要画人物,因为人物让她感到害怕。但当工作人员把Q版戏曲人物图案给居民看时,老奶奶和邻居们马上同意了。作品完工,唯美可爱的造型让街坊邻居非常满意。“作为中张家巷的老居民,戏曲已经浸润入他们的生活。墙绘带给他们的是文化自豪感。”吴明艳说。

“街头墙绘是城市创意的表达、艺术的呈现,也是城市亲切感和包容性的体现。引导街头墙绘发展,要避免出现‘潮流张力缺失’与‘业态同质化’的现象。”邓豪认为,苏州的优势在于“历史深度”与“非遗传承”,可以以数字技术激活传统、以社区共创增强活力、以美学外延重塑空间,将街头墙绘从“文化展示”升级为“生活体验”,打造兼具“吴文化灵魂”与“国际范表达”的文旅地标。(记者 彭化成)

来源:名城苏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