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你是不是也以为,新冠已经过去?口罩摘了,核酸没了,朋友圈里晒的都是旅游和聚餐。
可这个五月的尾巴,却悄悄地亮起了红灯。
你没听错,不是“复阳”,也不是“假阳”,而是真真正正的“再次感染”。
很多人在去年或者前年已经阳过一次,现在又出现了发烧、咽痛、全身酸痛等症状,抗原一测,居然又“中招”了。
这波反扑,来得比想象中早,也比我们以为的猛。
“我不是阳过了吗,怎么又来了?” 这是不少“二阳”患者的第一反应。在我们的固有认知里,感染过一次新冠,应该就有了“免疫盾牌”,短期内不会再中招。
但事实证明,这个盾牌比我们想象中“脆弱”得多。
现实就是,病毒没有消失,只是安静了一段时间。而我们的身体,也并不是一直处于“备战状态”。
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上班族、学生群体,最近几周的“倒下”比例明显上升。
根据多地疾控部门的通报,尤其是北方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等地的发热门诊和抗原检测点,最近一周的阳性率明显上升。
虽然没有出现大规模爆发,但疫情的“尾巴”正在悄悄扫过人群。
“二阳”的症状,和第一次相比,有什么不同?
有些人这次症状更轻,有些人反而更重。
咽痛像刀割一样,肌肉酸痛、头晕乏力,甚至有持续咳嗽超过两周的情况。更典型的是“病毒性疲劳综合征”,人没发烧了,但就是浑身没劲,干什么都提不起神。
对上班族来说,这种“慢性困倦”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
这不是普通感冒,这是免疫系统的“二次考验”。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新冠病毒并不是一次感染就能“终身免疫”的那种类型。
它属于冠状病毒家族,和普通感冒的“表兄弟”差不多,容易变异,容易反复。
尤其是对于那些在第一次感染后一年以上的人群来说,体内的抗体水平已经明显下降。
再加上天气变化、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免疫力更容易“掉链子”。
有些人觉得“反正阳过一次了,应该不会再得了吧”,结果就是症状一冒头就忽略,拖到严重才去看医生,甚至还坚持上班、带娃、聚餐,结果传给了全家。
“病毒不可怕,怕的是我们松懈。”
面对这波“二阳”小高峰,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平稳度过五月的尾巴?
记住这五招,不是套路,是日常的“免疫守则”。
别小看睡眠对免疫力的影响。
熬夜会让身体的“免疫军队”疲惫不堪,病毒一来,根本顶不住。每天保证7小时以上的高质量睡眠,比吃补药还重要。
尤其是青少年、上班族,别让手机抢走你恢复元气的时间。
现在天气转暖,很多人习惯关窗开空调。但密闭空间是病毒最喜欢的“温床”。
每天早晚各开窗通风30分钟,让空气流通,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防护手段。
第三招: 人多的地方,口罩不能丢
虽然已经很少地方强制戴口罩了,但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比如地铁、商场、电梯、医院,口罩依然是保护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
特别是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这种场合建议坚持佩戴。
吃得好,不等于吃得多。
营养均衡才是关键。多吃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的食物,比如新鲜蔬果、鸡蛋、豆类、瘦肉,这些都是增强免疫的“原材料”。
别靠泡面、奶茶、炸鸡撑一整天,免疫力会被你吃垮。
咽痛、发热、乏力,不一定就是感冒,尤其是近期有密切接触史或去过人多的地方的,更要警惕。及时进行抗原检测,必要时就近就医,避免拖延。
早发现、早休息,是避免重症的关键一步。
我们不能控制病毒怎么变,但能决定自己怎么应对。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这波‘二阳’会不会像去年那样严重?”
从目前情况看,没有大规模爆发的迹象,但局部地区的感染率确实在上升。
尤其是北方地区,因为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再加上生活节奏快,身体更容易“中枪”。
病毒变了,传播力可能更强,但症状不一定更重。
也就是说,多数人“二阳”后症状是可控的,但不能掉以轻心。
尤其是本身身体基础差的人,更容易出现“后遗症叠加”,比如慢性咳嗽、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
在这里也要提醒大家,别拿“年轻”当护身符。现在的病毒感染不分年龄段,很多年轻人“二阳”后,状态比第一次还差,出现了“免疫透支”的表现。
说白了,身体不是铁打的,别当它是永动机。
别忘了,健康是我们所有努力的前提。
说到底,病毒的反扑,不是恐慌的理由,而是提醒我们: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免疫力。
这一波“二阳”,也许不会像2022年那样“铺天盖地”,但它在提醒我们:病毒永远不会彻底消失,适应它、共处它、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才是长期之道。
请记住:你做的每一个小决定,都是在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添一份保障。
别等“倒下”才想起养生,别等“生病”才明白预防的意义。
希望你别再把“阳”当成过去式。
它从未真正离开,只是换了个方式提醒我们:生活要规律,身体需呵护,防护不能停。
哪怕只是短短一个月的松懈,也可能让病毒找到“缺口”。
你可以不焦虑,但不能不在意。
你可以不恐慌,但不能不行动。
健康,从不靠运气,只靠你每天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Z]. 北京: 国家卫健委, 2023.
[2]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于近期本市呼吸道疾病流行情况的通报[EB/OL]. 2025-05-18.
[3]中华预防医学会.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防护指南[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4.
来源:中医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