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消化 | 《胃肠病学》前沿速递——第33期:1990—2018年全球因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消化系统癌症发病情况

B站影视 2024-12-24 10:14 1

摘要:《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是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ion,AGA)的官方杂志,是国际消化病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提供了胃肠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和权威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

引言

《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是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ion,AGA)的官方杂志,是国际消化病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提供了胃肠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和权威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AGA在中国唯一官方指定授权发布《胃肠病学》杂志翻译的单位。

本期为大家带来《1990—2018年全球因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消化系统癌症发病情况》,敬请关注!

<第33期>

1990—2018年全球因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消化系统癌症发病情况

通讯作者:

刘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背景与目的

全球因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消化系统癌症发病情况尚不明确,因此研究者拟对此进行评估。

方法

通过全面的荟萃分析和严格的证据评估,确定了不良饮食与六种消化系统癌症及其亚型之间的关联。采用比较风险评估模型,通过确证关联估计估算了因不良饮食导致消化系统癌症的归因比例和归因负担。此外,还进行了与社会人口指数的相关性评估。

结果

2018年全球有21.5%(95%不确定区间,19.1%~24.5%)的消化系统癌症可归因于不良饮食,自1990年以来这一比例保持相对稳定(1990年为22.4%;19.7%~25.6%),而归因于饮食的绝对病例数从1990年的580,862例(510,658~664,076)增加到了2018年的1,039,877例(923,482~1,187,244)。2018年,过量摄入加工肉类(5.9%;4.2%~7.9%)、水果摄入不足(4.8%;3.8%~5.9%)和全谷物摄入不足(3.6%;2.8%~5.1%)是排名前三位的不良饮食因素,而在1990年列为第三的是非淀粉类蔬菜摄入不足。此外,中欧、东欧和中亚地区在1990年(31.6%;27.0%~37.4%)和2018年(31.6%;27.3%~36.5%)的归因负担最高,并且观察到社会人口指数与消化系统癌症发生率呈正相关(P

结论

尽管归因于不良饮食的消化系统癌症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但从1990年到2018年绝对病例数翻了一倍,以及城市和国家/地区之间的差异,提示我们在饮食和更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面仍有重要的改进空间。

图文摘要

研究亮点和启示

本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1990—2018年间全球因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情况,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并揭示了饮食因素在癌症发生中的重要性,提示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应重视饮食在癌症预防中的作用。

研究显示,尽管绝对病例数量显著增加(从580862例增加到1039877例),但全球范围内因不良饮食导致的消化系统癌症(包括食管腺癌、食管鳞癌、胃癌、肝癌、胰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比例负担(21.5%)自1990年以来保持相对稳定,这表明在改善饮食习惯方面的努力尚未取得显著成效,我们仍需要更有效的饮食干预措施。

过量摄入加工肉类、摄入水果和全谷物量的不足是排名前三位的不良饮食因素,占所有归因于饮食的消化系统癌症负担的66.51%。这一发现强调了改善饮食结构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减少加工肉类消费和增加水果及全谷物摄入方面。

不同地区的饮食相关癌症负担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中欧、东欧和中亚地区的负担较高,提示不同地区在饮食干预和公共卫生政策上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研究提示,社会人口指数与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生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在饮食习惯和癌症风险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结果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强调了加强公共卫生教育、改善饮食环境、制定饮食指南、识别高风险人群、建立定期监测系统等措施对于降低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的作用,并鼓励卫生、教育、农业和商业等多部门间合作,以共同推动政策实施。

针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建议应进一步探讨不同饮食模式与消化系统癌症之间的关系,并评估各种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以便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健康促进策略。

译者简介

译者

王洁玮

医学博士

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胆胰疾病协作组青年委员、《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Internal Medicine》青年编委。

审核

施海韵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青年博导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青年博导。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微生态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道疾病专业副召集人,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论坛副召集人。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在DDW、APDW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汇报交流并获青年研究者奖。主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与肠道微生态。

总审核

张澍田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临床医学协同研究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第三、四届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第四、五届会长,亚太消化内镜学会第六、七届委员,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第一届会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主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消化中心简介

西城院区

通州院区

顺义院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以食管、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的内镜介入(微微创)诊断与治疗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是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由消化一、二、三科、消化内镜中心(全球20家最卓越之一)和消化实验室组成。共有医生99人、科研人员27人、科研辅助人员15人、护士102人。现有病床150张,消化内镜中心总面积5400平方米,共有46个操作台,其中ERCP6台。实验室总面积6000平方米。

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前门南、天坛西)

通州院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

顺义院区:位于首都机场附近的后沙峪

来源:壹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