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参考文献1.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出版。2. 《冠心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编写。3. 《辅酶Q10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载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年第49卷第6期。4. 《辅酶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出版。
2. 《冠心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编写。
3. 《辅酶Q10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载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年第49卷第6期。
4. 《辅酶Q10与心力衰竭的关系: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表在《JACC:HeartFailure》,2014年第2卷第6期。
5. 《老年人心血管健康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版。
56岁,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事业趋于稳定、生活步入平稳的年纪。
而对某些人而言,它可能是一道分水岭——身体的隐患开始浮现,健康的警钟悄然敲响。
一年前,张先生(化名)拿着体检报告,眉头紧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赫然印在报告上,医生的叮嘱言犹在耳:“你的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偏高,需要控制饮食、规律运动,并且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
他不是没听说过冠心病的危险,心肌梗死、猝死的病例屡见不鲜。
但真正轮到自己时,那种不安与焦虑却前所未有地强烈。
医生还建议他可以辅助服用辅酶Q10,但他心里犯嘀咕:“这东西真的管用吗?”
在张先生犹豫的时候,不妨先看看科学界对辅酶Q10的研究。
辅酶Q10(CoenzymeQ10,CoQ10)是一种脂溶性抗氧化物质,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内,参与细胞能量合成。
它在心脏、大脑、肝脏等高能量需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
研究表明,辅酶Q10在心血管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
· 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心脏是人体“最勤劳的发动机”,每天跳动超过10万次,需要持续的能量供应。
· 而辅酶Q10正是ATP(三磷酸腺苷)合成的关键因子,有助于提升心脏细胞的能量代谢(《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年第49卷第6期)。
· 抗氧化、减少动脉粥样硬化:辅酶Q10能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减少自由基对血管壁的损害,进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JACC:HeartFailure》,2014年第2卷第6期)。
· 辅助降血压、改善心功能:一项2020年发表于《中国心血管病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长期服用辅酶Q10的患者,收缩压平均下降了8-10mmHg,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有所改善。
但,辅酶Q10并非“神药”!
医生强调,它只是辅助治疗,并不能替代他汀、β受体阻滞剂等标准药物。
时间转瞬即逝,一年后的复查日如约而至。
张先生忐忑地等待着检查结果。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了0.8mmol/L,心电图显示缺血改善,心功能评估较去年稳定。”医生看着报告,点了点头:“你的血脂控制得不错,心肌供血情况稍有改善,继续坚持现在的治疗方案。”
张先生心里松了一口气。
他这一年来,除了每天服用医生开的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外,还坚持服用了辅酶Q10(每天100mg),同时调整了生活方式:控制饮食、每天快走40分钟、戒掉了多年吸烟的习惯。
但问题来了——到底是辅酶Q10起了作用,还是其他改善因素导致的?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单靠辅酶Q10并不能治愈冠心病,但它可以作为辅助因素,帮助改善心脏代谢。
张先生的好转,到底是因为辅酶Q10,还是因为他全面调整了生活方式?
答案或许是“二者兼具”。
1.药物治疗是基础:
他汀类药物降脂,减少斑块进展。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风险。
2.生活方式的改变至关重要:
戒烟后,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心梗风险下降至少30%。
规律运动(如快走)可提升心肺耐力、降低血压。
健康饮食(如地中海饮食)能减少炎症反应,控制血糖血脂。
3.辅酶Q10的作用:
帮助心脏细胞合成能量,提高心肌功能。
作为抗氧化剂,减少自由基损伤,延缓动脉粥样硬化。
换句话说,辅酶Q10并非决定性因素,但它可能是“锦上添花”的一环。
如果张先生只是吃了辅酶Q10,却不调整饮食、不运动、不戒烟,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需要辅酶Q10。
以下人群或许能从中受益:
✅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者(有研究表明,他汀可能降低体内辅酶Q10水平)。
✅伴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辅酶Q10可部分改善心功能)。
✅需要额外抗氧化支持的老年人(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炎症)。
但需要注意:辅酶Q10并非“人人必备”,更不能替代标准治疗!
回顾这一年,张先生的经历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健康的改善,从来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
冠心病的治疗,是一个“组合拳”:
· 药物治疗是基石,它控制风险因素,稳定病情。
· 生活方式的调整是关键,它决定了疾病的长期走向。
· 辅酶Q10或许是有益的辅助,但不能神化。
你是否也曾像张先生一样,寄希望于某种“神奇营养素”来改善健康?但真正的答案,可能藏在你的生活方式里。
来源:普外科樊医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