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面说过,语文课性质特殊。这特殊表现在“熟”是根本,“知”是枝叶;或者从反面说,单是“明白了”用处不大,重要的是有了情意,“不费思累”就能够恰当地表达出来。这性质的特殊规定了学的方法,也就规定了教的方法,简单说是必须有利于“熟”。熟要靠多方面的条件,就活动的范
三八课内和课外
前面说过,语文课性质特殊。这特殊表现在“熟”是根本,“知”是枝叶;或者从反面说,单是“明白了”用处不大,重要的是有了情意,“不费思累”就能够恰当地表达出来。这性质的特殊规定了学的方法,也就规定了教的方法,简单说是必须有利于“熟”。熟要靠多方面的条件,就活动的范围说,是既要重视课内,又要重视课外。
提起课外,我想先谈点个人的经验。那是远远的以前了,我在农村上小学,除了秀才老师晚上偷讲半本《孟子》,共和国教科书《国文》开头的“人、手、足、刀、尺”以外,语文课学了什么都不记得了;没忘记的却是课外偷闲看的各种小说,由《三国演义》到《济公传》,不论堂皇的还是荒唐的,都看。中学时期,课堂听了什么,也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只记得很长时期管理图书馆(规定由学生管),于是常常坐在书库里翻阅新文学作品,由鲁迅、郁达夫,直到叶灵凤和徐枕亚。上了大学,讲课的都是知名人士,可是课不多,于是大部分时间就坐图书馆阅览室。这回像是搜查遗产,由《易经》到《人境庐诗草》,都想看看是什么宝贝。因为没有计划,浪费时间不少;但是平心静气地回顾一下,总当承认,自己能够勉强写通文章,主要还是得力于课外。我,可不在话下;许多大作家,就说鲁迅先生吧,《日记》具在,可证写作本领不是来自三味书屋,而是来自课外。这里说这些闲话做什么呢?是因为有不少人,学语文,总是寄全部希望于课内,因而也就忽略了课外广泛地读,大量地写,而矫枉必须过正。——过于颂扬课外也是枉吧?所以这里想谈兼顾,是既在课内用力,又不放松课外。
课内怎样教,由秦汉的博士起,到今天的语文课止,方法,形式,理论,实验,多得很。应该承认,都或多或少地有成效。为了不岔入歧路,专说现在,也应该承认,还没有个有保证的十全十美的办法,因为有不少学生,到毕业还不能符合要求,既作文能够通顺无误。教法,甚至从概括的要求方面说也不容易规定,例如,会有不少人认为,应该是透彻理解课文,并能分析语句结构。这不对吗?当然不能这样说。但我总觉得,单是这样还不够,因为还不能保证“熟”,甚至未必有利于熟。熟,要靠多读多写,也就是要多靠学生自动;着重理解课文,分析语句,是偏于被动的“记”,这对于熟似乎没有多大助益。
教师是引路人,所谓教得好,就是能够引导学生走上一条路,这条路能够保证学生多读多写(即多自动),因而能熟。如果承认,这是个可遵循应遵循的原则,课内怎样教就容易设想了。
(1)先由概括方面说是,凡是靠学生自力能够明白、能够做的,教师应该少插手。例如一篇用现代语写的课文,主旨浅明,词句通俗,学生理解毫不费力,就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只指导他们怎样读就过去。这样节省不少时间,可以多读些别的。有人也许要担心,这样做,有关的人,如学生、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不会说教师不负责吗?依照旧框框,很可能这样说。我以为,这关系也不大,反正将来有效果证明;并且,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据理解释,说这有利于学生多读多写,是更负责。
(2)但是也要讲。讲什么?多年来我总以为,语文教师的最大职责是引路,走要学生自己迈步;但怎样迈步,学生未必清楚,所以还要教师示范。示范是举例,所以应该把讲看作举例,也就是希望学生能够闻一以知十。举例的讲法包括四种内容。a.讲难的。例如文言,一般说,比较难,白话的,如鲁迅作品,常常有难点,都要讲。这类讲的作用,对现在说是变不懂为懂,对将来说是立升高的阶梯。b.讲好的。有人说,课本所选都是好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改为讲上好的。这很重要,但是难于说得铁板钉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教师无妨把自己的寸心所知说给学生听听。这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如讲某一篇,教师推为上好的,应该讲清楚好在哪里;另一方面,可以比较,如某篇高,某篇差些,也要说清楚是为什么。很明显,这是引导学生磨炼眼力,以便他们渐渐能够自己往前闯。自然,评价,不容易,而且难保不错误;可是,既然要引路,就不能不勉为其难。c.到适当的时候,比如学生已经有相当的语文水平,碰到机会,可以讲点坏的。这有两方面的用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好之所以为好,坏之所以为坏;另一方面,认清了,才可以更坚定地不走上差路。d.连类而及。比如讲了上好的,学生有兴趣,就可以告诉他们,像这样上好的,同一作者的,不同作者的,还有哪些,可以找来读;讲到写法的某某方面,就可以引导他们顺着某一条路,也写。总之,讲要不停止于讲,而要扩大学生的读写面,并引导他们走正路,走近路。
(3)还可以离开课本,讲些像是闲话的非闲话。语文,牵涉的面很广,为了扩大读写面,尤其为了充实思路、磨炼思路,几乎无不可谈。比如说,学生(无论课内课外)可能提问,如果这个问题是与语文有密切关系的,就可以顺水推舟,给全班讲一讲;又如教师看到报刊上有一篇文章,值得学生读,就可以用一些时间,大致介绍一下;等等。总之,只要有利于学生迅速前进,都可以灵活运用。
(4)这种灵活的办法当然也适用于作文课,这在前面谈课堂作文的时候已经说过,不重复。
(5)要鼓励学生勇于独立思考。这突出的表现是,教师所讲,学生可以抱怀疑态度,甚至提出不同看法。同教师唱对台戏,这可以吗?我认为不只可以,还有很多好处。俗话说,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老师。人不能全知全能,教师自然也会错,这一点先告诉学生,偶尔错了,就都觉得无所谓;并且多数不错,态度坦荡荡,反而能够取得尊重。这是消极一面的好处。重要的是积极一面的,是有助于学生大踏步前进,因为独立思考既是多读多写的结果,又是多读多写的动力,这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同时还是锻炼思路的过程,总之是学好作文的必要条件和充足条件。
以上是说课内。以下说课外。学生不只学一门课,课外时间当然不能都由语文课占用。但语文课应该分得一份,或者还是比较多的一份。怎么利用?原则容易说,好好利用,学好语文。显然,这个原则过于原则,没有实用价值,因为从那里出发,可以走往截然不同的方向。举我不久前亲见的事为例,两个年轻人,都是来问夜大学的文言习题的:一个题是指出某一篇中的词性活用,并说明原是什么词,这里活用为什么词;另一个题是分析某一段所有句子的结构。这会有什么用处呢?恐怕唯一的用处是占去所有的课外时间(或者还要侵略其他课),而所得不过是累得要死。因此,利用课外时间,原则应该具体些,不只规定要走,还要大致规定往哪个方向走。简单说吧,是要有利于多读多写,有利于熟。
我的想法,教语文课,上课照本讲,下课留习题,作文,到时候出题,到时候批改完发还,是个容易走的路(不是说不劳累)。原则改为有利于多读多写,有利于熟,情况就大变。
可以想见的要做以下这些:
(1)培养读写的兴趣。这要引导,不只讲道理,讲读法写法,有时甚至还要把可读的作品送到眼前,可写的机会送到手下。还要有耐心,因为这类兴趣绝不能一蹴而就,又学生的资质不同,爱好不同,有些就是慢,所以要等待,在想方设法之中等待。
(2)引导,寄大希望于兴趣,如果学生(可能是少数)引而不前,兴趣总是很微弱,怎么办?这在上一节已经说过,为了学通,必须严格要求,使他们只有前进的自由,没有不前进的自由。办法是拟定周密的读写规程,比如某一时期内要读完什么,每天要写日记之类。当然,规定要实事求是,不可超过学生力之所能及。
(3)还要兼顾因材施教的原则。一班几十个学生,以语文程度和语文兴趣为尺度排队,可能多数排在中间,少数排在两端;两端,一端高,一端低。高,胃口大,消化快,自然要多吃;低的相反,要少吃。为了适应不同的情况,讲,以及读写的要求,都要有分别。这种类似旧时代学塾的教法,教师自然要多费力;不过为了对症下药,有成效,也只得勉为其难。
(4)多创造、多利用读写的机会。这方面的办法,有些是固定的,更多是随机的,说也说不尽。比如可以协助学生成立读书会,办墙报,这是固定的。随机,机无限,比如同学生一起逛大街,听见路旁一个人形容热闹说,“真是车如流水马如龙”,就可以告诉学生,这是李后主《望江南》词里的句子,李后主作皇帝不成,词却写得好,愿意读,可以找来看看,专集有什么本子,选本可用什么。写的机会也多得很,比如报刊征文,可以鼓励他们写了应征;甚至班上有什么事需要教师写个通知,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某学生代办,等等。
(5)同学生多接触、多交谈,在接触和交谈中建立共读共写、并肩前进的友情。这方面的活动很重要,因为,如果处理得当,一切教学要求都可以在这种过程中完成;尤其是读写兴趣,在这种活动中培养总是比较容易。记得当年读英国归纳逻辑大师穆勒(严复译名)的自传,书中记他小时候随着老穆勒散步闲谈的情况,老的问他对于某种道理的看法,他说:“爸爸怎么看?”老的说:“你不要听我的,我的可能不对。”又一次,他已经将近成年,老的问他某期刊登的评论老的政论的文章,他看过没有。他说看过。老的问他的意见,他说有几点他觉得不对。老的说:“我很忙,那你替我写一篇反驳文章吧。”我一直觉得,穆勒的成就,有不少是从闲谈中受的引导启发来的。这种情境,如果能够移用于语文课,不是很好吗?
上面说了不少要这样做,要那样做,似乎完全没有顾及教师的负担。如果真是超过教师力之所能及,那我说的就是离开讲台之后的风凉话,成为《画梦录》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语文课,如果想教好,学生学通,至少由我看,不画个梦又实在不成。那么,不得已,只好把前面说过的话再说一遍,勉为其难吧。
三九作文批改
前面说过,我当过语文教师,怕教语文课。现在回想,怕的主要原因是不愿意批改作文。这倒不是由于厌恶劳累,而是一直感觉到,时势要求精批细改,费力很多而收效很少,不值得。有什么办法可以费力不多而收效不少吗?自然很难。不过,分析收效很少的原因,认请了病,即使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求略有好转还是可能的。因为相信有此可能,所以决定最后再诞妄一次,说几句有关难治之症的处方的话。
据我所知,对于批改作文,有不少语文教师感到头疼。这里无妨从头疼说起。感到头疼,原因很多,大致有以下这些:
(1)太费力。我没有为调查作文出去过,可是常常听到调查过的人说,也看过一些征集来的作文本(中学生的),有不少确是质量很差。甚至字不像字,标点不像标点,错别字,用词造句错误,到处都是。浑身是病,即使你是医道高、责任心强的医生,看见能不皱眉吗?这种烦恼,凡是教过语文课的人都领略过,不必多说。
(2)难于改得恰如其分。有错误要改,要批示,怎样改、怎样批示才算好?一般的看法是精批细改才好。怎样算精细?精细就一定好吗?比如错别字,只是指出,让学生自己改,算不算精细?种种问题,稳妥的解决办法不好找,为其基础的理论更难说。
(3)翻来覆去,难免厌烦。批,改,一般是两周一次。作文的水平相同或相似,批就不能不老调重弹;错误相同或相似,改法也就不能不老调重弹。这样,不要说学生觉得不新鲜,连老师自己也难免烦腻。
(4)最要命的是多半没有成效。作文提高要靠很多条件,我的看法,批改是其中不很重要的一个;何况所批所改又未必得当,还有,学生又未必注意,牢记于心。
(5)难以做到人人满意。求学生满意是不容易的:改少了,他们会以为不负责,甚至把作文不能提高的原因完全推到教师身上;改多了,自信心强的学生会以为不识货,吹毛求疵。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经常是一派,总嫌改得还不够多,批得还不够细。这种种意见会形成一股力量,像泰山一样从头顶上压下来。想支撑住,唯一的办法还是精批细改,不管有用没用,反正可以躲开偷懒的指责。其结果,很明显,就是天天晚上伏在案上,批批批,改改改。
(6)有个别教师,自己水平不高,还要加上两种麻烦:a.对错好坏看不出来或拿不准,自然不知道应该如何批,如何改;b.如果还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水平不高,这就最容易事与愿违,因为批改要动笔,动笔是变相地立字据,等于让人家录了相,面容不美就再也瞒不住,不像讲课文,可以东拉西扯,暂时遮掩过去。
不过,不管头疼不头疼,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想出不用作文课的学作文的方法,因而也就不能不批改。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在批改之“内”想。还要批改,求完全不头疼大概很难,因为,如果在作文质量的提高方面还不能出现奇迹,有些麻烦事就总会遇到。不得已,只好退一步,决心不怕麻烦,只要能够有成效就好。这办法是什么呢?
这里先要交代一下,就是刚才说过的,作文能通,要靠很多条件,读,写,教师讲、指导,等等,都是;批改作文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且不是最重要的。因此,以下谈作文批改,说怎样怎样效果可以好些,是假定其他条件都已经具备;如果不具备,靠作文批改单干,那一定是收效甚微的。记住这个先决条件,以下可以言归正传,说说有关作文批改的我的一些想法。先说总的原则是:不死抱着这棵歪脖树上吊;如果需要批,需要改,要有的放矢,箭不虚发。下面分几项说说办法,以及这样做的理由。
(1)学生多写比教师多批改重要。多写是作文通顺的重要条件,前面已经说过多少次,不重复。教师要多利用这个因果规律,想尽办法,引导、督促学生多写。如果这方面做得好,比如说,学生有了写的习惯和写的兴趣,那就可以一帆风顺,水到渠成,教师不把教作文的重点放在批改上也未尝不可。
(2)不必有作必批改。这有两种情况:a.假定学生已经培养成写的兴趣,有了随手涂抹的习惯,其结果自然是习作很多。数量相当多的习作,能够从教师眼前过一下有好处,因为可以了解学生,教学心中有数;但都批改有困难,时间不允许,那就可以不改,像御批“知道了”,画个看过的记号发还。b.有的作文平平,优点缺点都不显著,改不改关系不大,教师为了节省精力,做其他比较有用的工作,也可以不改,画上记号(或兼评分)发还。
(3)可以靠自力尽量靠自力。缺点,错误,有些是学生自己能够补正的,教师最好不代劳。譬如说,小的,如标点不清楚,大的,如应分段而不分段,都是学生力之所能及,与其教师动手改,就不如要求学生自己改。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是给他们锻炼思路的机会,培养做事认真的好习惯的机会,所以外表是不改而实质是大改。
(4)可以重点批改,不全面铺开。举两种情况为例。一种是指路性质的。不久之前,有个学生写了一篇“春节之前”,拿来给我看,文字通顺,条理清楚,只是记叙一个时期的生活,平静客观,有如记帐。我一个字没改,只是告诉她,大缺点是没有情趣。要写自己有感触、估计别人看了也会受感动的;这就牵涉到选材问题,要有取有舍,取舍的标准还是情趣。她听了,说完全明白了。我觉得,这个办法(不说,批在作文上自然一样)的效果,比精批细改、面面俱到会好一些。另一种是治病性质的。有的作文浑身是病,都治,接受治疗的人会感到头昏脑胀,就不如先治严重的。比如同时有词句不通和条理不清两种缺点,而前者更明显,更厉害,就可以暂且放过后者,只在词句不通方面着重批改。
(5)批,指点优缺点以及改进的办法,都是明确具体,避免大而无当,虚应故事。回想当年我上学作文受人之批,以及后来作教师批人之文,都有不少是支撑门面、虚应故事的,如“大有进步”、“尚须努力”,甚至“叹观止矣”、“功亏一篑”之类,不要说学生不知何所谓,就是教师自己,想来也不知道究竟想让学生做什么吧?不知而还要做,我以为这是旧时代塾师批八股文习作的遗风在作祟,不批就不足以显示塾师的高明,或退一步显示认真负责。现在,我们应该用实事求是的精神铲除这种遗风,应该相信,作文教得好不好,与加批不加批毫无关系。这之后,我们就有了批不批的自由:有必要就批,没有必要就不批。
(6)批改要有针对性。关于作文批改,这个针对性原则最重要,所以要多说几句。批,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习惯(多少,何轻何重,粗略细致,等等),不同的水平(由精确到不妥甚至错误),这里为了问题单纯,只说那些一般的,即批改得精细或相当精细的。先举个突出的例,什么时候,什么人,都忘记了,只记得是一篇红格纸竖行抄的作文,教师改得特别细,原作的文字保留很少,两行之间密密麻麻,都是教师的改作。读读,教师的改笔确是比原作高得多,可惜的是,与原作的关系也成为风马牛不相及。我当时想,教师这样费力,效果究竟是什么呢?恐怕只是原作者的莫明其妙。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就是没有针对性。目前,像这样远离原作另来的改法总当很少了,但认真负责,努力求好,精雕细琢,以至像是在学生作文本上大显文才的改法,或者这种精神,我想还是有的。对于这种精神,人人都会钦佩。不过钦佩是一回事,效果是另一回事。为了教好学好,效果应该比动机更受到重视。批改作文,想要有高效,我以为必须顾及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可以从浅深两个方面说。a.浅的,所批所改要接近学生的程度,其内容要是学生能够领会、能够吸收的。比如说,教师笔下很有本领,对学生某一不妥的语句,设想有两种改法,一种只是变不通为通,另一种却变不通为高妙,如果估计第二种改法学生不能领会,那就宁可用前一种改法。这样做,学生能够消化,比丈二金身,摸不着头脑好得多。b.深的,最好能够抓住关键问题,相机指点,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受。古人有些改文的故事可以清楚地说明这种情况,只举两个例。一个是晚唐的,和尚齐己作早梅诗,送给诗人郑谷看,其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改“数枝”为“一枝”,齐己大为佩服,至于叩头感谢。另一个是北宋初年的,张咏,作过高官,刚正傲慢,连名宰相寇准也看不起(讽刺他不学无术),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句云:“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诗稿放在案上,萧楚才看见,把“恨”字改为“幸”字。张咏发现有人改他的诗,大怒,把萧楚才叫来责问,萧说:“与公全身。公功高位重,奸人侧目之秋,且天下一统,公独恨太平,何也?”张咏恍然大悟,也下拜感谢。批改作文,最好也能够这样,所谓搔到痒处,触到疼处,教师费力不多,学生却可以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7)即使只有小的优点,不大的进益,也要鼓励。这有利于培养写的兴趣,所以很重要。有少数教师,自己高明,常常用衡量自己的尺度衡量学生,又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因而翻开作文本就觉得毫无是处,张口东不对,闭口西不对。这时间长了,很容易使学生灰心,甚至破罐子破摔,撒手不干了。
(8)批改也可以灵活多样。办法,形式,都可以随机应变。作文本之内,可以动笔,可以不动笔;动笔,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刚才已经说过,不重复。作文本之外,比如说,指导作法,谈论优缺点,可以在堂上,也可以在堂下;可以对一个人,也可以对全班。又比如给学生讲,可以扣紧题目(学生作文)说,也可以离开题目(如介绍作文知识)说;可以自己说,也可以大家随意说。总之,只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进步,都可以灵活。
以上一些想法,总的精神是:多动笔与少动笔之间,或说精批细改与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批改之间,我是舍前者而取后者。这样做,大获得将是两种:一是效果会比较好,二是教师的负担会减一些,至少是松动一些。值得担心的只有一点,批改少了,或者一部分作文批改少了,有关的人不会怀疑教师懒怠或马马虎虎吗?我的想法,如果貌似懒怠的办法真能够行之有效,那就不必因避嫌而放奔实效;何况还可以从积极方面解释,讲道理,举实证,渐渐取得多数人的承认是不会很难的。
四○结束语
一本小书总算写完了。关于写这样一本书,开卷第一回“缘起”里已经说过,本来可以不再费话。不过那是设想,现在是木已成舟,虽然不值得大惊小怪地说什么非始料所及;可是有些意思,为了对读者负责,交代一下似乎还不是多余的。
主要是以下一些:
(一)一共40个题目,用理应休息的时间,断断续续写了一年。在这段时间内,我决意不看任何有关作文的著作,不管是成本的还是单篇的。所以要这样,不是担心掠人之美,甚至作文抄公,而是想,所写纯粹是个人的一点点经验和想法,应该不广取众长,成为什么什么“折中”。折中,有好处,如概括而不遗漏,中和而不偏颇,因而会有平静无波的实用价值。但它也会有缺点,是万应锭,未必能治大病。这且不说,我的本意是献出一点刍荛之见,供惯于听堂皇议论的人们参考,如果搀上堂皇议论,本意就落了空。这有如开个土产店,卖土特产,如果扩大生意,兼卖进口货,土产店的牌匾不好挂是小事,重要的是土特产的性质和功用就因而模糊,这对正想用土特产的主顾说是不适宜的。因为考虑到土特产性质的单纯,功用的特殊,所以决心保持所有货色的土气、特气,不掺杂进口货。
(二)“缘起”里说没有周密的计划,没有严密的系统。写完了,回头看看,发现像是也可以说是略有系统,虽然未必严密。安排大致是这样:二到九,共8节,是“绪论”,即概括地谈作文。一○到三五,共26节,是“本论”;其中一○到一五,共6节,谈“读”;一六到三五,共20节,谈“写”,是这本小书的重点,其中又分为四部分——由一六到二○,共5节,“总说写”,二一到二二,共2节,谈写的“内容”方面,二三到三二,共10节,谈写的“表达”方面,三三到三五,共3节,是从反面谈表达,即“不要怎样写”。三六到三九,共4节,是“余论”,谈“怎样教”。这里说明一下,等于把货色分别摆入不同的货架,这就可以略省读者的寻检之劳。
(三)写完了,自己想想,有两点还要说明一下,以免读者看了,感到不能满足需求,疑惑作者是有意欺人。这两点是:(1)看法讲得多,办法讲得少,如没有像有些指导写作的书那样,辟专章谈“怎样描写风景”,“怎样刻画人物”,等等。这一方面应该向有此需求的读者致歉意,一方面也要略加辩解,就是,我一直认为,这些都是辨明方向,学有根柢之后神而明之的事;不能神而明之,专在雕琢上钻牛角尖,总是弊多利少。因为这样认为,所以虽然也想到有的人会有此需求,还是决定不谈。(2)所谈多是个人的私见,私见与偏见是近邻,因而它可能不妥当,甚至错误。因为有此可能,所以希望读者不要过于朴厚,听见什么都信以为真。——即使可信,也总当在自己的脑子里旋转一下,然后首肯才是。
(四)明眼的读者一定早已看到,有些基本的或说绝顶重要的意思,似乎早应该谈而一直到最后也没有谈,那就是:执笔为文,必须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必须有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又须有素材,而素材是来自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所以不谈,不是忽略了,更不是轻视,而是考虑到:(1)这些都是自明之理,用不着再阐明;(2)这些是基本,却不只是作文的基本,譬如为人,处理工作,甚至处理日常生活,离开这些同样不成,因而深入阐明,就难免扯到作文的题外。所以考虑之后决定不谈。
最后谈谈,承老友刘国正同志惠赐序文,老同学杜南星同志写读后记,我深感荣幸,谨在这里表示谢意。这点意思本不该在结束语里说,可是因为不另写前言,无处安放,也只好打破框框,写在这里了。
来源:为天地立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