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8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可能想不到,一颗小小的甲状腺,居然能“管天管地管天气”,还动不动就“闹情绪”。更让人扎心的是,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披露的数据,我国甲状腺疾病患者已超2亿人。——也就是说,平均每7个人里就有1个人“甲功异常”。
但问题来了,这“2亿人”到底是怎么来的?馒头又怎么惹了祸?如果你正吃着早饭看这篇文章,那我劝你慢点咽。
从脖子前面那颗不起眼的“小蝴蝶”开始说起。甲状腺虽然体积小,但它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却掌控着人体新陈代谢的节奏——心跳、体温、情绪、能量,都归它“调度”。
但当甲状腺出问题,不是太活跃(甲亢),就是太懒散(甲减),甚至长出“结节”或“肿瘤”,整个身体系统就会像走调的乐队,乱成一锅粥。
为什么甲状腺病这么常见?归根到底,还是以下几个“老毛病”作祟:
碘的摄入不均衡: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材料”,中国曾是碘缺乏大国,但随着“全民加碘”,部分地区又出现碘过量问题,这一多一少都可能诱发甲状腺疾病。环境污染与内分泌干扰物:某些塑化剂、农药、重金属等,会干扰人体激素系统,增加甲状腺异常风险。慢性压力和生活方式:长期熬夜、饮食紊乱、情绪波动会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稳定。根据《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年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已达到50%以上,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
说到这里,你可能还在琢磨:“馒头和甲状腺,八竿子打得着吗?”
别急,我们说的“2个馒头”,其实是两个饮食陷阱——它们看起来无害,吃起来香软,却在慢慢破坏你的甲状腺功能。
别误会,这个“馒头”不是指你早上吃的主食,而是指“精制碳水化合物”。
比如白馒头、白米饭、蛋糕、甜面包——这些食物在加工过程中已经“去壳去纤维”,糖分释放速度快,升糖指数高,会导致胰岛素波动,长期下来会干扰身体的内分泌系统,间接影响甲状腺功能。
研究表明,过量精制碳水摄入与甲状腺结节的形成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是在体重超标人群中更为明显。
碘不是越多越好。
我国在推行“全民碘盐”后,有些人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碘摄入过量。尤其是一些爱“养生”的人,每天吃海带、紫菜、补碘片,甚至喝富碘矿泉水,结果反而导致甲状腺功能紊乱。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健康成年人每日碘摄入量为150微克。而一小碗海带汤就能提供300~400微克碘,长期高碘饮食,可能诱发甲状腺炎或桥本病。
它太“安静”了。
甲状腺病往往没有早期症状,或者表现模糊不清,比如:
容易疲劳、怕冷、便秘(甲减)心慌、手抖、怕热、体重下降(甲亢)颈部肿块、异物感、声音嘶哑(结节或肿瘤)很多人误以为是“年纪大了”“上火了”或“睡不好”,结果一查才发现病情已发展多年。
1. 饮食要“稳”
不缺碘也不过量。
建议选择含碘量标准的合格碘盐,同时适量摄入含碘食物,如虾皮、海带、鸡蛋,但不宜频繁摄入大剂量海产品或保健品。
适当减少精制碳水摄入,多吃粗粮杂粮,控制总热量,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稳定。
2. 情绪要“稳”
压力是甲状腺的大敌。
长期焦虑、熬夜、生活节奏快,会扰乱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每天抽出时间冥想、散步、深呼吸,别小看这些“慢动作”,它们是你甲功的保护伞。
3. 体检要“稳”
每年一次甲状腺功能检查,特别是以下人群:
女性,尤其是30岁以上女性有家族甲状腺病史者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有高碘饮食习惯者通过血清TSH、FT3、FT4、抗体检查,以及甲状腺彩超,可以早发现,早干预。
甲状腺病,不是“老年病”,而是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隐形炸弹”。那两个“馒头”——过量精制碳水和高碘食物,看似温柔,其实暗藏杀机。
真正的健康,从认识身体开始,也从放下碗里的“馒头”开始。
因为面对2亿人的“甲功异常”,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
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 北京: 卫健委, 2020.
② 胡晓波, 张志刚. 中国人群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现状[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 38(7): 543-548. DOI:10.3760/cma.j.issn.1000-6699.2022.07.005
③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odine status worldwide: WHO global database on iodine deficiency[R]. Geneva: WHO, 2021.
④ 王玉. 高碘摄入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 2021, 37(10): 1334-1338. DOI:10.11847/zgggws1132328.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神经科健康科普W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