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卡拉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电站总装机容量102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46.5亿度,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煤140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20万吨。该电站是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设的又一国家重大水电项目,是联系雅砻江中、下游梯级电站的纽带。雅砻江流域
噪声扰民、扬尘污染、生态破坏
往往是横在“绿色施工”道路上的一道难题
而在凉山州的大山深处
中国电建设计承建的卡拉水电站
正以一场“静音革命”
重塑工程与自然的和谐对话
◆ ◆ ◆ ◆ ◆
▲卡拉水电站航拍
卡拉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电站总装机容量102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46.5亿度,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煤140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20万吨。该电站是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设的又一国家重大水电项目,是联系雅砻江中、下游梯级电站的纽带。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
01
静音模式:开启绿色施工的“降噪引擎”
一系列先进的低噪声设备是这场“静音革命”的先锋力量。静音发电机、静音钻孔设备、低噪音旋挖钻机、多臂钻凿岩台车等纷纷入驻施工现场,它们如同训练有素的“降噪卫士”,从施工的源头发力,大幅削减施工噪音,使高峰期施工噪声较传统工艺显著降低,拉开了绿色施工的“静音序幕”。
▲低噪音旋挖钻机
智慧工地系统——噪声实时监控平台通过在厂房核心区域布设数个噪声传感器,实时采集频谱数据并生成AI调度方案,一旦触发“静音指令”优先启用低噪设备,确保厂房内噪声昼夜值稳定。
配套优化现场作业安排——通过错峰施工、动态调控设备人员,以及将爆破、破碎等高噪声工序集中安排在非敏感时段进行等手段,作业噪声等效声级被始终控制在标准限值范围内。同时,作业人员的降噪耳机、减震鞋等防护用品,也实现了个体防护降噪40%。
02
封尘行动:筑起防尘控尘的“钢铁长城”
“立体防控+智慧检测”模式,破解了“在做好降噪的同时,如何做好防尘”这一难题。面对长距离施工廊道的扬尘挑战,项目采用“空间分层+工序闭环”治理模式,在施工公路沿线,架设智能喷淋系统与雾炮车机组,喷出的细密水雾为施工公路上方及边坡空域织就了一层“防尘纱幕”,结合智能建设平台实现路面喷雾动态调控,使路面及边坡土壤含水率稳定在12%-15%,扬尘浓度同比下降80%。针对地下洞室群施工环境,建立“掌子面风水降尘-运输通道环向喷淋-出渣口负压抽吸”三层递进除尘系统,实现钻爆、运输、排渣全流程控尘,确保施工扬尘浓度有效控制。
▲右岸绕坝洞智能集中制浆站
依托智慧工地管理系统,构建施工环境全要素智控网络。在混凝土生产环节,拌和站配备的粉尘回收装置堪称“粉尘捕手”,实现骨料输送、称量、拌和全流程密闭作业,粉尘捕集效率达98%;在灌浆工序,采用智能灌浆系统,依托定位系统实现浆液零泄漏配送,同步启动絮凝沉淀装置,废水回用率超90%,达到“配比-注浆-治污”闭环管控。进出通道同步实施人员、车辆进出场除尘流程,通过配备除尘门禁与洗车台,车辆带尘量削减95%,形成“外防输入-内控扩散”的闭环防线。
03
生态共建:奏响变废为宝的“绿色乐章”
项目创新实施“工程渣料-生态资源”转化路径。联合四川农业大学研究开发渣料改良及边坡复绿项目,利用复合渣料改良复绿基质配方,通过添加有机质与火山岩颗粒,调整土壤颗粒的机械组成和养分含量将强碱性渣料pH值从10.2降至7.5,成功栽种高山柳、冷蒿等6种适生植物,试验区植被覆盖率达92%,渣料资源化利用与生态修复得到了深度融合,成功破解山区渣料资源化难题。
▲施工现场绿化
道路临边坡面先行布设植被固土网、实施本土适生草籽的生态混凝土喷播作业、加上路边坡种植三角梅、迎春花等绿植,形成了立体植被带,让施工沿线裸露面重披绿装,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促进生态恢复。项目团队基于渣土改良基质建立长效生态管护机制,通过定期监测植被存活率、土壤墒情等指标,动态优化技术参数,为后续水电工程生态修复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卡拉水电站绿化
04
全员参与:凝聚绿色发展的“磅礴力量”
“静音模式”能够在卡拉水电站成功落地,不仅得益于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更源于项目内部管理与全员参与的文化浸润。在这里,每一位建设者都是绿色乐章中不可或缺的音符,共同奏响绿色发展的和谐旋律。通过组建“若水尖兵”党员突击队,整合技术攻坚组、安全督导组、智能建造组,形成“监测-处置-评估”闭环体系。培育复合型人才队伍,推动绿色施工工法、实用性环保专利落地。通过智能安全帽采集80余名管理人员与1000余名作业人员的环保行为数据,联动奖惩制度量化评估,最终形成“全员参与、全程管控、全域达标”的绿色发展新实践。
▲安全教育智慧基地
如今,卡拉水电站地下厂房施工现场扬尘浓度大幅下降,噪声污染显著减少,渣料综合利用率高达80%,生态恢复区植被实现基本全覆盖,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重现山间。
来源:中国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