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演员曹颖的胃癌和她的焦虑症是“近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3 22:01 2

摘要:曹颖在直播中坦言自己确诊胃癌时,提到“不能倒下,因为儿子需要我”。这句话背后,除了母亲的坚韧,或许还藏着一个被忽视的真相——她的焦虑症和胃癌,可能早就在暗中“联手”了。

曹颖在直播中坦言自己确诊胃癌时,提到“不能倒下,因为儿子需要我”。这句话背后,除了母亲的坚韧,或许还藏着一个被忽视的真相——她的焦虑症和胃癌,可能早就在暗中“联手”了。

很多人觉得,焦虑不过是情绪问题,肠胃病则是吃出来的毛病,但事实上,这两者就像一对“近亲”,一个在心理上折腾,一个在身体里作乱,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01

焦虑和肠胃的“共生关系”

咱们先聊聊焦虑和肠胃到底是怎么勾搭上的。你肯定有过这种体验:一紧张就胃疼,压力大了吃不下饭,甚至反酸水。这不是错觉,而是身体在“报警”。

长期焦虑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胃酸分泌跟着失控。胃酸多了,黏膜被反复灼伤,溃疡、炎症就找上门了。更可怕的是,黏膜细胞在一次次“受伤—修复”中可能累积基因突变,最终演变成胃癌。曹颖常年靠咖啡续命、饮食不规律,胃早就超负荷了,而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焦虑,又像一根隐形的鞭子,抽打着她的身体。

中医常说“肝气犯胃”,说的就是情绪和肠胃的联动。焦虑时,肝气郁结,脾胃运化功能跟着“罢工”,吃进去的东西要么堵着不消化,要么变成湿气淤积在体内。西医也发现,长期焦虑的人肠道菌群容易失衡,免疫力下降,癌细胞趁虚而入的概率更高。难怪叔本华会说:“健康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因为它是幸福的基础。”可现代人总把身体当机器,一边焦虑未来,一边透支健康。

02

禅修师傅的一杯茶

去年我认识了一位禅修师傅,他讲过一个故事。有位企业家长期失眠、胃痛,跑遍医院查不出原因,最后被建议去看心理科。他半信半疑地去了寺庙,师傅什么药都没开,只让他每天清晨来喝一杯茶。

第一天,他急匆匆灌下茶就要走,师傅按住他:“茶要分三口喝,第一口尝苦,第二口品涩,第三口回甘。”他照做了,一周后突然发现,自己竟能安静地坐满十分钟,胃也不那么疼了。

师傅说:“胃是情绪的镜子,你吞下的焦虑比食物还多。”原来,那位企业家的胃痛根本不是病,而是被焦虑逼出的求救信号。当他学会在喝茶时放慢呼吸,交感神经的“油门”渐渐松开,胃酸分泌回归正常,身体的自愈力自然启动了。这故事让我想到,曹颖若能在拼事业时多给自己一杯茶的时间,或许命运的剧本会不一样。

(推荐大家可以看看《情绪自救》和《战胜焦虑》,相信书中方法对你会有很好的帮助。)

03

别让身体为情绪“背锅”

咱们普通人没明星那么忙,但谁没经历过一边熬夜加班,一边担心猝死的矛盾?焦虑和肠胃病的“近亲”关系,本质上是一场身心失衡的合谋。要打破这循环,关键不是戒掉咖啡或辞职躺平,而是学会“踩刹车”。比如:

吃饭时别刷手机:专心咀嚼能让大脑接收到“我在休息”的信号,减少胃酸乱分泌。

睡前写三件小事:把焦虑具体化,比如“明天要交报告”,而不是笼统地恐慌。

学学“五分钟发呆法”:每天抽五分钟啥也不干,就盯着窗外发呆,让神经从战斗模式切换到待机模式。

曹颖的故事提醒我们,再强的意志力也扛不住身心的双重消耗。就像那位禅修师傅说的:“身体不会撒谎,你敷衍它,它就报复你。”与其等病了才后悔,不如从现在开始,把焦虑当成一个提醒——该给身体和心灵松松绑了。毕竟,活着不是为了打赢每一场仗,而是为了好好走完这一程。

来源:心理师彭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