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胡建人”,我们浙江明明是两个省,但几百年来民间总说“闽浙一家亲”,连两省交界的老百姓都常开玩笑:“咱这地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说起中国的省份,浙江和福建这对老铁邻居可太有意思了。
作为一个“胡建人”,我们浙江明明是两个省,但几百年来民间总说“闽浙一家亲”,连两省交界的老百姓都常开玩笑:“咱这地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今天咱就唠唠,为啥这两省关系这么铁?从历史到地理,从方言到习俗,保准让你听完明白什么叫:“浙里有福,福在浙里!”
要说闽浙的渊源,那得从秦朝说起。
那时候浙江一带叫“会稽郡”,福建叫“闽中郡”,虽然分属不同郡,但地盘紧挨着,就像两户邻居共用一堵墙。
到了汉朝,汉武帝为了收拾叛乱的闽越国,直接把两地的居民都迁到江浙一带,硬生生把两省搅和成了一锅粥。
后来唐朝设“江南东道”,元朝搞“江浙行省”,清朝更是直接设了闽浙总督,管着福建、浙江,甚至台湾(后来台湾单独建省)。你看,这行政划分上,两省就像被一根绳子拴住的蚂蚱,分不开啊!
说一个我小时候听老人常说的故事:明朝戚继光抗倭时,兵源很多都是浙江兵和福建本地青壮年,那时候浙江的义乌兵和福建渔民联手打仗,福建人教浙江人划船,浙江人教福建人用火器,硬是把倭寇打得屁滚尿流。
我想这种“生死与共”的交情,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攒下的。
闽浙俩省的地理,简直是“你中有我”的教科书案例。
两省交界处有条仙霞岭,山脉像麻花一样拧巴在一起,硬生生把两省的边界绕成了“W”型,总长1267公里。
浙江的温州、台州和福建的宁德、南平之间,隔着密密麻麻的古道和渡口,仙霞古道就是古代两省人挑盐、运货的“高速公路”。
更绝的是海运!
福建的福州、厦门和浙江的温州、舟山群岛隔海相望,古代渔民和商人划着小船就能串门。浙江人吃福建的海鲜,福建人买浙江的丝绸,经济上早就绑成一条绳上的蚂蚱了。
浙江南部的温州、台州人,和福建东北部的宁德人聊天,根本不用翻译。
因为近代温州台州这边很多人都是从闽北迁徙过去的我好几个浙江朋友都是爷爷辈从福建宁德周边迁过去。
温州话属于吴语,但夹杂了大量闽南话词汇;福建南平人说话则带着浓浓的“江浙味”。
比如“吃饭”在温州叫“食饭”,在福建宁德也叫“食饭”,连发音都差不多!
闽浙老百姓的信仰也基本同步,两省沿海都信妈祖,妈祖庙遍地开花。
浙江舟山的妈祖像和福建湄洲岛的妈祖像,香火都来自同一个祖庭。
每年妈祖诞辰,两省的信徒互相组团参拜,热闹得跟过年似的。
福建的祠堂文化和浙江的宗族观念如出一辙。
福建人修族谱、立牌位,浙江人也一样。
比如丽水龙泉的畲族村落,和福建宁德的山哈村寨,婚丧嫁娶的规矩、祭祀祖先的流程,简直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浙江的温州模式(搞小商品、家族企业)和福建的晋江模式(做鞋服、搞品牌),看着不一样,其实骨子里都是“敢闯敢拼”。
温州人卖纽扣起家,福建人卖鞋闯天下,最后都成了全国民营经济的标杆。
两省商人还互相投资,浙江人在福建开工厂,福建人在浙江开超市,钱袋子鼓了,关系也更铁了。
福建人去雁荡山看山,浙江人去武夷山喝茶,两省景点经常被打包成“闽浙山水游”。
就连美食都互相渗透,浙江的沙县小吃(其实是福建发明的)、福建的福鼎肉片(在浙江夜市随处可见),吃货们早就不分彼此了。
总结:分不开的“山海兄弟”
说到底,闽浙一家亲,就是因为地理分不开、历史缠得紧、文化基因太相似。
两省就像一对双胞胎,明明能各自精彩,偏要互相扶持着闯江湖。
下次你去福建,跟当地人唠嗑时别说“我是浙江人”,直接说“咱闽浙一家子”,保准对方笑呵呵拉你去家里喝茶!
最后唠一句:这年头,连浙江和福建都“穿一条裤子”了,咱普通人更得学会抱团取暖啊!
来源:小小米多最爱唠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