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总统成为网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3 22:06 2

摘要:一开始反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声音多于支持的,比例是50%对35%,但当3月中国宣布“美方如果别有所图,执意打关税战、贸易战或者别的什么战,中方将奉陪到底”,美国舆论场发生骤变。

原创 镇长本人

“玉渊谭天”最近发了一个视频,梳理了特朗普上任以来,从2月到5月美国社交网络围绕美国关税政策发生的舆论转变,非常有意思。

一开始反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声音多于支持的,比例是50%对35%,但当3月中国宣布“美方如果别有所图,执意打关税战、贸易战或者别的什么战,中方将奉陪到底”,美国舆论场发生骤变。

这句话本没有歧义,前提是美国别有所图、继续对抗,才会升级,也并非指热战。但在美国社交网络,这句话被故意扭曲,说成是“中国准备与美国进行任何形式的战争”,后来直接跟第三次世界大战挂钩,一下子引爆了美国网络,之后支持和反对关税战的声音都变成了40%左右,而且攻击性、情绪性言论占比大增,从此前的35%提升到60%。

而随着特朗普4月大幅加征关税,对美国社会产生了直接影响,又发生了急剧变化,美国社交网络重新回归理性,更多人开始后悔把选票投给特朗普,还出现了“MAGA FAFO”的群体,所谓“FAFO”是“Fuck Around and Find Out”的简拼,意思是“瞎折腾最终自讨苦吃”。

这个视频总结归纳,发现了美国25-34岁群体的异动,认为这一群体的态度转变,是美国社交网络声音变化的主要原因。

感谢“玉渊谭天”的辛苦工作,验证了小镇的之前一直说的一个论断: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的发展,美国落后的政治制度面临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特朗普已经成为美国政治体制的BUG。

这个BUG,简单概括就是:票选制度下,总统已经成为网红

网红只需要一时的流量,而四年一选的总统亦然。

为方便理解,先说说中国吧,这几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在社交媒体方面,从图文转变为短视频,网络内容越来越短、信息含量越来越低,能够坚持看完3000字文章的人变得越来越少,人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急,于是标题党大行其道,比如某些大媒体的新闻标题,动不动“当心!”“判了!”“来了!”等等,光看标题还以为出了啥惊破天的事,结果打开一看,就这?

这还是比较有操守的,其他的更别提了。

移动互联网大大降低了参与网络讨论的门槛,而由于多数人更加浮躁、更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自己期待的信息满足,就要求网络内容要更加刺激、情绪化,要给出直截了当的结论。就算是讨论美国债务危机这么严肃的内容,也要求给出一个确切的崩溃结论,于是“6月美债集中到期将导致美债崩溃”等类似论断就成为特别流行的观点。

复杂的政策、社会问题也变得庸俗化,就好像无论什么问题,发钱、刺激这几板斧下去包治百病,既然这么简单,国家却不这么做,就出现了种种阴谋论,类似美国社会关注的“深层国家”,质疑官官相护等等。

完全不顾现实的复杂性,调查、处理都要执行程序、需要时间。比如协和“4+4”事件,就有不少读者留言问为什么没下文了,是不是官官相护掩盖了,但调查是需要时间的,舆论爆发后两周,卫健委就给出了自身职权内的处理结果,这已经很快了。

要知道,程序是保护弱者的,如果不讲究程序,普通人遇到事情该怎么保护自己?

任何微小的社会事件,都会引起对公信力的质疑,实在太心急、太慌乱了。比如最近某小明星230万的首饰,就开始有人质疑中国反腐的决心,出现了种种张冠李戴的谣言,目前有的谣言已经被辟谣。调查需要时间,一个明星带230万的首饰也要看资金来源是否正当,而且又怎能因为这件事就质疑反腐的决心?这不过是一个小明星而已,就算谣言涉及的所谓靠山也不过厅级,国家现在一年法办的部级以上都多少了?这不合逻辑。

这就是全民意见表达的结果。目前中国接受过大专以上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大概是17%,但就算接受过高等教育,相当一部分对社会的理解仍然很浅层,而当经济增速下降、面对更多个人难题的时候,戾气变重,现实中很难发泄,网络成为发泄戾气的几乎唯一途径,在网上的讨论和发言,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仅仅是为了表达不满。

如果有比较长的网络经验,比如从世纪初拨号上网时代一直到现在,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网络环境的变化。在世纪初能够上网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按时候就算意见不同,也会更多采取旁征博引的辩论,而且很多时候是认真地写完一篇长长的文章,然后再拨号上网发出去,节奏没那么快。

但现在不是这样了。

新的传播工具、新的传播模式,必然带来新的意见中枢。过去是传统媒体作为中枢,而现在则是意见领袖,可以说是“键政”也可以说是KOL,但本质基本是网红。流量就是一切,为了流量自然要顺应新的传播需求,去搞简单、刺激、情绪化的输出,平台的推送算法,更加剧了这一问题。

不过好在,中国基础教育比较扎实,就业相对充足,尤其有强大的制造业提供了相对充足的就业,而且国家提供了廉价而又充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极大降低了生活成本,再加上强大的社会治理,让舆论的无序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所以网络上看到怨气冲天、天崩地裂,但是离开网络,会发现原来现实还是如此美好。

把网络与现实切割,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意见领袖、流量的影响限制在网络上,隔绝对决策的冲击,这就是制度优势。比如网络上经常看到金融机构的首席们等不断制造舆论,其目的就在于裹挟舆论向决策施压,但显然失败了。

只是,当这一切发生在一个基础教育崩塌、制造业流失导致就业困难、生活成本不断激增、严重缺乏就业和劳动保护并且还采取票选政治的国家,网络的混乱就直接冲击到了现实。

于是总统就变成了网红,其立身之本不再是把国家治理好、搞好经济、让选民获得感更强,而是要像网红一样煽动情绪,把政治变成饭圈,谁能获得更多粉丝的支持,谁就能获得大选的胜利。这样的不是治理能力,而是整活能力。

过去一般认为年轻人更倾向于民主党,但是这种认知是十几年前,那时候的年轻人出生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基础教育还没有崩塌,冷战刚刚胜利,正在享受全球化红利的时代,再加上科技爆发带来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主要就业群体就是70、80的年轻一代,于是主张全球化、多元化的民主党自然获得更多年轻人的选票。

但时代已经变了。

假设一名2000年出生的美国人,今年25岁,他的一生会遭遇什么呢?

2001年,1岁,“9·11”事件,反恐战争成为儿时的新闻背景音,曾经觉得美国绝对安全的认知被打破。

2002年,2岁,小布什签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案,强化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学校资源向基础学科倾斜、考试难度增大,学业压力激增,美国家庭开始为更严格的学科教育做准备。

2008年,8岁,以次贷为导火索的金融危机爆发,家庭经济受到冲击,房产贬值、收入减少,由于无力承担更高档社区的生活成本,不得不举家搬迁,而也正因为家庭收入下降,大学储蓄计划如529教育基金账户受损。

2015年,15岁,奥巴马签署“每个孩子都成功”教育法案,推翻了美国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应试教育改革,从此美国开始搞快乐教育,美国基础教育坍塌,学区资源不平等问题加剧。正在上高中的这位美国青年,突然发现,公立学校的教育变了,不再重视学习成绩了,甚至学习好的开始被歧视。

2016年,16岁,特朗普当选,其反全球化的理念,跟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理念极为背离,美国社会代际价值观的冲突开始加剧。同时Uber、外卖等零工经济兴起,美国职业稳定性下降。

2018年,18岁高中毕业,受金融危机冲击,公立大学学费暴涨,不得不依赖助学贷款,而助学贷款也已经成为美国金融市场的明星产品,被不断包装为新产品,利率越来越高,而这时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已经极为明显,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也影响到专业选择。

2020年,20岁,大二,疫情爆发了,整个大学阶段后半程被疫情阴影笼罩,见证了美国政府的无能。

2022年,22岁,大学毕业,疫情仍在持续,华尔街开始吹捧AI智能,只是美国经济更加空心化,铁锈带没什么工作了,中部成为农业资本聚集区,没有农业资源的年轻人只能去沿海科技、服务聚集区寻找工作机会,出现裁员潮,在职场的初期就不得不面临严峻挑战,物价飙涨,还要继续偿还助学贷款。

这20多年,冲击不断,科技颠覆生活方式、全球化改变经济格局、政治极化激化社会矛盾,两党为了赢得大选,大搞身份政治,结果一事无成,对传统机构的信任不断降低,但又找不到出路,对自己的未来深深忧虑。

而网络上,在美国基础教育坍塌的背景下,美国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垃圾信息。要注意虽然中国也出现了信息泛滥,但是网络内容质量远远高于美国,最起码国内是有人管的,2020年开始实施系列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网络暴力、恶意营销、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等负面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

而美国为了赢得选举胜利,总统变成了网红之争,重点放在如何扩大传播上,有意放纵对立、刺激、庸俗、简单化的信息大量传播,甚至以造谣裹挟。

于是2024年,曾经被认为支持全球化、理性的年轻人,已经被新一代教育崩塌、找不到未来希望、对传统失望透顶但又情绪激烈的年轻人取代,而特朗普也获得了这些年轻人的支持。

未来美国越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年轻人越找不到出路,网红就越能得到年轻人的选票支持。

唯一的办法就是根本改革美国的政治制度,真正把竞选回归到做事上,但这并不符合美国的传统。比如法国1958年从议会制改为总统制,修正票选政治和党派政治的弊端,具体事务可以争吵、讨论,但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必须由一个强力的中枢统领,所以哪怕马克龙选情不稳,但法国的政策仍然可以保持基本稳定。

实际上最近半个多世纪,美国选举就是竞选者形象之争,就是网红之争,只不过因为传播工具的变革而有所不同。比如1960年美国首次电视直播总统候选人辩论,收听广播的选民认为尼克松和肯尼迪打了平手,但观看电视转播的一边倒地认为肯尼迪赢了,关键就是两人的形象。

而现在移动互联网盛行,总统竞选者本质跟网红差不多,就是要让选民觉得有意思、能整活、满足情绪价值。而最大的情绪价值,就是不断地赢,赢麻了,至于实际赢不赢,不重要。

所以印度在空战惨败后,照样可以单方面宣布赢麻了,在国内组织长达10天的胜利庆祝活动;而特朗普在国内压力下不得不暂停加征关税,但不影响对内宣传赢麻了。

这就是庸俗传播时代的票选逻辑,相比脚踏实地地做事,不如简单点直接宣布赢了,毕竟太多人连1000字都看不下去,又如何有耐心了解到底赢没赢?

只是,代价呢?

当复杂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际关系被简单粗暴的“赢”取代,当决策变成情绪化的冲动刺激,这个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

来源:东方红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