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德成的刀画之路始于2008年。那年,他刚从四川农村考入吉林农业大学,痴迷艺术的他为了省下30元买一张非遗展览门票,啃了三天白面馒头。但当石德成站在非遗展厅里的一幅幅刀画前时,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画中的山水仿佛在流动,松涛声几乎要穿透绢帛呼啸而来,他在画前驻
你见过用刀作的画吗?
在温江有这么一位青年
用热爱与坚守,
在刀画传承之路上披荆斩棘
书写动人篇章
本期"温江青年说"
带大家 一同走进
中国刀画第三代传承人石德成的
十年非遗逐梦故事
感受那份令人震撼的力量
石德成的刀画之路始于2008年。那年,他刚从四川农村考入吉林农业大学,痴迷艺术的他为了省下30元买一张非遗展览门票,啃了三天白面馒头。但当石德成站在非遗展厅里的一幅幅刀画前时,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画中的山水仿佛在流动,松涛声几乎要穿透绢帛呼啸而来,他在画前驻足凝望直至闭馆。走出展厅,石德成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一定要前往敦化拜师学艺。
那年寒冬,石德成五次前往敦化拜师,那时还只有绿皮火车,单程就要坐7小时。他一次次地抱着希望而去又失望而归,身边的人都劝他放弃吧,但石德成却不甘心,做梦都梦见自己在手执刀锋作画,他下定决心再给自己一次机会。第五次去拜师的路上,他倚着车窗眺望西北风景,心里却勾勒着一幅幅刀画山水名作。
第一次,宋老师以“大学生学什么刀画,坚持不下去的”这句话拒绝了石德成,第二次宋老师以要出差又拒绝了石德成,第三次,第四次宋老师都避而不见。石德成一次次地抱着希望而去又失望而归,石德成退缩了,身边的人都劝他放弃吧。但他不甘心,那段时间做梦都梦见自己在画刀画,石德成下定决心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去的路上他看着凝结在车窗上的冰花,脑子里闪现了无数种场景。
零下20多度的寒风中,石德成倔强的在雪地里站了四个小时,终于等到了中国刀画嫡系传承人宋俊杰老师。还没等到宋老师开口石德成就说:“我要给您学刀画您要是不答应,我就跪在门口。”宋老师无奈点点头:你进来吧!
然而学徒生涯远比想象艰难,为凑学费,石德成在物流站扛过麻袋,在工地上干过小工,肩膀被磨破手指被割裂也咬牙坚持;为掌握“刀画技法”,他一个瀑布连续练习几十遍,刮烂的画布堆成小山,食指和拇指上磨得全是血泡。当他的伤口被师父看到时,师父说:“刀画是减法艺术,人生何尝不是?刮去浮躁,才能显露真章。”
随着技艺的增长,石德成也慢慢明白:“非遗传承的门槛不在学费,而在于执着。”
攻克万难:非遗传承之路
在学习的过程中,当石德成看到师父为了刀画的传承奔波忙碌,而刀画却还是很少有人知道,来学习刀画的大多是一些退休老人时,石德成特别难过,他怕这门绝技渐渐就没有人知道了。
那时他意识到:非遗传承的难,不在于技艺,而在于断层。
石德成问师父,为什么不把刀画带到年轻群体中去呢?师父说自己不知道怎么做,石德成拍着胸脯对师父说:“您不用担心,传承这件事情交给我。”当时石德成放弃了保研资格,因为他觉得:自己保研的专业不缺他一人,但是刀画却很需要他。
2013年,石德成只身一人回到四川传承推广刀画,拿着东拼西凑借来的钱找场地,买教具,每天背上画板画架去一所又一所学校推广。有时顾不上吃饭,一站就是一整天,生怕错过了每一个喜欢刀画的人。
那时候石德成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给100个人讲刀画,很多时候深夜才回到住的地方,嗓子哑到说不出话,手连筷子都拿不起来。
随着他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被石德成的传承决心和真诚所打动,喜欢上了刀画这项非遗艺术。有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有的是高中生、大学生,有的是头发花白的老人,有的是外国友人,还有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
这些年石德成收到了很多同学的信和留言。
还收到了很多陌生人的关心和善意,很多人千里迢迢来成都给石德成加油打气,鼓励他一定要坚持下去。
这些温暖的文字与关心,让石德成充满力量,也让石德成能够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如今越来越多人加入刀画的传承队伍中,刀画也从一个边陲小镇走向了大江南北。
石德成回顾自己与刀画相伴的十余年,从五叩师门的艰难学艺到刀画传承的四处奔波,这一路满是荆棘,可石德成从未后悔,自己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在为成长助力,为未来积蓄力量。这些年的经历让石德成明白:你可以向别人要经验,向世界要答案,但只有向内心,你才能找到力量。
石德成诚挚地邀请大家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
非遗传承不是一个人的独舞,而是一群人的星火燎原,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世界看见中国的颜色,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传承不只是一种技艺
还要传承爱与责任
更要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来源:温江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