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珍爱之地》:真实影像消除偏见 真情实感打动人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24 22:55 1

摘要:2024年12月22日,纪录片《珍爱之地》(Cherished Land)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深入探讨系列纪录片《珍爱之地》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以及社会影响。当天的研讨会由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主持。

版权声明
原文作者:邹礴
原文首发刊载于:“东方良友影视传媒”微信公众号(ID:dfliangyou)
※ 未经作者及原创首发平台同意授权,任何人无权转载使用!

2024年12月22日,纪录片《珍爱之地》(Cherished Land)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深入探讨系列纪录片《珍爱之地》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以及社会影响。当天的研讨会由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主持。

主创解读:用“烟火气十足”的真实新疆消除偏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环球节目中心阿语部副主任、《珍爱之地》总制片人、策划欧小兰首先介绍了本片的缘起之点——为了消除某些外媒恶意制作和传播的关于新疆的不实报道和言论给世人带来的关于新疆的偏见,力求用真实的记录影像在最大限度上还原生活本质,关注生命的个体。之后,她又对本片的播出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片名《珍爱之地》的由来进行了阐释。在近一年的跟踪拍摄期间,创作团队通过累积的素材内容,亲身感受到了六星街居民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珍视。因此首先想到了本片的英文名称“Cherished Land”,进而才有了最终的中文片名“珍爱之地”,从而传递出“被珍视的土地”、“被珍爱的土地”这样的情感表达。她表示,在拍摄过程中,所有创作团队成员都能通过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感受到,尽管语言相异,但是情意流通。她还表示,创作团队的方法论就是希望用正向叙事的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新疆故事,要把中国价值、中国叙事用人类共通情感的方式传递出去。

《珍爱之地》总导演邱民在谈及创作感受时谈到作为一部以“直接电影”方式拍摄的作品,本片在拍摄过程中他要求始终要保持在情感、情绪上的克制,从而才能使得“情理互通、情感共鸣”成为可能。

制片人吴媛媛在发言中表示,从最初的策划到最后的完成,创作团队经历了“打破固化思维的过程”,让六星街居民对故土的珍爱、珍视,以“热气腾腾、烟火气十足”的形式真实生动地被展示出来。

制片人刘燕君也表示,本片之所以能够引发海内外网友强烈的互动和交互的参与感,也得益于创作团队和宣发团队始终强调人类共通的情感,抓住了情感的共鸣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环球节目中心副主任、《珍爱之地》监制王跃华表示,较长的创作时间使得创作团队真正沉淀下来,去观察和讲述新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生活在那里的人民最有发言权,人们的平凡生活和真实的感受才最有说服力。

专家剖析:多元视角、多维层次,解读作品成功之“道”

当天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从国际传播、影视美学、纪录片创作和传播的方法论和具体实践操作、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新疆故事等多角度、多维度对《珍爱之地》这部纪录片进行了深入解读和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珍爱之地》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的佳作。它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真实的镜头语言,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独特的文化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杭州亚运会、哈尔滨亚冬会开幕式总撰稿冷淞认为,《珍爱之地》实现了“温暖现实主义”与“平凡现实主义”的融合,全片通过大量仪式化事件和社区人群的聚集体现出社区幸福画卷的特点,同时也实现了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开放性想象,是国际传播中的一部从“润物细无声”到“无声胜有声”的力作,是影视艺术美学的匠心回归,是平民影像的生活史诗。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表示,《珍爱之地》不仅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下新疆丰富的色彩,呈现出大美新疆的画意,同时也通过音乐、歌词记录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的诗性,用诗意的呈现和表达,结合大量隐喻,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和谐的主题,暗合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以丰富的细节呈现出较强的文学性,实现了以软性的、柔性的、真实的、可信的回应,回答了外国人关心的中国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关玲指出,《珍爱之地》用“非常合适”的“直接电影”的创作手法,用客观的、不干预的方式,呈现出真实、平和、令人感动的诗意效果。她表示,这种诗意不仅来自直接电影的手法,还源自很多声画对位的手法和相关的细节处理,在审美层次上不断提升,让全片由客观生活不断上升到美学的境界。同时,这部纪录片的跟拍对象都是无论在哪里都会被认同的生活非常美好的普通人,使得本片用一种国际上看得懂、听得明白的影视语言方式,很好地完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任务。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编辑许莹认为,《珍爱之地》一片准确地把握了中华民族“一体”与“多元”的关系,精准地把握了当代中国人内在的独特精神气韵与生活质地,通过考究的话语形式、“直接电影”的表现方式、细腻温情的细节瞬间、贯穿于真实生活的民族传承,使民族文化叙事在地性表达和人物生活轨迹巧妙地融为一体,在讲好“五个共同”,特别是第五个“共同”方面有突出表现。她还特别指出,全片结尾部分收录了一段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用各民族语言给亲朋好友发去的微信语音集锦,这种声音集纳的方式,极具作品意识,在视频媒介之外,借助文字、声音等共同激发观众的连觉通感,有助于影片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发展研究中心战略研究所所长、纪录片委员会会长赵捷认为,纪录片《珍爱之地》应用质朴、平实的影像,把真实、细腻且富有诗意的直接电影表达,带给观众一丝温暖而有力的视觉和情感体验;在诸多新疆内容的纪录片中,罕有地表现了新疆多民族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浓烈的生活气氛,展现了影像书写中国多民族和谐共生理念的多彩内涵,呈现了对构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像表征体系的一次卓越贡献,是近年来纪录片创作的一股清流,是中国形象自塑的一次成功尝试。此外,他还从传播、创作、音乐、文学等多个角度对该片给予了高度赞扬,认为这是一部有平民意识的中国人拍的、是讲真话的中国人拍的、是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中国人拍的优秀力作,并指出创作团队深度调研、精心叙事和贯穿全片的人文关怀的创作态度值得业界推崇,作品蕴含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同样丰富而深刻。

“这部作品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非同寻常’。之所以说它特别,从直观的感受,首先就是扑面而来的真实感。真实感首先是一部片子的调性。这种调性给人的真实感是非常直观的,这也是吸引海外受众第一时间打开这部作品的前提。”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副院长滕勇如是说到。他认为,电影级的摄像、精致的构图、优美的色彩、散文式的创作方式,不但平静而细腻地展现出人物内心微妙的波动,同时更用一种平视的视角,令本片在国际传播中得到了高度认可。他还总结出本片对当下纪录片创作和新疆题材国际传播三方面的启示:一是以日常对冲偏见,作品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出日常生活的真实感比所有华丽的辞藻或者特意制造的故事、冲突更有力量;二是以东方美学创新生活方式,纪录片中人物的自述、环境的烘托以及音乐的渲染,营造出了一种自然流淌的叙事节奏;三是以平静浇灌喧嚣,让观众在慢节奏中去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平凡生活场景中感悟生活哲学和真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燕旎表示,讲好新疆故事,既要加强正面宣传,同时也要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地讲好新疆故事,而《珍爱之地》就是践行讲好新疆故事非常成功的案例和实践。她认为,这部纪录片在国际传播领域讲好新疆故事这一议题有三点启示:首先是以“素”为先,而非用“雕琢”的故事和叙事来打动人心;第二是从“悦目”到“赏心”,用视听艺术和美学来打动人心;第三是以匠人精神用诚意出精品来打动人心。

“《珍爱之地》是一部高品质的精品,是一部中国题材国际表达的优秀纪录片,是国际传播的一部非常难得的精品力作,呈现了国家级团队的水平。”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范卫平在总结发言中首先对本片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认为这部作品有五大显著特点——

第一,主题鲜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线,将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贯穿融入全片的创作过程,把创新理论蕴含在生动故事的讲述和平凡的现实生活之中,很好地承载了宣传新思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责任,是这部纪录片的首要特点和价值所在。第二,故事生动。《珍爱之地》真实地记录了新疆伊宁六星街社区13个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和谐生活,平凡而真实的场景,展现了一群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讲述了他们真实、生动而又平凡的故事,向全球受众呈现了各族民族对这片家园的热爱与珍视,呈现了安宁和谐赋予国内各族人民的群体形象,呈现了少数民族乡亲之间家人般的真挚情感。第三,手法新颖。本片主创团队遵循纪录片的创作规律,运用直接电影手法,通过细腻生动的镜头,叙事编排精巧、多时空自然衔接客观记录下了六星街的世纪更迭,呈现安宁、和谐富有活力的各民族精神样貌。第四,制作精良。本片在摄影技术、画面选择、背景音乐包括音响等方面下了功夫,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美感和沉浸体验,这是时光的印记,也是历史的见证,它们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因为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显得弥足珍贵,为民族文化传承、国家发展进步、人民生活变迁留下了一个真实鲜活、生动翔实、珍贵的纪实影像。第五,宣推有力。纪录片一经推出就引起了海内外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被国内外很多知名媒体转载报道,是“叫好又叫座”走出去的精品力作。另一方面也表明主创团队在宣传推广上是用心的、是有力的、是有效的。

未完待续:专家建言献策,让好作品“再飞一会儿”

当天的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不仅深入解析了《珍爱之地》的成功“法门”,同时也为这部优秀力作后续可以更好传播建言献策。

冷淞希望创作团队可以在“温暖现实这条主义”这条路上继续深化,用后续的持续性跟踪拍摄,继续呈现这片土地、这些人们的生活故事,不断呈现“让好人赢一次,让老实人不吃亏,让奋斗的励志有理想,让合法的创业有回报,让真挚的情感有回应”,从而令“珍爱之地”这个“品牌”成为一部在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平民史诗”。

许莹建议创作团队要在后续“走出去”的过程中,根据海外传播所触达的不同地区的文化习惯等作出更具针对性的版本进行制作和发行,并可以参考借鉴诸如《苹果香》这类在内容上与本片相合且在网络上火爆的其他影音形式实现“借力打力”,形成更大范围的传播。

赵捷认为,电影的传播比电视的传播更加市场化、更加广阔、更加深远。因此,他建议这部纪录片应该要做成真正的纪录电影,并参加各类影展、电影节等相关评奖,从而不断扩大本片的影响力。

燕旎表示,参加此次研讨会,除了解析《珍爱之地》的成功之处,她还认真思考下一步能够为这部作品的国际传播做些什么,如何真正放大这个作品的国际传播效力和价值。对此,她提出要加强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的针对性宣传推广,做到更精准的传播;加强多渠道、多平台、多形式的宣介,积极参加世界知名国际影视节展活动,广泛进行社交化、碎片化传播,加强港澳台地区的传播。

范卫平表示,《珍爱之地》的宣传推广其实刚刚开始,后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他期待这部作品在放大国际传播效能等方面,能够进一步加大力度、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完善。对于这部作品后续的国际传播工作,他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是要取得国新办的支持;第二是广泛参与国内外影视活动;第三是积极参加各类评奖。

珍爱之地: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如诗如画,行走在生活当中”的纪录片《珍爱之地》,已经收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和赞誉。海外互联网相关贴文阅读量超越8000万,视频观看量接近2000万,相关内容被中非国家通讯社等海内外知名媒体,40多家海内外媒体转载和报道。很多海外网友都表示,透过这部中国纪录片,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宽容和开放,也看到了新疆那个地方的人们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是如何在中国以一种相当和谐的方式来生活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经由诸多专家学者的深入剖析和建言献策,创作团队不但更加深刻理解了《珍爱之地》这部作品更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也更加明晰了本片在未来进一步深化、细化的持续创作及推广传播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部讲好各民族共创统一多民族国家故事的优秀纪录片作品,在未来的国际传播领域,将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版权声明
原文作者:邹礴
原文首发刊载于:“东方良友影视传媒”微信公众号(ID:dfliangyou)
※ 未经作者及原创首发平台同意授权,任何人无权转载使用!

来源:良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