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达人缘何沦为社交 “玻璃心”|播客004-1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3 21:25 2

摘要:大家新年好,我是曹怀宁。2025年,我将开启一种全新的尝试——在播客上和工作室的合伙人雨哲进行对谈。我们会提炼出生活中或大或小的话题,结合我十几年咨询工作的经验及思考,与大家进行深入分享,希望和大家共同成长。

大家新年好,我是曹怀宁。2025年,我将开启一种全新的尝试——在播客上和工作室的合伙人雨哲进行对谈。我们会提炼出生活中或大或小的话题,结合我十几年咨询工作的经验及思考,与大家进行深入分享,希望和大家共同成长。

这是我们的第四期播客——《当我们谈论原生家庭时,我们在害怕什么?—— 深度剖析 “父母皆祸害” 背后的心理困境》。由于一期音频长达1小时,因此将分集推送。请听第四期第一集:《职场达人缘何沦为社交 “玻璃心”》

1. 职场达人缘何沦为社交“玻璃心”

雨哲:曹老师,今天我们的对谈从一个具体案例开始。这是一个来访者的故事,主人公叫小燕,30 岁女性,在一家规模较大的互联网企业担任项目主管。她工作能力突出,主导过好几个重要项目,为公司带来显著收益。但在最近一次晋升机会面前,她表现出极度犹豫和退缩。在日常社交中,她总是小心翼翼,很少主动参与朋友聚会。别人的一句玩笑话,都会让她暗自神伤很久。

小燕介绍,自己是独生女,父母都是高知,从小对她寄予厚望。在学习上,她哪怕考了班级第二,父母也会因她没考第一而严厉斥责,说她不努力。长期的高压环境让小燕内心非常压抑。在工作上,面临晋升竞争时,小燕各方面条件都符合要求,却反复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断担忧新岗位会带来更多挑战,害怕犯错被领导批评,迟迟不敢提交晋升申请。在生活中,有一次朋友聚会,有人开玩笑,说她点的菜太普通,她就不断自我怀疑,甚至几天后情绪依然低落,减少了与朋友的联系,觉得自己融入不了社交圈子。

她的问题是,面对新机遇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不足,而非优势。在人际关系中,她极度渴望得到他人认可,但又对他人评价非常敏感。所以想请曹老师帮忙分析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曹怀宁:好的。像小燕这样的来访者案例,在我的工作中经常遇到。她的原生家庭有几个显著特征:第一,父母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第二,这种严格要求通常以严厉斥责和巨大压力的形式体现,可能每天都在否定孩子,觉得孩子做得不够好,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如一日在孩子生活中不断呈现。

对孩子而言,只有达到父母的期待,才能得到肯定、认可和欣赏,感受到爱;如果没做到,结果可能很糟糕,比如被斥责、被否定,在童年时期,孩子甚至会有被抛弃、毫无价值的感觉。长期身处这样的环境,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创伤。所以小燕现在遇到的很多困扰,可称之为童年创伤带来的影响。你希望我从哪些方面分析这个案例?或者说,你想让我从哪些方面给听众一些深入分析和建议?

雨哲:我想还是从原生家庭的影响来分析。现在很多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原生家庭带来的困扰,比如父母总是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导致自己长大后极度不自信,在选择职业、恋爱对象等方面,都不太敢主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和小燕长期处于被否定、被高标准要求的家庭环境很相似。我们可以聊一聊原生家庭对现代年轻人的影响,这个话题大家讨论得比较多。

曹怀宁:好的。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和来访者沟通、咨询,以及和身边朋友交流时,我发现大家对原生家庭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比如,对于原生家庭的创伤,有人常认为只要父母打骂过孩子,就一定会造成创伤。还有人疑惑,同样被打骂,为什么只有自己有创伤,别人却好像没事。我想具体聊一聊,怎样才算创伤,创伤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原生家庭构建了人对世界最初、非常重要且基础性的印象,家庭环境是这种印象的主要来源。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从母亲腹中呱呱落地后,他生活的世界就是父母为他营造的。这个世界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部分。客观环境,对小孩来说,可能就是每天生活的房子,房子是大是小、拥挤还是整洁、人多人少等。而主观环境是由主要照顾者给予,包括照顾者能否及时响应孩子的需求。小婴儿在肚子饿、身上冷热不适或尿布湿了等不舒服时会哭,有的还哭得很大声。此时,一种养育者在孩子稍有不安扭动、哼哼时,就能察觉并及时照顾、回应需求;另一种则要等孩子哭了很久才姗姗来迟。这两种不同的父母,会让孩子内心形成截然不同的主观感受。

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一岁之前大多没有记忆,但一岁之前养育者的养育态度和方式,会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对世界的原始感受,比如觉得世界是温暖、安全的,可以安然处之,还是冰冷、不安全的,必须生活在焦虑和恐惧中。不同养育方式带来截然不同的内心感受。成年后,这种感受可能没有具体记忆,但却是弥漫性的、模糊的,并且根深蒂固、很难改变。一岁后接下来十几年的生活环境则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感性认识。

就像小燕的案例,她生活在那样的家庭中,对外部他人形成的印象就是,他人是苛刻、挑剔的,会审视、挑剔自己做的事,如果不符合他人心意,就会被嘲笑、否定、伤害。她从小到大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与他人的相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型。长大后,她会本能地将这种生存策略沿用在生活中。但在内心感性层面,她可能没意识到,自己已不是当年的小姑娘,眼前的人只是同事朋友,不像父母那样对她有很高决定权、是权威的存在。曾经保护她的机制,到现在却成了阻碍。

对当年的小姑娘来说,如果反复犯错,肯定会不断受到父母指责甚至打骂。为了保护自己,她要尽快学会父母规定的能力和知识,适应规则。长大后,这个曾经保命的技能,一时半会儿很难改变。虽然理性上知道,世界和人际关系已不同,但感性上却还难以转换。理性可以相信知识,而感性只相信事实,重复次数越多的事实,它就越相信。

对小燕这样的姑娘来说,过往十几年、二十几年重复成千上万次的事实,早已在她心里根深蒂固。所以,简单告诉她现在不用害怕,大胆说出想法也不会被随意评判,这只是理性上的知识,远远没有上升到感性层面的认知。

这就是创伤难治、难改变的原因,创伤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如果有人说自己有创伤是因为小时候妈妈打了自己一次,这种说法一般是错的,除非殴打非常严重,比如打出重伤或把孩子吓得特别厉害,可能会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这种情况创伤会延续较长时间。但如果只是普通责打,很难形成创伤。

我们再强调一遍,要形成创伤,一般是长期重复的行为,且这种行为让孩子感到不被尊重,安全感和个人价值受到威胁。反复出现这样的情况,才可能出现家庭带来的创伤。而且,当创伤已经形成时,改变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五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

(caohuaining)。

来源: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