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22日,江苏高合汽车有限公司悄然完成工商变更,注册资本1.43亿美元,黎巴嫩电动车企EV Electra Ltd.以69.8%的持股比例成为控股方,原华人运通仅保留30.2%股权,原创始人丁磊销声匿迹。这场看似普通的资本重组背后,似乎只是这家曾以
2025年5月22日,江苏高合汽车有限公司悄然完成工商变更,注册资本1.43亿美元,黎巴嫩电动车企EV Electra Ltd.以69.8%的持股比例成为控股方,原华人运通仅保留30.2%股权,原创始人丁磊销声匿迹。这场看似普通的资本重组背后,似乎只是这家曾以“中国版保时捷”自居的新势力车企,正试图在228亿元债务的泥潭中上演一场“绝地求生”,四处招揽资金的成果;实际上,这却是一场横跨中东资本、中国地方政府与国际地缘力量的复杂博弈,背后的故事堪称一波三折。
高合汽车,华人运通(Human Horizons)旗下品牌,自2017年成立以来,便将自身定位在中国高端豪华智能纯电市场,旗下车型如HiPhi X、HiPhi Z,售价动辄五六十万,甚至高达八十万元人民币。凭借其极具未来感的设计和独特的智能交互功能,高合汽车一度吸引了市场的目光。
然而,高昂的定位并未带来相应的市场规模。数据显示,高合汽车在2021年和2022年的年销量均未能突破5000辆。即便在2023年销量翻番至约8000辆,并推出了价格下探至33.9万元的HiPhi Y以图挽救市场,但这点销量对于支撑其庞大的研发和运营开销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进入2024年,危机全面爆发。年初即传出拖欠工资、取消年终奖、削减员工福利等消息。2月18日,农历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高合汽车正式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创始人丁磊在随后的内部会议上坦承“用老一套的经营策略打不过互联网”,并给出了仅三个月的“自救窗口期”。此后,丁磊团队曾寻求与长安汽车等大型车企的合作,但均未有实质性进展。
在寻求外界融资的同时,高合汽车也开始直播带货,分别涉及生鲜、零食、茶叶等品类,成了首个进行“直播带货”的造车新势力。
在自救无门后,高合汽车的母公司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于2024年7月向法院提交预重整申请。同年8月8日,江苏省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案。法院指出,华人运通已严重资不抵债,具备破产原因。
财务数据显示,华人运通体系52家公司合并口径的账面资产总额约59.83亿元,而负债总额高达157.81亿元。债权人申报的债权金额更是合计约228亿元。如此庞大的债务和复杂的公司结构,无疑增加了重组的难度。
但高合至今仍未破产清算,实际上还请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强劲外援。
高合的复活,首先离不开江苏盐城地方政府的强力介入。2024年8月,高合母公司华人运通因资不抵债申请破产,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法院于2025年4月裁定合并重整。盐城当地法院通过剥离原有债务,让高合轻装上阵,以便更容易获得新的投资方注入资金,成为国内首个通过司法程序挽救新势力车企的案例。
不仅如此,在重整方案中,盐城市国资控股的江苏悦达汽车集团和盐城东方投资开发集团被确定为共益债投资人,注资了3亿元,以保障高合汽车售后服务及供应链运转。
在此过程中,盐城市属国企江苏悦达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悦达集团”)扮演了关键角色。悦达集团不仅是华人运通(江苏)的股东(持股20%),高合的工厂也租赁自悦达集团的合资公司东风悦达起亚的原厂房。颇为特殊的是,华人运通亦持有悦达集团15%的股份,形成交叉持股。
高合停产后,悦达集团迅速行动,自2024年8月起,通过其子公司上海悦达智行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为高合汽车提供售后零配件采购和支持服务,力图稳住用户基本盘。
更重要的是,悦达集团与另一家盐城国企盐城东方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盐城东方”)联手,成为华人运通破产重整的“共益债投资人”,预期筹集金额不超过3亿元人民币,为高合的重组铺路。盐城东方此前还曾为华人运通贷款提供担保,并投资了相关产业基金。
地方政府及国企的深度介入,为高合汽车的“续命”和引入战略投资者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体现了地方政府在处理此类危机时的复杂考量。
一方面,高合盐城工厂关联超5000个就业岗位,停工将直接冲击地方经济;另一方面,东风悦达起亚盐城工厂若长期闲置,将导致地方国资资产贬值。高合创始人丁磊的政商背景(曾任浦东新区副区长)亦为早期资源倾斜提供了便利。
复活后的高合,首要任务便是理清错综复杂的债权关系是,甚至要先于复工复产。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国资也对高合进行过押注,2022年,青岛与高合签署协议,斥资约50亿元引入其中国总部、研发中心及销售总公司,目标是打造“塔尖级”新能源汽车企业。
在北汽新能源莱西基地的溃败和五菱宏光MINI的乏力后,青岛进行了一次试图填补产业空白的“高端化豪赌”。在高合销量未达预期后。青岛国资做不到合肥对未来那边鼎力相助,后续输血能力不足,只能任凭40亿元投资血本无归。
在地方政府和国企的努力下,一家名为EV Electra Ltd.的外国公司成为高合汽车的“白衣骑士”。该公司据称为黎巴嫩与加拿大背景的电动汽车初创公司,由黎巴嫩裔加拿大籍巴勒斯坦商人Jihad Mohammad于2017年创立并担任董事长兼CEO 。
高合新公司注册资本约1.43亿美元,EV Electra Ltd.持股69.8%,认缴出资1亿美元。但除了这1亿美元的初期投资,市场更关注的是EV Electra据称高达10亿美元的整体重组计划,以及未来三年每年不低于10万辆或价值30亿美元的海外采购订单承诺。
这天降的外援也让人生疑,中东土豪押注过的前途还一地鸡毛,正在押注的蔚来和小鹏还尚未盈利,怎么又有闲钱去救一家奄奄一息的过气车企,难不成又是如恒大一样的洗钱套路?
再加上穆罕默德本人确实卷入过大量争议事件,EV Electra曾被指控涉嫌加密货币诈骗,穆罕默德则将责任归咎于已被解雇的软件开发者。此外,该公司还被指盗用其他车企(如中国天际汽车、捷克K-1 Attack、美国底特律电动汽车)的车型图片进行宣传。K1 Attack因此终止合作,底特律电动汽车则报警指控其欺诈,穆罕默德对此均予以否认。难道真是中东资本又一次的割韭菜陷阱?
但如果了解更多事情的细节,或许又会展现另一幅图景。
在穆罕默德之前,就有过一位可能的“白衣骑士”。iAuto自称一家新能源领域的黑科技公司,他的控股人仰融是一位把濒临破产的华晨公司送到美国上市的传奇人物。2024年5月,iAuto Group承诺向高合汽车注资10亿美元(约72.2亿元人民币),作为重组首轮资金,目标是帮助高合恢复生产、偿还债务及重启运营。
尽管iAuto自身财务实力存疑(其关联公司正道集团2023年亏损2190万港元且无营收),但仰融凭借过往资本运作经验,通过机构投资者筹集资金,试图盘活高合。多年来,仰融一直谋求曲线回归国内汽车市场。仰融计划将iAuto的技术专利(如低温可控核聚变动力模块、超级驱动系统等)与高合现有车型结合,试图通过技术差异化突破到中国乃至中东市场,实际上就是看重高合的前期积累希望借高合的壳售卖自己的“黑科技”。但此事至今没有下文,穆罕默德是否为仰融为高合找到的金主也未可知。
事实上对穆罕默德对高合的收购事宜早有安排,早在两年前穆罕默德就在筹划对瑞典,意大利和中国新能源车厂的收购事宜,最终瑞典的收购告吹。而对于中国,穆罕默德早就怀有温情与敬意。
作为一个居于黎巴嫩的巴勒斯坦人,穆罕默德对阿拉伯和巴勒斯坦有极为强烈的认同,对以色列和锡安主义的侵略痛苦万分。他说,阿拉伯人占世界人口的 25%,有很多钱,却没有任何发展,做的一直是组装的工作,投资也主要是房地产和娱乐业。他要证明阿拉伯人也可以造汽车,证明阿拉伯世界和穆斯林创新者属于该行业的最前沿。
而在欧洲卷入的大量争议事件,他都认为是他巴勒斯坦人的身份导致的诋毁,他说:“其他公司对技术进行逆向工程,但只有我一个人被诋毁;所有汽车制造商都依赖第三方零件,但我却被单独挑出来了;即使我介入欧洲,拯救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和数百个工作岗位,我也被贴上了反犹太主义的标签;尽管我是加密货币丑闻的受害者,但我还是被错误地与它联系在一起。我甚至没有加密钱包!”
而中国对以色列的谴责让他感到宽慰与尊敬。在以色列引爆大量黎巴嫩传呼机后,他说,中国的手机足够安全可靠。至于对高合汽车的青睐,或许背后并没有太复杂的考量。
一个月前穆罕默德在领英上面向关注者发起一项投票:哪家汽车最值得拯救,最有前景?在哪吒,恒大和高合中,绝大多数选择了高合。
他认为,高合的车外型精美,各方面可说是完美,只是不幸遇到了财务困境。他还称高合为中国电动车行业最有前景的先驱与革新者之一,能帮他引领全球电车革命的风潮。在三周前,穆罕默德声称希望租赁或购买滚装船,在中国与中东和欧洲之间运送汽车。很明显这是希望借助高合既有的制造能力,开拓比较熟悉的中东与欧洲市场。
或许高合的高端定位确实符合中东与欧洲需求,但穆罕默德也说,对于600公里里程的电车,定价与四万美元比较合适,也是一个比较平民化的价格。
根据目前信息,新高合计划恢复生产HiPhi X、Y、Z三款原有车型,维持盐城工厂15万辆的年产能,并召回部分原有员工(可能降薪约20%)。同时,公司承诺退还客户未交付车辆的定金。亦有传闻称,复产后的首款车型可能是基于HiPhi Y的降价增配版。
市场普遍认为,新高合必须放弃原有的超高端定位,转向20万-30万元的主流市场。同时,EV Electra承诺的巨额海外订单,特别是可能面向中东市场的订单,被视为高合突围的关键。
然而,新高合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价格战、技术迭代异常迅速。高合汽车本身在核心技术上并未建立足够宽的护城河。
市场定位的显著下移,对高合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更低的价格区间意味着更大的潜在用户群体;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需要与众多在该价格带深耕多年的强大对手(如比亚迪、特斯拉以及“蔚小理”等)直接竞争,这对高合的产品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品牌营销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而出口战略,特别是针对中东等新兴市场,可能为高合的独特设计和高端配置找到新的欣赏者,但其规模和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这种“国内市场下沉+国际市场开拓”的双轨策略,可能是新高合在当前困境下寻求突围的现实选择。然而,在中国20-30万元区间的市场,价格战异常惨烈,新高合若不能在技术和成本上取得突破,前景依然严峻。
新成立的江苏高合汽车有限公司约1.43亿美元的注册资本,对于一家汽车制造企业而言,仅能作为初期的启动和运营资金。要支撑长期的研发投入、市场拓展、渠道建设以及在激烈竞争中维持运营直至实现盈利,这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后续10亿美元投资及海外订单的落实至关重要。
此外,高合汽车及新控股方EV Electra自身的声誉污点,也为品牌重建带来极大困难。穆罕默德称,EV Electra原本想在纳斯达克上市,但在特朗普的疯狂之后,公司进行了重大止损,并决定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就是将公司资产的一部分数字化,并将其转换为用持有NFT的方式来持有股票以及获得股息权利。
“代币持有者将能够以20%的折扣购买汽车。此外,它还允许您拥有 NFT,并成为Ev Electra的股东。”穆罕默德说,目前仅发行1.2亿股,即1200万个NFT。每个代币价格为1美元,每10个代币=1股,每100个代币=1个NFT。
本就因为价高而难以售出的高合,竟然还能再给20%的折扣,而且竟能如此轻而易举地成为跨国大企业的股东。这背后的市场操纵与跨国套利风险,让任何投资无异于刀口舔血。
穆罕默德究竟是能带高合走出谷底,还是将其推入更深的深渊,我们拭目以待。
高合作为一家并不特别出众的中国车企,其生死存亡竟能牵动如此巨量的政治资源与资本。在世界政治经济的大变局下,这或许只是中国综合实力崛起的一个缩影,也让人看到政经博弈之错综复杂。
高合汽车的“复活”,是地方政府力保产业链、国有资本托底求稳,以及外来资本寻求机遇的一次复杂交汇。盐城市政府和悦达等国企通过前期介入,为高合搭建了“待救援”的平台,降低了新投资者的风险。2023年国资委提出通过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高合案例或成为政策试点。仰融选择此时介入,既借政策东风,又以外资背景规避国内竞争壁垒。EV Electra则带来了资金和(据称的)国际市场渠道。
高合的重组被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场标志性实验。若成功,它将验证司法重整模式对困境企业的可行性,并为“技术嫁接+资本杠杆”提供案例;若失败,则进一步凸显新势力在规模、成本控制与核心技术上的生存门槛。而对于EV Electra和盐城政府而言,这场豪赌不仅是商业冒险,更是一场关于产业转型与地缘经济的话语权争夺。
来源:融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