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宋代“尚意”书风盛行的时代,曹辅虽在历史记载中着墨不多,但其行书《跋二谢帖》却如一颗遗珠,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书法爱好者深入探究宋代士人书法的重要线索。
在宋代“尚意”书风盛行的时代,曹辅虽在历史记载中着墨不多,但其行书《跋二谢帖》却如一颗遗珠,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书法爱好者深入探究宋代士人书法的重要线索。
《跋二谢帖》的释文围绕着王羲之书法在唐代的流传展开。唐代贞观年间,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访求其作品几乎殆尽,而后这些珍品大多随葬昭陵。曹辅提到,现今流传的法帖,有人说是因为丧期的缘故才未进献陪葬从而得以流传,《二谢帖》亦是如此,且未被法帖收录,更显珍贵,他建议用文墨锦玉轴重装,传给子孙珍藏,足见宋代文人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从文本结构看,跋文语言简洁凝练,逻辑清晰,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述,又融入了个人对书法保存传承的主观观点,学术性与抒情性兼具 。
从书法风格上看,曹辅深受晋唐书风的熏陶,在此基础上融合自身风格。晋唐书法讲究笔法的精妙和结构的严谨,曹辅在《跋二谢帖》中对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都处理得极为细腻,笔画干净利落,多露锋,笔锋爽利,斩钉截铁,比如一些撇捺笔画的书写,出锋果断,豪迈奔放,营造出独特的韵味 。部分字还带有章草遗韵,增添了古拙之感,这体现出他对传统书法的尊重与借鉴 。
在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家书法成就斐然,达到书法巅峰。曹辅作为中下层官员,其书法虽未能跻身一流境界,但却反映出“尚意”书风在士人阶层中的广泛渗透 。与同时期文人相比,他更注重技法的传承,较少追求个性的极度张扬,其作品呈现出晋唐传统与宋代审美过渡的中间形态 。
《跋二谢帖》不仅是一件书法佳作,更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作为题跋,它记录了王羲之书法的流传历史,为研究古代书法作品的传承脉络提供了重要线索 。曹辅通过题跋表达对书法保护的关注,这一行为也是宋代文化自觉的体现,反映出当时文人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跋二谢帖》主要依赖拓本与后世摹刻。清代学者林志钧评价此作“笔意古澹,有晋人遗风”,不过也指出由于拓工不够精细,导致部分字迹细节有所流失 。这也让我们在欣赏时,更需透过拓本的斑驳,去想象原作的精妙之处。
曹辅行书《跋二谢帖》在书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是宋代“尚意”书风下的一朵小花,虽不艳丽夺目,却以其质朴的晋唐遗韵和独特的宋人意蕴,吸引着无数书法爱好者去品味、去探索,让我们得以在千年之后,依然能感受古人书法艺术的魅力。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
来源:文化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