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上河图密码》是一部制作非常用心和精良的作品,首先是清明上河图里面的桥梁和船只就是根据画家张择端画里面的设计而来。
《清明上河图密码》是一部制作非常用心和精良的作品,首先是清明上河图里面的桥梁和船只就是根据画家张择端画里面的设计而来。
汴河上的虹桥,到大船都是按原画里来做的。
很巧妙的是清明上河图里面的船只和船上的人那种生动的画面都给画家张择端画了下来,而他们剧组就按照图也做了这个景。
剧组为了呈现这一场面需要给每一个出场人物标号,编号,人员分区域进行反复排练,虹桥上就调动了224人,加上散落在街道的参与拍摄足足有700余人才呈现出了这个经典场面。
所以有人质疑,真的是不懂啊!
还有其他的布景,从大街小巷到亭台楼阁,每一座建筑都透露着宋朝时代的独特气息。
剧组花了大功夫查阅历史资料,精心研究北宋建筑的独特风格。街道上布满了小摊贩和过路行人,旁边的店铺木雕和瓦肆都有着明显的宋代特色,就都很还原画中景。
当然还有服装,有人说这剧里面的人物穿着都很简陋,大多是蓝色和褐色的麻布,其实这剧很还原当时宋朝的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传统物质文化学者作者孟晖老师说过,赵不尤一家是普通人,他爹是穿的褐色的,其实就是本色麻布,不需要染色,也耐脏,是最便宜的布料,也有可能是自己在家织的布,古代女子大多会织布会缝衣服,赵不尤穿的蓝色的要染但不贵,蓝色也容易染。
倒是赵不尤的妹妹赵瓣儿穿得粉色衣服是因为染不上大红色,只能变成粉色。要染大红色,因为染料比较贵,普通的技术又不过关,想染大红色,染不上,只能染到粉色,所以就把这种颜色的布料叫:不肯红。
好有趣的名字,不肯红,就是它不肯变成大红色。
大红色的衣服也只有有钱人家才穿得起,染色材料贵,剧中章七娘就是穿得大红色的。
还有贵的就是绸缎,好像什么年代的绸缎都是贵的,就是那个狄伦,因为他是贪官污吏,得到不义之财之后也穿得起绸缎。
我查了一下我国最早的红色染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商周时期,茜草染色技术开始兴起,茜草所染出的红色并不是鲜艳的真红,而是比较暗的土红。
看来《清明上河图密码》剧组是做了大量的研究了,不管是道具还是衣服,都很用心。
还有章七娘头上的饰品也有人吐槽,说那头上顶的啥玩意儿,原来看了宋朝的壁画,里面有钱人家的女子还真的是这样的装束。
抗金女将梁红玉击鼓的时候,头上就是带的类似莲花的装束,就是不知道起到什么作用,还是仅仅好看呢还是显示有钱,就不懂了。
再有就是男子头戴簪花的习俗,原来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男子头戴簪花的习俗。
在这时期,男子在头上插花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尤其是权贵阶层更是喜欢通过簪花来表达自己高尚的风格。
这种习俗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屈原时代,并在汉晋时期进一步流行。
在唐宋时期,男子簪花不仅是一种时尚,还常常与礼仪和节日有关,
例如,在婚礼上,新郎会戴花,难怪在戏曲里经常会看到新郎戴花。
《清明上河图密码》里面就有赵不尤头戴簪花的情景,这些都很还原当时的生活习惯。
其实有些关于历史方面的还是要贴近生活,这样还能让看剧的人多了解一下古人的生命面貌嘛!
来源:陈惜珊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