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员往山上攀爬,采集岩画影像。这是赛里木湖区域自1988年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以来,首次发现的古代岩画群,距今有2500年历史。

5月22日,新疆博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赛里木湖北岸对新发现的古代岩画群做影像采集。
博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员往山上攀爬,采集岩画影像。这是赛里木湖区域自1988年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以来,首次发现的古代岩画群,距今有2500年历史。该岩画群位于赛里木湖北岸一带坡度近90度的陡峭崖壁上,已发现两处30幅,画面涵盖动物、人物及狩猎等。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岩画多以点凿、划刻等技法制成,图像风格兼具单线条剪影与双线勾勒填充,表现形式多样。
赛里木湖北岸发现的“拉弓狩猎”岩画。“最有代表性的是‘拉弓狩猎图’。”在现场调查的伊犁师范大学考古专家王玥介绍,“人物手持的不对称形反曲复合弓是重要信息,结合本地考古出土的弓箭实物及测年数据推测,该画面展现的是距今约2500年时的生产生活场景。”
王玥将岩画资料详细记录在本子上。
文物普查团队通过卫星影像、奥维地图预判及实地勘查发现并锁定岩画位置。调查发现,该岩画群艺术表现形式多元,部分画面存在叠压打破现象,证明该岩画创作历经多个时期。岩画中北山羊、盘羊等动物形象,也表明赛里木湖区域曾为丰美牧场的历史。
赛里木湖北岸发现的动物岩画。“这一发现填补了赛里木湖古文化遗存岩画类型空白,印证了青铜时代欧亚草原文化东传路径,为研究欧亚草原文化传播,包括与中原地区早期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线索。”新疆博州第四次文物普查田野调查负责人道尔吉说。
长期以来,赛里木湖古文化遗存主要为各类古墓葬及少量古文化遗址。此次发现的岩画,作为人类早期艺术与文化的珍贵遗存,完善了该区域文化遗产体系,丰富了古代人群长期活动的实证依据。
普查队队员测量岩画尺寸。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自2023年11月启动以来,截至5月7日,新疆新发现文物1976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边疆考古等一系列重要考古新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文、图:田悦、于苏甫·艾尼、楠登、王墩生视频来源:博州零距离视频号博尔塔拉融媒体中心出品
监审:葛慧慧 编审:彭瑞 编辑:张梦茜 责编:张梦茜


来源:博州发布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