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六重境如何诊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23:33 2

摘要:好多年前,我曾问过我的老师一个问题:我是中医诊脉,左右手的寸关尺要分配脏腑,左手寸、关、尺分别对应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别对应肺、脾、命门。而且上竞上,下竞上,就是说这种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桡动脉从远端到近端分别对应人体的从头到足。这样有什么科学原理呢?老

好多年前,我曾问过我的老师一个问题:我是中医诊脉,左右手的寸关尺要分配脏腑,左手寸、关、尺分别对应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别对应肺、脾、命门。而且上竞上,下竞上,就是说这种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桡动脉从远端到近端分别对应人体的从头到足。这样有什么科学原理呢?老师的回答是全息,这是根据全息理论定的。但为什么会存在全息?生物全息究竟是科学还是玄学,本身还是一个问题。

科学上有全息理论,但它原本指的是全息成像。我们小时候那个买西瓜霜含片,药盒子上面有个激光镭射防伪商标,从正面看是一种颜色,换个角度就是另一种颜色,这就是一种全息成像技术。全息摄影指的是把一个物体表面对光反射的各种信息全部制作成一个图像,它可以反映这个物体三维表面的信息。但生物全息理论却并非如此,这在科学界本来就不是公认的理论,而是由山东的一个叫张颖清的哲学教授创造的。生物全息学描述了生物体从细胞到整体之间存在的大量内在联系,但要将其上升为理论却主要是靠联想,故目前该学科还存在巨大的争议,与学术界公认的全息理论也有本质的不同。

在咱们经方六重境里头,没有采纳生物全息理论,而是应用了公认的分形原理。根据分型理论,探测一段桡动脉的信息,就相当于探测了我们整个弹性自适应系统,从而探测全身的健康和疾病状况。

大家想一想,人体的整个弹性自适应系统实际上就是有膜和纤维构成的无数的管道,其中流动着液体,而人的血管也是类似的结构,脉管就相当于弹性自适应系统的纤维管道,里面流动的血液就相当于弹性自适应系统里的组织液。所以根据分形原理,我们探测一段能搏动的血管也就相当于探测我们整个弹性自适应系统的一个分形。比如我们探测心脏的信息,并不是直接探测心脏,而是通过心脏的活动传播到整个弹性自适应的的信息,再通过脉搏的搏动来感知。

我们手指尖朝上举起来,桡动脉在寸口的这一段,从上往下所对应的整体分形结构就相当于我们人体的从头到脚,摸左手的寸口脉就相当于摸人体弹性自适应系统的左半部分,而右手的寸口脉就相当于摸人体弹性自适应系统的右半部分。我们从寸口脉体会弹性自适应系统的状态的时候,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我们摸的是整个人体的弹性自适应系统。暂时不管人体的其他特征,只想象摸着人体的弹性自适应系统。然后,从脉搏的弹性大小,局部的寒热,软硬,鼓起还是塌陷,充实还是空虚,流动的快慢等这些状态,把它们直接理解成我们这个弹性自适应系统的状态。再结合弹性自适应系统的生理病理特征,来分析经方方证的应用,最终指导我们开出相应的处方。

我们将来分析各种症状、方证、药证的时候,要主动地去用弹性自适应系统的各种状态去解释它们,这样有便于将来我们用药的时候,把每个方症直接对应到对弹性自适应系统的调节作用上,根据用药后的脉证变化进一步来优化方证体系。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一个闭环,使我们的经方应用水平即使在无人传授的情况下,也会不断提高。

摸脉的时候,一定要形成一种感觉,就是我摸的就是他这个弹性自适应系统的状态,而不是这一段血管,也是这个人的体表或内脏。摸着粗糙的感觉那就说明他的弹性自适应系统是粗糙的,摸到细的感觉就说明他的弹性自适应系统是细的,以此类推。至于说具体的脉象名称,是弦、是涩、是沉、是浮,这只是我们记录下来防止我们下次遗忘,或者我们将来教徒弟的时候为了方便教学给他们起的名字,在摸脉的时候你要尽量忘记这些术语,因为一个脉象名称能表达的信息远远小于实际触摸到的信息。

比方说,我以前就见到书上说“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但对其实际感觉始终没有认知,有意在患者身上体验也无功而返。后来在以此偶然的机会我真的在实际摸脉中遇到过这种感觉,才心有所悟“哎呀,我体会到了”。当时我还让我们科的其他人也体验这种脉象,他们也说感受到了。你是这样的,先有感觉之后再在书上找对应的脉象名称,而不是照着书上描述的脉象脉搏上找感觉。因为这种模式既不符合我们的分形理论,也不符合我们弹性自适应系统的特点,所以你才学不会号脉。

所谓的“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就是因为书本上对具体脉象的描述远远没有包含一个真正脉象的全部信息。再对应到我们的舌上也是这样,也是个分形理论,舌尖就相当于脑袋的部位,舌尖红就说明你这部分的弹性自适应系统的血供充足,舌尖胖就说明弹性自适应系统水分多,舌尖瘦就说明弹性自适应系统水分少,等等。就这么个东西,很简单。

来源:有谱哥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