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和强大的功能,正引领着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平台整合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发了多种功能,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与教学环境,不仅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也为实现教育公平和创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和强大的功能,正引领着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平台整合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发了多种功能,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与教学环境,不仅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也为实现教育公平和创新教育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持。信阳市紧跟这一趋势,在2023年的实践基础上,持续推进了一系列应用实践活动。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平台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而且为其他地区和学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案例背景
罗山县楠杆镇中心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完全小学,创建于1981年。学校分为东西两个校区,目前西校区现有学生650人,设有15个教学班,专任教师70名。由于地处农村地区,学校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内在兴趣,如何有效利用平台资源和功能开展科学教育,以及如何将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落到实处。
随着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相关资源的陆续上线,“科普教育”“数字化精品课堂”“科学公开课”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逐渐丰富起来。这些资源不仅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加强科学类学科教学,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衔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行动。在此政策指引下,楠杆镇中心学校西校区积极响应号召,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立足校情学情,以学校为主阵地,针对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
实施过程
应用时段:课后服务
应用角色:教师 学生
应用场景:教师备课 上课
(一)课后服务工作模式
我校充分依托平台资源的整合性、趣味性和延展性优势,在应用实践中,致力于从多个维度深入贯彻科普教育,旨在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人工智能的魅力,感受科技发展的脉搏。主要从以下多个方面来进行应用:
1.资源整合
我校以平台作为资源平台,利用平台中的科学公开课,为学生播放高清的自然现象视频、科普内容视频以及跨学科讲解视频等,通过图文、视频、音频等不同资料推动学生的学习探究,为课后服务增添更加全面的学习资料。
2.师生交互
智慧中小学的师生群及家校群能够及时进行互动交流,我校在科学教育的落实过程中,注重以平台的应用来构建数字化精品课堂等。在线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探索科学学习的趣味性;在线上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喜好,针对编程、科技等一系列的兴趣来进行课程内容的自主选择,并且融合希沃白板的功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简单互动游戏。
3.助力课堂
平台在日常教学中能够进行广泛的应用,对此我校在应用过程中注重开设翻转课堂的课堂模式,落实项目化学习、单元任务群学习、教学评一体化等理念,突出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课堂模式,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交流互动,以便于更加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课后服务课例分析
课例一:杨洁老师精心为孩子们准备并展示了一节趣味科学课--用橘子点一盏灯
杨洁老师充分运用平台上科普教育板块内容精心为孩子们选取了趣味科学课:用橘子点一盏灯,杨洁老师授课前针对本次小实验做了充分研究,自己尝试成功后,开始授课。课堂上,杨老师首先激趣导入,引出本课,接着为孩子们介绍了实验需要用的工具和安全贴士;实验开始了,孩子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杨老师的实验,实验在孩子们的赞叹和惊讶声中落下帷幕。随即杨老师又带着孩子们总结了本次实验步骤和实验原理,希望感兴趣的孩子们可以在家长监护下尝试操作。
这是一节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课,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眼神流露出他们对科学探索的渴望。
课例二:肖俊良老师跨学科融合带领学生线上探秘国家植物园
肖俊良老师有效应用平台上科普教育板块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在精心准备后,带领学生们线上参观了国家植物园,肖老师师首先通过视频向学生们展示了国家植物园中丰富的植物种类。比如珍稀植物珙桐,它是古老的孑遗植物,被称为“植物活化石”。肖老师通过介绍这些珍稀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让学生了解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这些植物的意义。学生们继续观看视频发现国家植物园不同区域有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肖老师再次讲解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比如,在高山植物园区域,随着海拔升高,植物的种类、形态等会发生变化,这与温度、光照、水分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以国家植物园中的森林植被为例,肖老师带同学们回忆了课文《青山不老》知道了我国晋西北常年干旱、霜冻、沙尘暴,所处区域一片荒凉。但有一位老人用了十五年时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在这里创造了绿洲。紧接着教师讲解植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森林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调节气候。一棵成年大树每天可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释放的氧气可供多人呼吸一天。同时,植物的根系还能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视频学习完之后,学生们不仅开阔了眼界,也意识到植物保护的紧迫性,学习到更到保护方法。
课例三:李红帅老师带领学生线上感受人工智能
李老师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学生策划了《科学公开课第一季——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科普教育课后服务活动。通过平台提供的丰富资源,学生们在科幻电影的奇幻世界中探索人工智能的奥秘。活动涵盖视频观看、互动讨论、专家讲座及实践体验,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李老师的创新实践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工智能,还促进了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展现了平台在课后服务活动中的独特价值。
课例四:王莹莹老师带领孩子们感受VR虚拟漫游科技场馆
王老师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精心选取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VR场景体验课。VR是当下流行的虚拟漫游新科技,小部分有条件的孩子们体验过这种新科技,兴趣极高。课堂上王老师首先简要介绍VR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对新技术的兴趣。接着王老师利用教学软件展示《礼赞中国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的虚拟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然后让学生互动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探索、观察、交流,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成就的发展历程。紧接着让学生分小组结合观看体验所学内容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感受。最后王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VR技术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创新点分析
(一)多元资源融合
平台整合了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文字说明等。例如在科普自然科学知识时,教师通过多样化的资源来进行课堂设计,为学生提供琳琅满目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实的体验科学的奥秘及科学的特点。
(二)师生课堂交互
线上平台可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在科普天文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发起关于星球特征的讨论话题,可设置“课堂辩论会”“宇宙太空展”等话题交流性活动,这样的课堂模式能够有效的在原有课堂模式中进行多维度创新,形成教与学的双向闭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高效课堂模式,驱动学生的学习思考。
(三)教学模式创新
我校多次应用智慧教育平台要求构建翻转课堂模式,例如要求教师将一些科普知识的预习内容以线上视频、资料的形式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则主要进行讨论、答疑和知识拓展。比如在生命科学科普教学中,学生课前观看耳朵结构和功能的视频,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情况会影响听力,学习小妙招保护听力,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局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心得与建议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此当前的一线教师应当明确自身在教育研究、科学创新方面的时代责任和岗位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学校的数字化资源、科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场景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趣味化、科学化的科普课堂,真正让科学教育在课堂中真实的发生。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科普资源在平台上实现共享,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携手推动科学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来源:时代报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