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34岁,是一位男士,目前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他内心对父母充满了怨恨,不愿回家;只要父母一说话,他就立刻变得暴躁易怒。然而,在马春英老师及督导团队的指导下,孩子逐渐明白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并开始为之努力。亲子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孩子理
孩子34岁,是一位男士,目前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他内心对父母充满了怨恨,不愿回家;只要父母一说话,他就立刻变得暴躁易怒。然而,在马春英老师及督导团队的指导下,孩子逐渐明白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并开始为之努力。亲子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孩子理解了孝道的重要性,而父母也学会了更开明、先进的教育方式。
孩子的母亲回忆道:“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养了孩子这么多年,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儿子34岁,不结婚、不工作、不回家……他说宁愿无父无母,这样就没人烦他了;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流浪,一个人去看遍山川湖海,可惜没钱。他一个人住在狭小的出租屋,每天打打游戏度日子。我们的电话一概不接,我们每次去找他,都免不了一场争吵和大闹。”
“当初孩子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多风光、多好啊;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这是孩子妈妈的自述,已经本人同意。
孩子在成为现在的状态之前,做过几份工作。记得第一份是他自己找的,与他的专业相关;但干了不到半年就说太累不干了。第二份工作是孩子爸妈托关系找人换来的,非常体面;但孩子干了一段时间后说受不了,感觉别人都瞧不起他,又不干了。之后,他开始频繁更换工作,干不了两天就换,干两天歇大半月。最终,干脆直接不找工作了。截止到今年,他已经躺平了五年,积蓄是一点没有,还月月欠债。
直到她联系了九州金榜家庭教育,经过马老师的深入分析后,她才意识到,孩子可能已经抑郁了!马老师指出,抑郁的孩子是没有力量去工作的;他们已经习惯了把自己关在一方小天地中,离开半步或者有人闯入都会极度不安和排斥。
“我几乎没有夸张或鼓励过孩子。我期望他能够有一份稳定、赚钱的工作、我期望他能够组成自己幸福的家庭、我期望他能孝顺我们;可孩子却总是让我们失望。”情感剥夺理论指出,长期缺乏情感支持的人,会在内心筑起高墙。正是因为他在生活中遭遇了挫折,而家庭也在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击他,他才会认为自己越来越没有价值。他说想去流浪,也是他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包括马老师提到的心理学中的镜像神经元;意思是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父母的回应是他们认知自我的重要参照。从小到大,因为儿子是男孩,很多话我都藏在心里;连他哭的时候我都会很严格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哪有轻易哭的。这也导致了他情绪的积压,到如今形成了冷漠又疏离的态度。可让他最受伤害的,还是因为他的内心没有了支撑。就像一个断了线的风筝,不知自己究竟该去往何处……
我一直以为,一切的问题都出在孩子身上;他不争气,不爱努力、只爱玩。想想曾经我对他的那些指责和厌恶,我万分悔恨……我从来没有想过,原来他内心承受的,早已太多太多。
根据马老师的指导,我开始学着真正靠近孩子。马老师教我使用认知行为疗法:特意选在他生日那天带着蛋糕上门。门内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却始终没人开门;我把蛋糕放在门口,声音发颤:"儿子,妈妈看了本书说......"话没说完,门突然打开,他夺过蛋糕摔在地上;"少来无事献殷勤!" 他红着眼眶怒吼,我望着满地狼藉,泪水止不住流。但我没放弃!
第二次去时,我带着他童年的日记本。“记得你小学写过,想和爸妈去敦煌看壁画。”我轻声说,“现在妈妈攒够钱了,我们什么时候出发?”他愣在原地,却没说话。临走时,我看见他偷偷捡起日记本,翻看着。
马老师还教我进行了情绪聚焦练习:有一次视频时,我试着说:“上次你说想流浪,妈妈其实特别心疼。”屏幕那头突然传来压抑的抽泣声,这是他成年后第一次在我面前流泪。我强忍着哽咽继续说:“如果外面太累了,家永远是你的退路。”那天我们沉默地对视了十分钟,却比过去十年的对话都更有分量。
马老师还让我和孩子爸爸统一战线:这个过程无比艰难却极有成效。过去,孩子爸爸总觉得儿子就是被惯坏了,坚持要断掉经济支持。有一天深夜,我们又因此争吵;我突然想起来什么,翻出了儿子初中时的作文《我的爸爸》,上面写着:“爸爸永远在忙,我只能对着他的背影说晚安。”他爸盯着作文,突然捂住脸痛哭起来。第二天,这个一辈子倔强的男人主动给儿子发了条微信:“爸学会用智能手机了,你什么时候教教我视频?”
跟着马老师的学习后,我每次和儿子视频,都会故意展示厨房的新花样。上周做了他最爱吃的梅菜扣肉,镜头前我假装抱怨:“你爸非说肉切得太厚,你说这厚吗?”屏幕里闪过一抹笑意,虽然他还是没说回家的事,但会偶尔分享工作面试的进展。昨天他甚至发来一张海边的照片,配文:“等攒够钱,真带你来看海。”我把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幸福的感觉了;以往我们不是在争吵就是在抱怨,生活充满了绝望和黑暗。可当我跟着马老师开始改变后,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也在进步。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在慢慢变好;一切,好像都充满了希望。
现在,孩子已经上班几个月了。昨天,我在厨房做饭,听见儿子叫我说:“妈,晚饭想吃什么,我下班带回来。”我说:“不用了,晚上做你最喜欢的打卤面。”过去他看我时,目光总是怯生生又带着刺;现在他会笑着伸手给我捶背。
上周家庭群里突然跳出一条消息,是儿子发来说周末带我和孩子爸爸爬山。看着他的背影,我突然想起三十年前背着他去幼儿园,原来我的小男孩,早就长成了能护着妈妈的大人啊。
如今每次听见那清脆的钥匙声响,我就知道,我的孩子回家了!
九州金榜有话说:有些孩子即使已经长大,依旧背着小时候情感缺失的包袱在过日子。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的内心早已失去了动力来源。而家庭,是他们最初、也是最深刻的情绪土壤。当父母愿意放下对孩子“应该怎样”的设定,真正站在他的位置理解他、陪伴他,一个人的内在世界才可能开始改变。成年人的问题往往根源于童年,解决问题的钥匙,也可能藏在重新建立亲子连接中。点亮在看,一起共勉!
来源:玲儿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