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激流》:穿越时代浪潮 记录多面人生画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3 21:33 2

摘要:舆论场里,企业家故事总是“报喜不报忧”,《激流》第二季试图填补这一空白。这一季的《激流》,“透过商业视角观察激流中人”,在出海建厂、跨境电商、茶饮加盟、新能源车企、硬科技发展五大时下商业热点议题里,真实记录中国商业现状中普通人与创业者的挣扎与抉择。这些题目,跟

《激流》第二季剧照(下同)

舆论场里,企业家故事总是“报喜不报忧”,《激流》第二季试图填补这一空白。这一季的《激流》,“透过商业视角观察激流中人”,在出海建厂、跨境电商、茶饮加盟、新能源车企、硬科技发展五大时下商业热点议题里,真实记录中国商业现状中普通人与创业者的挣扎与抉择。这些题目,跟当下的社会情绪有关,也跟现实世界有关。《激流》第二季,既展示商业事件中的普通人,也描述“激流本身”。

《激流》第二季关注商业故事的复杂性,以商业记者李翔的提问、追问为线索,从“人”的维度,解构商业逻辑。这不是刻意为之。时代在巨变,我们看见了抓住红利的“前浪”们的传奇故事,也看得见巨大不确定性与急速衰落间的新陈代谢。如何能调整心态应对时代大考?如何在困境中寻找破局的可能?

随着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美加墨贸易协议的签订,墨西哥成为中国企业想要“曲线入美”的理想中转站和出海热土。第一集《闯关墨西哥》,关注的就是大量中国制造型企业集体赶赴墨西哥建厂一事。原本是一桩踩对时点的大好生意,推进得却总不算顺利,很快,墨西哥就给远道而来的人们上了一课:样板工程问题频出,甲方代表要求赔偿;4个当地人加班,却被要求付12个人的工资;当地法规突变,防火材料合规问题导致一笔不小的亏损;特朗普正式就职,关税阴云笼罩,出海企业犹豫不决……远道而来的资本如何与当地劳工、法规、文化达成共识?贸易战可讲的故事很多,团队最终选择了一位在墨西哥帮中国企业建工厂的人,从他的遭遇出发,讲述出海热潮背后真实的商业境况。

一个供应商被欠下3700万的巨额债务,寻找自救和出路;一个CEO在最后半年押注直播投流和销售,试图奋力一搏,却最终迎来闪崩。第二集《极越闪崩之后》,讲述了自2024年12月11日极越宣布“原地解散”后,两位主角的故事。激流之中,他们如何在最后的狂舞中冲刺,犹疑,陷落?如何面对突然来临的失败,面对终要到来的明天?本集记录下核心当事人在漩涡之中的痛苦,挣扎,尽力重新出发的过程,为人们理解极越、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抓手。

行业故事信息繁杂,焦点总是有些模糊,但只是聚焦人物又会陷入单薄。制片人刘东啸介绍,每一集,团队都在做“人”还是做“事”间探索,来回几次,才确定下如今“用商业背景托起人物”的结构,经由主人公们以天甚至以小时为单位的巨大境遇转折,让观众感受到商业压力下的人性波动。

《激流》的英文名为“In the Wake of Change”,在航海术语中,Wake指的是船舶在水中航行时留下的波浪或痕迹,即“尾流”。尾流出现在船只尾部,这种船舶翻起的小浪花,并非惊天大浪,不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但你能说这浪花就不大吗?因为你也不知道前面那条船究竟有多大。”导演吴学竞说。

“我们关注商业事件背后,每个个体是如何生存和抉择的,如何面对起伏以及如何反思的。”超前看片会上,腾讯视频尤里卡工作室负责人侯振海说:“一个商业繁荣的时代,看上去很热闹,但是普通人还是很难理解它背后是什么样子,《激流》就是给大家剖开我们这个时代那些看似很熟悉、实则陌生的‘黑箱’的。”

商业总是变幻莫测、维度复杂、相当残酷,一集40分钟的节目,最惊险的故事、最有魅力或最有参考价值的人物,也很难给出解题的标准答案,即便如此,《激流》第二季也试图梳理人们在时代巨浪下的生存智慧,为观众提供尽量多元的思考角度与做事方法。

《激流》第二季有一句意味深长的slogan:“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我们记录下与主创的对话,这或许可以打开你的思路。

侯振海

腾讯视频尤里卡工作室负责人,《十三邀》栏目监制、策划,近年来一直专注纪实类节目的研发和策划,团队代表作《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激流时代》《十三游》《口罩猎人》《明天之前》等。

制片人刘东啸

尤里卡工作室制片人,《激流》系列、《仅三天可见》、《口罩猎人》制片人。前央视《看见》栏目编导,《穹顶之下》《局面》导演。

总导演吴学竞

刻意Lab创始人。代表作品:《十三邀》第4-5季、《一次远行》、《热辣滚烫》幕后纪实《我只活一次》、《明天之前》。

Q 首先想问问团队最想通过这部纪录片传递给观众的是什么?

吴学竞:其实这次制作对我们来说挑战很大,因为团队大家以往的职业生涯,更多在做偏人物类的纪录片,现在拍摄商业题材,感觉是进入了一个门槛特别高的行业。商业本身很多的内在逻辑,包括它的叙事方式、价值体系,跟拍摄人文题材时不太一样,它有很多泾渭分明、更客观的框架在,所以一开始,这个项目对我们来说挑战就很大。直觉上,我们希望能够更客观地呈现这些信息,但说实话,我们没有野心,真的在一个40多分钟的片子里,在商业层面做出一个特别透彻的分析和呈现,因为首先客观上来说,这种呈现方式是有难度的,同时也更像是纯信息的罗列,所以最后我们的处理方式更多是回到了人物本身,尽可能在影片里,把关键的(商业)节点做了抽离呈现。重重因素叠加后,我们觉得,影片最终的关注点还是在主人公身上,他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在事件里会做出这些决定,为什么他的公司最后面临了这么一个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的结局?总体来说,我们希望最后给大家提供的是一个区别于更理性或者说更抽象的商业报道之外的,一个相对来说更感受性的东西。

Q 在拍摄中,如何平衡冷静的商业叙事和更具感受性、更有温度的风格的呢?

刘东啸:其实我们创作过程中一直有在讨论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就是这一集到底是做“人”还是做“事”,为此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中间也走了一点弯路。一开始做贸易这件事,但很快发现,这样很容易展示的信息过于繁杂,后面我们试着把很多信息略去,更多地去描写主要人物,但探索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这样也走不下去,因为我们会发现这个选题真正的价值在于激流中的人,那么一方面,我们要展示这个人物,但与此同时,描述激流本身也非常重要,得有大量的对于事实的描述,甚至是宏观背景信息,才能把这个人物做出来。所以我们在走了三周的弯路后,又回到了现在这条路上,就是首先把这个事情说清楚,在这个维度上再来刻画人。

第一季的《激流》,我们更多是在试图讲解、厘清所谓的商业议题,但在这一季创作之初,我们团队就有一个共识,就是我们想做核心冲突和核心故事,它有可能是不成功的故事,也有可能是成功故事,但总之是聚焦核心的故事。

Q 《激流》第一季跟第二季有什么共性和不同吗?

刘东啸:首先,在大的选题的判断上,因为它叫《激流》,所以我们要找那些存在巨大变化的领域,比如第一季的安福路、新消费、直播电商,这一季的是新能源车,跨境电商,出海墨西哥的企业家,很卷的市场加盟行业里面等,就是选题要有“激流感”。

相比之下,不同之处就是第二季更聚焦在人本身。比如“出海墨西哥”这期,其实从商业上,出海能讲的东西有挺多的,但我们不想拍成一个出海说明书,最终我们跟拍了一个在墨西哥帮中国企业盖工厂的哥们儿,我们就盯着这个人物拍,他在经历什么,他被什么东西困扰,他发现了什么东西,他的几重困境。这集内容甚至都没有进入墨西哥人的生活太多,我们在讲的,看似相比出海这一背景,更多还是背景后面那个人的故事。

Q 具体来说,选题是如何确定的呢?

刘东啸:一开始我们大面上有个笼统的设想,就是我们这一季的五集中,至少讲一个关于困境,因为它跟当下的社会情绪有关,跟现实世界有关,也跟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有关。因为过去的四十几年中,虽然我们的经济不断向上,但一定也是有很多平凡或失意故事的,但这些故事很少被讲述。而现在,我想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讲述人们如何突破困境,是我们很想做的事情。

Q 尤里卡工作室先后出品了《十三邀》《解释鸿沟》《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激流》跟这些作品有什么共通之处吗?

侯振海:尤里卡工作室关心的一直是人,人对时代的关注和回应。《激流》关注的是商业事件,即便疫情造成一些停滞,现在依然是商业繁荣的时代,电动车、AI、新消费等等消息事件层出不穷,商业的世界很热闹,但是作为普通人,可能还是不理解它背后的逻辑。《激流》关注这个时代里边的人,和这个行业(商业)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希望讲述我们这个时代流行的商业产品、品牌,大的商业事件及事件背后,人们是如何生存、如何抉择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激流》和其他节目其实一样,也是给大家来剖开一个我们看似很熟悉,但实则有些陌生的黑箱,我们打开它,走进它,看清它,它是我们工作室在商业领域想要进行的尝试。

Q 如何确立好这五个大选题的呢?

吴学竞: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商业环境里的一环,拍到最后也会觉得,我们跟这些主人公的状态都很相似。商业题材与其他题材的不同,首先它的速度很快,对人的挤压特别大,因为钱是一件非常直接的事儿。比如在新能源车这一集,我们拍了两个主人公,但这个故事其实(发展得)很快,一集的内容,就是这5-10天发生的故事。也包括在墨西哥,那些卖家的创业故事大概只有一个月。在这个系统中,人的变化也变得特别特别快,可能前一天我们拍他时他还激情昂扬的,第二天就跟我现在这样(平静)了。

所以我们找选题,首先是大方向上判断,就是从零开始,读财经报道,尤其是自己关注的领域,因为我们关注到的领域,一定是现在相对来说变化比较剧烈,或者说是可能性更多的一个行业。大方向确定后,就打电话去找人,就回到了我们原来做偏社会人物纪录片的那个方式上。

不管是AI还是新能源车还是出海,都是我们一开始划定的大方向,但这个大方向不足以支撑起后面的部分,因为我们又不是去做简单的说明、解构和系统性的调研分析。以墨西哥出海选题为例,后面我们只能挨个地找(人选),好在因为在国外太寂寞,他们没事都玩抖音,而且社媒渠道可以帮他们增加部分曝光。在经过比较漫长的前期调研、前采、判断后,梳理出人物故事与配合度,就到了我们觉得挑战比较大的地方——商业世界的人,他也是赚钱的时候更愿意跟你表达,或者说愿意把自己的世界敞开给你看。

Q 那想问一下,大家觉得能够穿越激流的人靠的是什么?

刘东啸:我觉得是韧性吧。《激流》描述的既是这个时代,也是每个个体,你无法逃避,只能勇敢地去面对这件事,我觉得很多人物身上都会有这种韧性存在。

侯振海:其实刚才讨论过程当中,我突然想起了《解释鸿沟》里,陈嘉映老师在饭桌上给大家讲的一个道理。他说一个人爬山,只有爬到山顶的时候才能告诉别人,我们应该这么走、这么走,才能上山,爬到一半的时候是很难告诉人怎么爬到山顶这件事的。其实我们每个人,包括我们的拍摄对象,都在爬山的过程中,我们很难说从一个上帝视角,去给出一个答案和解释,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让大家意识到,每个人在某种困局或者说这种情境中做出的这个选择,已经是他在当时能做出的最合理的一个选择,或者说他命运让他走到那个地方,直到有一天他可能走到山顶了,这件事完全过去了,他才能去告诉大家,他是怎么走出这个激流的。

文 编辑 韩哈哈

资料提供 尤里卡工作室

李娜 刚柔并济 逐冠人生

潘展乐:赛场上没有退路 只有拼到底

张雨霏 蝶变之后

王羽佳:探索不止 恒动不息

汪顺:年龄只是数字 实力说明一切

新 刊

「 2025年5月22日 于荣光 」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