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胆石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3 23:51 1

摘要:胆石症,又称胆结石,是胆道系统常见疾病,全球发病率约10%-15%,我国部分地区检出率高达18.7%。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代谢、饮食等多重因素,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胆囊炎、胆管炎甚至胆囊癌等严重并发症。本文将从病因病理、症状识别、防治策略三方面进行系统

胆石症,又称胆结石,是胆道系统常见疾病,全球发病率约10%-15%,我国部分地区检出率高达18.7%。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代谢、饮食等多重因素,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胆囊炎、胆管炎甚至胆囊癌等严重并发症。本文将从病因病理、症状识别、防治策略三方面进行系统性科普,帮助读者科学认知这一疾病。

胆石症的核心病因可归纳为四类:

遗传因素:家族史是重要风险指标,若直系亲属患病,个人风险增加2-3倍。代谢综合征:肥胖者患胆结石风险为正常体重者的3倍,尤其是腹型肥胖者。饮食结构:高脂饮食(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可提升胆汁胆固醇浓度,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每日激素波动:女性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胆汁酸分泌减少,胆固醇过饱和。

病理层面,胆石形成需满足三大条件:

胆汁成分失衡:胆固醇、胆盐、卵磷脂比例失调,胆固醇过饱和析出结晶。胆汁淤滞:胆囊收缩功能下降(如长期禁食、糖尿病)导致胆汁滞留。胆道感染:华支睾吸虫感染或细菌感染可引发胆汁成分改变,加速结石形成。

胆石症症状因结石位置不同而异,需警惕以下信号:

典型胆绞痛:右上腹或上腹部阵发性绞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胛区,常因饱餐或夜间发作。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嗳气,尤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感染表现:畏寒、发热(体温>38.5℃),提示胆囊炎或胆管炎。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粪便陶土色,多见于胆总管结石。胆心综合征:胆囊疾病引发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悸、胸闷,但心脏检查无异常。

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

饮食管理:限制饱和脂肪(增加膳食纤维(每日25-30g),如燕麦、豆类、蔬菜。规律进食,尤其早餐,避免胆汁淤积。体重控制:BMI维持在18.5-23.9kg/m²,腰围男性水分摄入:每日饮水量≥2000ml,稀释胆汁。运动干预: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胆囊排空。合理补钙:避免过量补钙(每日药物治疗:胆固醇结石:熊去氧胆酸(0.5-1g/日),疗程6-24个月,溶解率约30%。胆绞痛: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症状。手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首选术式,术后1天可出院,并发症率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适用于胆总管结石,成功率>95%。生活方式调整一级预防:通过饮食、运动、体重管理降低发病风险。二级预防:高危人群定期筛查,早期发现无症状结石。三级预防:规范治疗,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科学认知胆石症,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是远离这一疾病的关键。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来源:徐明珑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