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22日,美国洛杉矶的暮色中,一条消息牵动华人世界的心弦——张学良与赵一荻之子张闾琳(Frederick Chang)于当地时间凌晨安详离世,享年95岁。这位一生低调的航天工程师,以平静的姿态为张学良家族跨越世纪的传奇画上句点。他的离去不仅是一个家
2025年5月22日,美国洛杉矶的暮色中,一条消息牵动华人世界的心弦——张学良与赵一荻之子张闾琳(Frederick Chang)于当地时间凌晨安详离世,享年95岁。这位一生低调的航天工程师,以平静的姿态为张学良家族跨越世纪的传奇画上句点。他的离去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告别,更是一段中国近现代史记忆载体的消逝。
---
一、动荡童年:从“少帅府”到美国寄养
张闾琳生于1930年11月28日的天津租界,彼时张学良已是掌控东北军政的“少帅”,母亲赵一荻则顶着“私奔”的舆论压力与他相守。然而这份显赫与争议,在张闾琳的童年中却转瞬即逝。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6岁的张闾琳随母亲辗转浙江、安徽、贵州等地,在军统特务监视下度过了10年幽居岁月。
1940年,为保护幼子免遭政治波及,赵一荻忍痛将10岁的张闾琳托付给美国旧金山友人伊雅格(James Elder)。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张闾琳的人生轨迹:他改名“克尔”(Coe),被送入军事化管理的寄宿学校,与父母音讯隔绝长达15年。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内敛坚韧的性格,也埋下了对家族历史复杂的情感——晚年在采访中他曾坦言:“直到30岁,我才真正理解父亲是谁。”
---
二、隐秘的“航天人生”:从NASA工程师到中美桥梁
1952年,张闾琳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航天工程系,成为美国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核心技术专家,参与过“水星计划”和“阿波罗登月”项目。在冷战科技竞赛的巅峰时期,他的华人身份与家世背景使其始终处于FBI监控名单中。同事回忆:“他从不谈论过去,办公室里甚至没有一张家庭照片。”
这种刻意低调在1975年出现转折。随着中美关系解冻,张闾琳开始以“技术顾问”身份参与两国航天合作,促成多项遥感技术交流。1990年张学良重获自由后,他更成为父亲与大陆沟通的“秘密信使”。2001年张学良逝世后,张闾琳默默承担起整理父亲口述史的工作,将2000余页手稿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为历史研究留下珍贵档案。
---
三、家族使命:守护记忆与消解争议
作为张学良唯一在世的直系后代,张闾琳始终面临历史评价的沉重包袱。2005年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提出复原张学良书房时,他亲自从夏威夷宅邸中翻找出父亲使用过的钢笔、眼镜和《明史》批注本空运回国;2016年台湾当局试图将张学良日记政治化时,他发表公开声明强调“历史应回归学术”。
在私人领域,他竭力维持家族的“去符号化”生活。妻子陈淑贞(国民党元老陈济棠侄女)透露,家中客厅悬挂的唯一家族照片是1956年与父母在檀香山的合影,“他常说,这张照片里的我们,才是真实的一家人”。这种对私人记忆的守护,与其对历史真相的严谨态度形成微妙对照。
---
四、最后的“活历史”:辞世引发的时代回响
张闾琳的离世引发跨世代、跨地域的集体追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将其定义为“最后一位见证民国军政世家转型的活标本”,台湾《联合报》社论则感慨“他的存在曾是两岸共同历史记忆的黏合剂”。在沈阳张氏帅府,游客自发献上的花束中,既有缅怀张学良的“民族英雄”卡片,也有致敬张闾琳的“科技报国”寄语。
这种多元解读恰折射出张学良家族的历史复杂性。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郭岱君指出:“张闾琳用一生完成了两种和解——作为政治人质后代与自我命运的和解,作为科技精英与历史创伤的和解。”
---
五、余韵:传奇落幕后的历史追问
随着张闾琳的离去,张学良直系血脉宣告终结。他的两个儿子张居信(Robert Chang)与张居仰(Stephen Chang)均未从政,前者是硅谷人工智能专家,后者从事金融业。这似乎预示着百年家族彻底褪去政治光环,融入全球化精英阶层。
但历史记忆的传承仍在继续。张闾琳晚年主导的“张学良数字档案库”将于2026年公开,包含大量未刊书信与录音;其参与设计的中国首个月球基地能源系统模型,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展出。正如他在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所言:“科技可以突破国界,但历史必须被诚实铭记。”
---
结语:在时代洪流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张闾琳的一生,是20世纪华人家族史诗的缩影——从政治风云中的身不由己,到异国他乡的重塑自我,再到跨国身份的使命担当。他始终保持着张学良留下的家训“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的傲骨,却又以科学家的理性超越了历史宿命论。当后人凝视这位老人跨越世纪的足迹,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真正的历史传承,不在于血脉的延续,而在于如何在巨变中守护人性的尊严与真理的价值。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