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0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波光粼粼的水田,西充县太平镇印台山村的田垄间已响起农机的“隆隆”轰鸣声。林蓉一家带领公司机手驾驶着插秧机,在晨雾中划出笔直的绿线。“机器主导,人工辅助,一天就能插完100多亩!”
5月20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波光粼粼的水田,西充县太平镇印台山村的田垄间已响起农机的“隆隆”轰鸣声。林蓉一家带领公司机手驾驶着插秧机,在晨雾中划出笔直的绿线。“机器主导,人工辅助,一天就能插完100多亩!”
今年,已经是林蓉在西充从事农业种植的第8个年头。从德阳老家到西充,从水牛犁地到智慧种田,200多公里不改投身现代农业的初心。
初心不改 扎根西充打造“农业乐园”
近段时间,林蓉和丈夫蒲家成、大女儿蒲艺丹一刻不停地在水田里忙碌着,有的搬运秧苗,有的驾驶农机,为成片相连的水田披上“绿装”,种下新一年的希望。
“女子、女婿、乖孙,快来吃饭咯,饭吃了再下田忙。”临近饭点,林蓉的母亲准备好饭菜,与林蓉14岁的小女儿提着饭盒笑脸盈盈地招呼大家吃饭。一家三代、5口人在树荫下席地而坐,吃着热腾腾的饭菜,思绪不禁回到多年前在老家德阳的一场“家庭会议”。
“我和你爸在土地里摸索了一辈子,你是要走我们的老路吗?”“我反正不同意你去西充种地。”林蓉父母的态度异常坚决。
林蓉驾驶插秧机。西充县委组织部供图
“爸、妈,现在时代不同了,耕田、插秧、施肥,啥都有机器做,只要用心干,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林蓉看了看丈夫,接着说,“现在党的‘三农’政策好,西充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个好机会,你们就放心地把手中锄头交给我吧……”在林蓉苦口婆心的劝说下,父母终于松了口。
2018年,林蓉一家带着半辈子的积蓄来到西充,成立农机专合社、农业公司,从整田、修路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建造着自己的“农业乐园”。
然而创业之初总是历经风雨。头三年因不熟悉西充土壤特性、农机操作,作物有的刚冒头就成片枯黄,有的病虫害泛滥成灾,最困难时连工人工资都拖欠,林蓉无奈卖了德阳的房子。看着年幼的孩子,年迈的父母,她咬牙告诉自己:再苦再累,也必须坚持不懈往前走!
“后来,在县农业农村局和镇村‘两委’的帮助下,我前往各地学习、参观农业基地,农技专家送技术上门,手把手指导生产,几年时间,理论和实践共同进步,我也慢慢地变成了职业‘新农人’、种植‘土专家’。”林蓉笑着说。
“今年我种的328亩水稻已经向县上申请了有机认证,相信不久就可以实现我的有机粮油特色品牌梦想。”林蓉说,目前她在西充太平镇印台山村、乐河寺村、王家庙村共流转土地1200余亩,按有机标准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实现年产值200多万元。
接续奋斗 科技赋能助力田园梦想
林蓉的大女儿蒲艺丹是一名“90”后党员,这些年,她学习了驾驶插秧机、播种机等多种农机技术,并取得相应驾驶证,还通过网络、书籍等多方面涉猎智慧农业知识。每到周末和农忙时节,蒲艺丹准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母亲农业基地的田间地头。
吃完饭,蒲艺丹和林蓉又马不停蹄地驾驶插秧机一头栽进了连片的水田里。“以前我们种地全靠人挖牛耕,现在果然不一样了,机器一个小时的工作量抵七八个人忙一天了,放在以前可真是想都不敢想哦。”看着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的背影,林蓉母亲眼中满是赞许。
林蓉(左)和女儿。西充县委组织部供图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有了机械的助力后,既省时又省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林蓉说,今年她准备机械化种植水稻近1100亩,预计10天左右就能完成。此外,该基地的小麦、油菜、玉米等作物的种植、管护、收获也都采用全程机械化,园区机械化率达90%。
“妈,你看我下单了几台智慧插秧机、植保无人机,完全不需要人驾驶,手机上规划好路线就可以自动插秧、施肥除虫等,简直太方便了。还有种玉米、种大豆,利用机器都能实现无人驾驶……”田坎边,刚忙完的蒲艺丹挽起裤脚,兴奋地向林蓉介绍着各种智能农机的使用方法。
“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优化,种田越来越简单,以后都是你们年轻人的农业时代啦。”感受着女儿的满腔热情,林蓉仿佛看到了多年前执意投身农业的自己。
“妈妈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前行的标杆。”蒲艺丹说,接下来,她也决心跟随母亲的步伐,投身到现代农业事业中,带领周边村民发展有机农业、带动就业增收,为建设“生态田园·有机西充”献出自己的力量。
审核:黄 成
校审:蒋 静
编辑:严杨莉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来源:知情达理精彩人生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