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岁月(之三)故乡情 | 齐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3 21:20 2

摘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一条古老的民谚,它融汇在泱泱华夏儿女不息向上,永不停歇的生命追求之中。它是中华民族为改变个人的生存环境,追求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不息奋斗的力量源泉,它既符合道法自然的生存法则,又彰显了中华民族生存理念的最大智慧。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得

一、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一条古老的民谚,它融汇在泱泱华夏儿女不息向上,永不停歇的生命追求之中。它是中华民族为改变个人的生存环境,追求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不息奋斗的力量源泉,它既符合道法自然的生存法则,又彰显了中华民族生存理念的最大智慧。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得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上下五仟年承先继后,生生不息,披荆斩棘,开拓向前,靠的就是这种社会人口的流动,生存环境的迁徙所推动的结果。

悠久的华夏历史表明,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在广袤的国土上至少发生过六次。从东汉末年衣冠南渡开始,到清康熙年间东北封禁政策的解除,无论是避战离乱,还是自然灾荒;无论是政权更迭,还是老百姓自身的生存需求;也无论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和北宋末年南宋初期的南迁,还是明初山西的大移民,清初期的湖广填四川的举措,以及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等,每一次历史性的人口大迁徙,它无疑都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它既有利于民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生产力的壮大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同时它更利于文化教育的广泛交流与继承,它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强劲推力。远的不说,单说改革开放这40多年来,由于人口管制政策的宽松,由于我国加速推进的城镇化运动,这新一轮的人口大迁徙,更是把我们的国家迅速推向了以创新型经济为主的滚滚大潮中。40年间我们就从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贫穷而落后的民族,一步跨越进入到了世界先进国家之列,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也一举跃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位。

40多年来我们所取得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让国人欢欣鼓舞,让世界叹为观止。于是乎北上南下,东征西迁,那里适合安居乐业哪里就是我的故乡,成了新时代人口迁徙的主流。为寻求自身更好的发展,为追求幸福的生活,为就业务工,全国上下新一轮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气势更波澜壮阔的四面迁徙,八方流动的伟大壮举,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席卷而来,几乎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天涯咫尺人人都如过江猛龙,都在寻求自己的英雄用武之地;神州赤县个个都是俊杰英才,都在争取自我的安身立命之处。只要此地留人,那便恃才放旷;此地不留人,拎起行李便走人。留下来就有机会同台竞技,凭本事创造业绩就能安居乐业晋级升迁。留不下来就另寻时机,东山再起,或卷铺盖走人,奔走下一个更好的人生驿站。

不管你来自山南海北,操南腔北调,还是土著家族,拥有丰厚的夲地资源,如今更讲究的是真才实学。“来了就是XX人!”既是一句响亮又温馨的安民告示,也是对土著子民优越感的宣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纳天下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而展开的人才争夺战,这些年在全国各地打得如火如荼,热闹非凡。各地为发展自身经济甚至不惜血本,什么人才房,安置费,科研经费一码高过一码,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只要你手握金刚钻,那么你定会只认他乡作故乡,你这条过江猛龙的强势也能压过地头蛇。



二、


“人往高处走”的开阔视野与“安土重迁”的浓厚故乡情,看似一对悖论却被现代人高瞻远瞩地统摄在一个全新的理念中了。 何谓故乡?若按传统词条的解释,它是一个人的出生地或长久居住过的地方。老一辈人或许对故乡的解释是单一的,故乡就是自己出生的地方。他们对故乡的情愫也是深沉而久远的,安土重迁的传统理念已融化在他们的血脉中了。他们心心念念的是故土难离,即使走遍天涯海角,根却永远扎在故乡中。他们为谋求自身的幸福,把汗水撒在四面八方,用脚步丈量千里万里,在收获了人生的巨大成功后,仍执念着“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故乡情。

历来重故乡的人们,习惯了祖上山水田园般的生活,不管眼中的故乡是贫瘠的土地,苦涩的井水,低矮的茅房,他们大多还是不愿离乡背井,东奔西走,去寻找所谓的理想家园。他们唯愿自己世代居于斯,安于斯,在这片故乡的土地上开枝散叶,传承血脉,也决不远离故乡。“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他们信守着故乡是心灵之根,故土是安身之魂的观念,无论外面的世界繁花似锦,对他们来说都无所向往。

即便是迫于生活的窘迫,无奈于自身的困顿而必须远走他乡,暂别故土,他们也要捧一捧故乡的泥土随身携带。似乎远足万里浪迹天涯,故乡都会在他们身边。他们仗剑天涯,游历八方,无论成功发迹还是穷困潦倒,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从未改变过。故乡的一山一水,故土的风俗人情早已刻进了他们的骨子里,融化在他们的血脉中。故乡永远是他们身居异乡的一盏心路明灯,照耀着他们前行的每一步足印。

然而现如今的年青一代早已跳出了对传统故乡概念的局囿,他们早已不同于他们的先辈。他们淡化了故乡的概念,他们并不一味眷恋父辈们世代延续而生活的故土家园。他们把人往高处走和天涯处处是故乡统摄在同一个概念里。在他们的理念中,故乡就是能够展示自我才情的舞台,故乡就是适者生存的乐土。 只要自己是一粒优良的种子,天涯处处都能生根发芽,开枝散叶,自成苍天大树,福泽千秋万代。他们一心向往更大的城市,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他们希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他们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八荒天地只要能为我所用,这里便是我的故乡我的主场,我的家园我的安身立命之处所。在他们心中,故乡只是一个抽象的字符,是用来写履历表用的一个称谓。而他们心中的故乡,就是他们打拼天下的地方,故乡就是能够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地方。他们进步的思想理念,从来都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也认他乡作故乡”。

今天的年青一代,他们才情万丈,视野广阔,目标长远,再也不会被他们的先辈局囿在所谓的传统故乡那逼仄的空间了。他们更不会承袭父辈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去做那些他们认为得不偿失,甚至是消耗生命的事业和营生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毛泽东青年时期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言壮语,曾激励过百年来为光复中华的先贤英烈,当然它也能够佐证当代青年人的远大目标和雄心壮志。你看他们鹍鹏展翅,抟遥九万里,背负青天,俯瞰人间城郭,为的就是寻找适者生存的空间,为的就是寻找施展自身才华的远方,为的就是向他们的父母、他们的父老乡亲充分彰显他们在远离故乡的地方所取得的成功和荣耀。他们是国之栋梁,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是开拓奋进的一代,是托举中华飞跃世界先进之林的有生力量。

其实并不恪守传统故乡概念,一心追求光明与幸福生活的人们,并非只有年青一代。泱泱大国,济济人才,有识之士,普天之下都是他们毕生追寻的故乡。天涯何处无芳草,青山处处埋忠骨。对这些志在四方,用毕生的才华去追寻诗和远方的英才俊杰,故乡存在于他们的脑海中是一个极为广阔博大的概念,一个抽象又具象的情感载体,一个远逝了袅袅炊烟,淡漠了浆声灯影的记忆符号。他们恪守的信念是听命于祖国的安排,哪里需要他们,哪里就是他们的故乡,哪里就是他们穷尽一生而为之奋斗的主场。这些活跃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精英人杰,他们有的从踏出故乡的那天起,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的怀抱。不是他们不思念故乡,不是他们淡忘了生养他们的那方故土,而是他们口中常说的第二故乡更需要他们的才华和力量,更需要他们的忠心和赤胆。

更何况他们一生或戎马倥偬,南征北战;或天南地北政务繁忙,调动频频;或肩负国家机密,科研重任在身,只能隐姓埋名。对这些英雄豪杰来说,"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所谓故乡情愫,便是四海为家,天地为家,事业为家,奉献为家。故乡于他们更是远隔千山万水,远离家乡父母亲朋的地方。父母于他们也只能是远方的呼唤,梦里的相逢。他们何曾不眷恋故乡,他们何曾不热爱故土,但山河无恙,岁月静好,科学发展,祖国强盛,更是他们肩头的千斤重任。只要哪里对他们发出一声召唤,哪里就是他们需要奔往的故乡,他们在那里就能用自己的才华,凝结出千丝万缕的故乡情愫。



三、

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理解和诠释的这种大而化之的故乡情结,其实它已超脱了传统故乡情结的概念,这是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有时我们常说的第一故乡或第二故乡,那只是对我们生活之地时间长短的一种概念性认同。这种故乡的概念性认同,在这些俊杰之士的心中早已融为一个共同体,而升华到了家国情怀的层面。我们常说的家国情怀,其哲学的意义也依然是抽象与具象的辩证统一,是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故乡便成了家国情怀连结一体的情感纽带。故乡是国家青藤上的一枝花朵,国之青藤越壮实,故乡之花就越艳丽,二者一脉相连,从不分割。

早年间那些为了生存和施展才华抱负,漂洋过海走得更远且长期旅居海外的华人,他们在远离故乡的异国他乡,常常是用“故园”一词对祖国和故乡来共同称谓的,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祖国和生育并培养他们的故乡最真挚的热爱和永久思念的情感。这种称呼的本身既体现了他们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但新一代旅居海外,甚至移民海外的年轻人与早年旅居海外的祖辈们就不同了。他们对“天涯处处是故乡”的认同感极强,在他们“人类共创的科学和传承的文化夲身并无国界”的思想认知里,无论是公费出国留学还是自费出国留学,无论是凭借一己特长在异国他乡打工谋生的,还是出国求职的,他们似乎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和故园情结。

当然,他们中部分有学识有能力的英才俊杰,他们已属于人类共同的财富,他们早已在思想理念和个人情感上跨越了所谓家国地域的认知。他们早就凭个人才华和能力以极大的热情融入了异国他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个人财富自由,过上了令诸辈同行羡慕的好日子。而且有一些在自己生活幸福安康之后还把国内父母也接到异国他乡,和他们一起生活。

但少部分人尽管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其实是常常不尽如人意的,甚至是艰苦卓绝的,但他们还总是对祖国对故乡,有种所谓“风雨如晦暗故园”的悲天悯人情绪。他们喜欢以偏见代替客观,往往吐槽自己国家的种种弊端,总是觉得故乡的月亮没有外国的圆,总是遗憾祖国的落后,故乡的贫穷。他们宁愿卑躬屈膝地生活在异国他乡,看不到自己希望的曙光,也不愿回到祖国,回到故乡以尽他们绵薄的青春和力量,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比在异国他乡要更有希望的锦绣前程。

“身似浮萍向故园,云水飘遥心相牵,孤灯夜半摇风雨,月落乌啼霜满天。寄意寒星荃应察,海外热血荐轩辕,归途万里终有路,山河锦绣福寿添。”这是年尾岁末我一个远赴美国定居已十多年的老同学,他附在微信末尾祝福我新年的一首七言诗。正是看了他给我的那条长长的微信和这首说不上是让人伤感还是让人慰藉,但却充满深切故乡情结的诗,我才有了以“故乡情”为标题,写这篇散文的初衷。

我这个老同学十多年前,从内地一个地级市的教育局局长位置退休后,应他女儿的强烈要求,移民去了美国高校林立的波士顿定居。他去美国后很长一段时日,都表现出在异国他乡的种种不适,将美国社会吐槽了个底朝天。也难怪他这个土生土长的湖南人,顽固的饮食习惯,根深蒂固的故乡情结,满脑子传统的中华文化,就连他的口音都带浓重的湘乡方言的塑料普通话,又如何能习惯美国那地方的生活啰。他甚至觉得即使波士顿的汉堡包都比国内麦当劳肯德基的汉堡包要难吃十分,更遑论美国其他的食品啦。

他说他女儿居住在波士顿西南约14英里的Dover,这儿虽是个所谓的富人区,但这儿地广人稀,常常是嘴巴闭臭都找不到一个能说上话的人。尤其是女儿一家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去了之后,他和老伴整日里就如同坐班房。于是他们翻出从国内带去的老照片看,靠回忆国内的生活打发时日。然而不看不打紧,看了老照片,回忆往昔国内的时光,他们越发的难忘从前国内的那些峥嵘岁月,那些亲朋好友,那些温馨甜蜜的往事,那些令人口舌生香的美食。往往他们唏嘘感叹,他们潸然落泪,他们追悔莫及,悔不该远离祖国,远离故乡来到异国他乡,过着几乎是暗无天日的寂寥生活。

他的女儿看到父母这样的伤情,便联系朋友,奔走华人社区,把他们老两口送去社区的活动中心,让他们多一些与华人沟通的渠道,让他们有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慢慢的他们才度过了很长一段的不适应,渐渐融入了当地的社交圈子。

但我这位同学因在国内一直是人之俊杰又长期身居领导岗位,发号施令惯了,下属也特别崇信他,他却还是难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他只好一飞冲天,又落脚回到故乡。但老伴女儿都远离自己身边,他又早已退休赋闲在家,且知识分子的清高秉性使他同样再难以融入故乡的生活。在两难的生活处境下,他只好又回到美国。至少还能和老伴女儿生活在一起。

于是他在华人圈子里今日找人下下棋,明日找人聊聊天,但仍是游离迷惘,整日心神难安。他不像他老伴很快就融入了异国他乡的新生活,找到了她的精神寄托。毕竟他老伴是大学的音乐教师,弹得一手绝妙的钢琴,既是当地华人圈里歌唱队的钢琴演奏员又带上了两三个华人子弟为徒学钢琴,既充实又收入不菲,成功感满满。

不忍心看老父亲的孤寂失落而日益消瘦,他女儿只好鼓励父亲把自家离住房较远的树林边一块朝阳的坡地开垦出来,种上四季的蔬菜。他这才终至找到了他所谓的新岗位,在异国他乡当起了“荷锄带月归”的菜农来。嘿,你还别说,他告诉我,在波士顿自己开垦的菜园子里,他似乎找到了故乡的亲切,闻到了故土的泥香,找到了能够让自己安放精神和意志的处所。他说如今他春耕夏种秋收,除了冬天大雪飘飞,天寒地冻,他只能龟缩在家中,其余的海外生活,他都在自己开垦的菜园子里打发日子,消磨岁月。现在他的菜园子,四时的蔬果供应女儿家充足,还能够把多余的送给华人圈里的朋友。在收获的同时,他才对异国他乡略微有了一种别于故乡般异样的归属感。

每每他在微信里总是拜托我为他在国内买各种能够获得美国海关允许通关的蔬菜种子,快递给他。他在回我的微信中说,就连从中国寄往美国的种子也有故土情结,我快递过去的一些蔬菜种子在美国的土地上就是生长不旺。这还真应了屈原“橘生淮南则为橘”的那句经典诗句呀。



四、

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钱学森是我国核工业的开创者,他的爱国精神或说他根深蒂固的故乡情结是令所有华人都为之敬佩的。作为世界级的顶尖科学家,他在美国既拥有辉煌的科学成就,也拥有崇高的社会声誉。1949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授予他为终身教授,他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美国也拥有了富足的生活条件。然而钱学森始终就心系着自己的祖国,始终就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始终就怀着一腔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始终就魂牵梦萦惦记着自己的故乡。钱学森的爱国情怀是和他父亲同出一辙的。

当年钱学森的父亲,东渡日本就是抱着“兴教救国”的理想而去的,回国后他创办的“劝学堂”专门招收和培养爱国青年,激励他们投身民主革命,为光复中华的大业而鞠躬尽瘁。父亲的爱国情怀对钱学森的教育和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美国时,远在大洋彼岸生活优渥,事业进入顶峰时期的钱学森决定放弃在异国他乡所有的一切,他要回到祖国去,回到故乡去,将自己所学专长无私奉献给大洋彼岸那片生养他的故土,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才华。

然而以钱学森在美国的学术地位和取得的研究成果要想回到祖国去,远比他想象的要艰辛和凶险。为留住这位顶尖的科学巨擘,美国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百般阻挠,他们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五个海军陆战队,宁愿让他消失在这个世界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为此他们以极其卑劣的手段诬陷钱学森和共产党有过接触,还诬陷他窃取了美国国家核科学机密,将他逮捕并关进特米诺岛拘留所,受到极为残酷的监控和折磨。后来虽经他的导师和朋友的帮助保释出狱,但出狱后仍遭受了长达五年的软禁。

然而心向祖国,情系故园的钱学森始终不屈不挠,他在软禁的长长岁月里,坚持他的学术研究。他坚信大洋彼岸的祖国亟待科学技术的发展,急需核工业的创始,他只有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深入到最前沿最尖端的核科学顶峰,他才能有朝一日报效自己深爱的祖国,报效生养他却仍贫穷落后的故土。正是钱学森这种崇高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感染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留学海外的青年学子,这些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才有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报效故土的赤子情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留学海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钻研科学技术,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年青科学家可说是层出不穷,星光闪耀。在这些熠熠生辉的灿烂群星中,有一颗新星十分耀眼。她就是90后的杰出代表刘明桢。她现在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年仅28岁她就出任了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副院长并担任教授和博导,同时也是应用化学研究中心的主任。

她远赴英国留学深造,在布里斯托大学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学习获得一等学士学位后,又在剑桥大学工业系统及管理工程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并在牛津大学光电光伏研发中心获得博士学位。留学期间,她始终把勤奋刻苦,攻克尖端,学成归国,报效祖国和故乡作为她最崇高的理想,因而她获得了卓越的学术能力和科研领域的显著成果。这也使得西方国家纷纷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欢迎她加盟本国尖端的科学研究领域。但刘明桢不为所动,她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回到故乡成都,一头扎进祖国的科学事业中。

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在另一位年青杰出的科学家陈嘉澍身上,让我们通过他的归国之路,来探讨中国留学生群体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爱国爱故乡的崇高理想,为祖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陈嘉澍是以美国优厚的全额奖学金“富布赖特科学奖学金”而踏上赴美留学征程的,在美国他接触了世界最前沿的无线通信科研技术,他在无人驾驶汽车科学技术领域获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但他心中永远装有“科学虽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祖国”这样坚定的信念,他拒绝了美国留任他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回到故乡致力于无人驾驶汽车领域里,高性能毫米波雷达射频前端芯片的研发。

他的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他的远见卓识。正是有了这份赤子之情,回国后他在自己的故乡上海,由最初带领着几个人,几台电脑进行雷达射频芯片的研究,到终于成功研发了全球首个汽车级CMOS工艺77GHz毫米波雷达射频前端芯片并投入了量产。他的这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打破了国际巨头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陈嘉澍是新时代又一位继承和学习钱学森等老一辈海外留学生“学成归故园,科学报祖国”的杰出典范,他的事迹激励和感召着更多留学海外的青年学子学成归来,科学报效祖国的宏愿和实际行动。



五、

我的一个远房表哥,也算得上是我的发小,我小学到初中的同学。自打他从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毕业之后,直到他牺牲在大漠深处,他一生钟爱的航天航空事业之上,我们就再也没见过一面。他父母亲也自从他毕业回故乡探亲归去大漠后,直到他逝世,也没能再见过他一面,就连他的骨灰也未能撒进故乡的泥土。自他参军时起,他与家中的父母兄弟和类似于我这样的亲朋好友也仅仅是一年难得的一封书信,且寄信地址也只是某某地方的3号信箱。甚至是很长一段岁月里,他竟如同消失在人世间一般,无一丝音信。

那是一年的春节,我冒着严寒回到阔别近五年的故乡长沙。其实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正宗长沙人,我仅仅是在长沙度过了我童年和少年的一段时光。但我实在是太过眷恋这方故土,因为打我记事起,在这里度过的那些虽苦难但却温暖的岁月,给我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在那些美好记忆里,表哥的身影始终是我最亲切最甜蜜的回味。

我的表哥仅大我半岁,他是我外公的长孙,是他们刘家最值得骄傲的儿郎。表哥聪明帅气,表哥善良懂事,表哥能吃苦耐劳。小小年纪的表哥会帮助舅舅舅妈分担许多家务,会带领并呵护他的弟妹和我这样懵懂无知又恃宠而骄的表弟。表哥又特别爱看书,常常是每到夜晚做完家务,写完作业洗脚上床后,在小小的阁楼里一盏昏黄的15瓦灯泡被表哥剪的白纸罩着,在我鼾声呓语里,表哥双手捧着一夲书常常看就到深更半夜。他似乎是从不挑书,只要是本书,不管借来的还是买来的,不管是连环画还是大部头,他一沾上书便爱不释手。表哥还爱讲书里的故事或书里新奇的事物,当然作为表哥最忠实又是最呵护的跟屁虫,我往往是表哥第一个听众。不过我却是有别于表哥其他听众的小朋友,我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缠着表哥,没完没了。但表哥就是喜欢我这样,他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问题,他亲切地拥我入怀,我们一起探索书里的人物故事,书里的大千世界。

表哥下乡插队只有四年,不像我在乡下足足待了十年整。四年里表哥简直把他插队下乡的华容县草尾乡当成了他的第二故乡。由于表哥立事早,在家里时就能吃苦耐劳,帮舅舅舅妈分担家务并很会勤俭持家,他下乡的第三年就被推举为生产队长,他是被他插队下乡的公社树为的知青标兵。下乡四年后,表哥入了党,后又作为大队民兵排长报名参了军。

那是一次神秘的参军入伍,说是特招,条件严诃到把表哥的祖辈政审了个遍,还差点因亲属关系被部队拒之门外。是负责招兵的首长太过喜欢表哥,才亲自签字通过了表哥的政审。据说表哥入伍的是一支特殊的炮兵部队,是专门为培养共和国掌握核武器顶尖人才的。表哥一走就是四年,四年中他书信甚少,只知道表哥的部队在大漠深处,那是远离长沙上万里的地方,那儿地域荒凉,条件艰苦,表哥却每每在信中不无骄傲的说,那里是他最热爱,最为之骄傲的第二故乡。

表哥远离故乡和父母,这让舅舅舅妈既担心他又无比想念他。直到“文革”结束那年,表哥考上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他才风尘仆仆地从大漠深处回到长沙探望父母。那次又黑又瘦的表哥回来时,正值恢复高考后我第一次参考受阻,我怀着一腔情绪向表哥哭诉。但表哥却坚定地告诉我,不要丧失信心,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学习争取迎接共和国历史上一场巨大的政治变革。他说未来的世界终究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世界,年轻人只要有理想有真才实学有过硬的本领,终究会有用武之地的。

表哥还语重心长地嘱托我说,他今后很可能连回长沙探亲的机会都没有了,他让我照顾好舅舅舅妈,替他尽尽孝。他说他会将这一辈子献给国家航天航空事业,大漠有可能将是他终生的第二故乡,长沙恐怕只能成为一个故乡的符号,永远存留在他的思念中了。表哥是第一个留给我这种广义故乡情结的有志者。

理想与现实集于一身的表哥是高瞻远瞩的,那次他回长沙对我的谆谆教诲深刻又长远,他的许多预想和展望都在后来一一成为现实。他的确把家安在了大漠深处,甘肃酒泉的航天基地也自然成了他所谓的第二故乡,何况他的儿子也继承了他的航天事业,成了他第二故乡航天事业的领军人物。同时九泉也就成了表哥真正意义的故乡,长沙也只能在他填写履历表的籍贯一栏中仅存了。不到60岁的表哥,终究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他的第二故乡,或许不能说是第二故乡,而是表哥真正的故乡一一大漠深处。表哥是在大漠深处牺牲的,他牺牲在他钟爱一生的航天航空事业之上,他的骨灰也遵从了他的心愿,他的儿子全部将之撒在了大漠深处。

“浩气尚能凝碧血,遗言终不化青磷”“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表哥的一生虽短暂但无上荣光,他的英灵终究还是安息在他几乎一辈子生活和工作的大漠深处了,那里才是他真正意义的故乡。但表哥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长沙,也给了表哥隆重的礼遇,表哥作为献身于国家航天航空事业的烈士,他的英雄事迹被写进了地方志。表哥的英雄事迹和他的卓越贡献也作为湘籍英烈传的一篇华章在政府的红色宣传基地被永久地陈列,供表哥故乡的人们参观学习和哀悼缅怀。



六、

说到我的故乡我便陷于一片迷惘,我有故乡吗,我真正的故乡在哪里?繁华热闹以文化传媒著称,以美食蜚声海内外的长沙吗?我倒是曾执着地渴盼长沙是我的故乡,我出生在长沙最繁华热闹的街巷,我童年在美丽的浏阳河边一个如诗如画的水边村庄度过。那里漠漠水天,白鹭翩跹,古樟如盖,瓦舍相连;那里桨声灯影,炊烟缥缈,人声鸟语,岁月安详。我在那方水土领略了善良与美好的人性,感受了农田劳作的辛苦与艰难。也是在那里我体验了生活的幸福与苦难,铭刻下了父母为儿女们操劳的含辛茹苦,亲朋好友间那份彼此相依相伴的情感与相互宽厚的善良。

后来我们举家迁往长沙文化与商业共融一体的南城,在那里度过了我少年时代的青葱岁月。那更是一段让我永志难忘的日子,我的知识启蒙,呵护和引导我走出蒙昧的良师益友,给我以初涉人世种种教益的父母和长辈都在那时为我营造了一个幸福成长的天堂。在那个我人生初始的天堂里我拥有了比童年更加美好的生活体验,文化知识扩大了我的眼界,开阔了我的胸襟,丰富和扎实了我的认知和底蕴。同时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锻炼了我为人处世的基本能力。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分水岭,名和利、荣辱与毁誉的纷争让我开始了对这个纷纭复杂的社会有了原始的认知。

我对故乡长沙真挚热爱和深情眷恋的情愫也是从那时起在我心目中深深的播下了种子。尤其是当一场始料未及的家庭变故,让我随同父亲和弟弟迁徙到苦难的豫东之后,我对故乡长沙的刻骨思念更日益加深。可惜的是当我们日思夜盼,愁肠百结地想回到长沙故乡的怀抱时,故乡长沙却将我们一家冷漠地拒之在那片曾泛滥过黄河之水,贫瘠而苦难的豫东平原。

虽然豫东是父亲的老家,我们兄弟们的祖籍,但在我的心目中我从来都不曾将之作为我的故乡看待。我不是数典忘祖的叛逆,我也不是嫌弃豫东的贫困,我是对豫东刻薄孤寒的风土人情百般的抵触。

父亲是1962年因误判刘少奇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政治动念,而决绝地回他故乡的,他美好的愿望是回豫东老家开设一家私人医疗诊所。用自己几十年积累的医疗技术,为老家的父老乡亲们救死扶伤。但很快父亲的一厢情愿就无情地幻灭了,他的下放安家费和举债建起的诊所,被他家乡的政府取缔没收了,父亲自己也被迫含泪脱下了穿了大半辈子的白大褂而当起了一个并不合格的农民。“文革”的暴风雪一来,那些曾被父亲短暂医治过病痛的乡里乡亲却摧风踩架,落井下石欲置父亲于死地。戴高帽子批斗,打骂游街成了家常便饭,以致父亲的两根肋骨被打断,让父亲留下了终身残疾和心灵的痛楚。

我不明白16岁就离开了家乡,近50岁才回到家乡的父亲,何以与乡里乡亲有这么深的宿怨。父亲说,是乡亲们曾以为他解放前在国民党部队当过大官,享过天福,到老了在新社会犯了事,才被大城市驱逐回老家去争夺他们的田地和口粮。其实天地良心,父亲既没当过国民党的大官,也未能享过国民党的天福。父亲只做到了国民党团部不配枪的卫生队长,而且这次回老家开办医疗诊所,也不是因为在新政府犯了事而被驱逐出大城市,去老家和他们争夺田地口粮的。父亲是他们单位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支援农业第一线的第一人。父亲本不是政府精简在列的人员,而是自愿申请决绝回农村老家一个昏昧而误判政治形势的迂夫子,是一个有着太过浓郁故乡情结的书呆子。

当我彻底明白豫东老家乡里乡邻也只是某种政治意义的迂夫子之后,我应当原谅他们对父亲及我们一家的刻薄和孤寒,我应采取宽囿的态度或以德报怨的大格局与老家的父老乡亲们握手言欢。但要我把老家当作故乡,我却怎么也难做到,既然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所以离开老家已50多年的岁月里,除接送有着浓郁故乡情结的老父亲回了老家几次,我自己一次都未回过老家探亲访友。尽管在父亲的老家豫东那个蒋介石曾扒开黄河,让大水淹死4000万人的黄泛区,我们度过了十多年苦难不堪的日子,但我这辈子始终就难以认同豫东它是我真正的故乡。

我原本以为1974年我从豫东老家重返湖南,经过将近二十年的拼搏,湖南已是我实实在在的故乡了。我在故乡的怀抱读大学,教中学,搞教研,搞教师培训进修等我热爱并下决心为之献身的教育事业,我的理想和抱负也曾轰轰烈烈。我深情眷恋着的湖南那方山明水秀,温暖敦厚的故土。自从她接纳了从豫东逃窜归来而狼狈不堪的我,它赐予了我秀美的妻子,乖巧灵俐的女儿,又给了我舒心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也褒奖了我不少的荣誉与福利。我应感恩怀德,报效故乡湖南的知遇之恩。

然而自打豫东的岁月模糊了我对故乡的概念后,我便大了气魄,宏了愿望,我骨子里满是祖宗的遗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同时我脑子里又充满了对现代化的向往。你心有多大,你的人生舞台就有多大。于是我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湖南,一脚踏进处处燃烧着火热激情的深圳,一脚迈上了春风化雨的三尺讲台。

那么我的故乡又在哪里呢,天涯何处是我的故乡?行文至此,我可以骄傲地告慰自己,我的故乡是深圳,是这个昔日的小渔村,今日的大都会。我并非嫌贫爱富,嫌豫东贫穷,攀深圳富庶,我也并非以自己是深圳人而倨傲,而是我对深圳这座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复兴华夏文明的排头兵,心地里满是深情的眷恋,一往而情深。

其实我并没有伴随蛇口的开山炮而成为开拓特区的先行者,让我汗颜的是,当我投身深圳火热的高中教育时,飞扬的尘土已然消散,艰苦卓绝的开篇已然翻过。我是踏着开拓特区先驱者们双手缔造的特区新城,那洁净的街巷,那初绽繁华的高楼舒心惬意踱进校园的。那是1995年,深圳大街小巷挂出的标语横幅是,“以冲天的干劲和一往无前的精神迎接深圳特区的第二次创业!”

如果按词条对“故乡”概念的解释,故乡是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那么深圳正是我长期居住过的地方。新年伊始我在深圳已生活了30多年了,况且不到离世的那一天,这里还将是我长期居住生活的地方。这么说来,深圳,她无疑就是我的故乡,而且是我诚挚热爱并深深眷恋的故乡。

1995年一脚踏进这座在我认为是全世界最具人性化的城市,最有人情味的城市,最不排斥外来人口的城市,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她打出的最温馨的标语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曾温暖了多少飘浮不定,浪迹四方游子那颗脆弱而敏感的心。她让千百万有识之士和俊杰之才,能够在这片充满阳光和希望的土地上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找到“拼将热血酬大志,激荡雄才任我来”的励志主场。找到“心有知足,安于当下,方是人生归处”的故乡。

我虽巳年届七旬,放荡五洲,说实话我还只有在深圳,才真正感受到了这座移民城市带给我暖风频吹的故乡情结。她既广纳四海之才,又不嫌弃虽愚笨却努力拼搏的普通人。有才的人尽其才,你可以落户在深圳世界500强之中,在那里找到你的用武之地;技术本领稍有欠缺的,你也可以在装配车间、流水线上找到适合你的岗位。深圳之所以科技领先,百业兴盛,在于她有五湖四海博大而宽厚的胸怀。

深圳敬老爱幼的品质和格局还是全中国的典范,在首都北京,在豪华上海,60岁以上的老人都难以得到在深圳得到的尊敬和礼遇。在深圳无论你来自何方,只要你是60岁以上的老人,亮一下你的身份证,昂贵的主题公园让你逛遍,廉价的地铁公交让你坐够。深圳虽不到2千平方公里的国土,但她却承载了近2千万人口在这里熙熙乐乐,幸福安康的生活,她的人口密度居世界之首。而且在这里你不会有丝毫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陌生感,你只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归属感。这就是深圳,我深深眷恋的故乡。

说真的,在深圳久居之后,即便我短期的外出旅游,我都会深深思念这方故土。日暮时分,我若人在旅途,只要望见远方的一盏灯火,我眼前便会浮现出深圳那让人十分温暖的万家灯火,“乡心四动”“暮云亲舍”,一股浓浓的故乡情愫便会油然而上心头。更别说远离深圳的出国游,或是回内地访亲探友的久居了。那时节当亲朋好友热闹一番分手后,当异国他乡的霓虹灯闪烁时,我心头即刻涌上一股对深圳魂牵梦绕的故乡情。真可谓:“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恨不能立刻订张机票,一夜飞渡重重关山,遥遥云水,回到深圳的怀抱。

难怪我那位定居美国十多年的老朋友在我笑谈他的故乡情结时,他总是反唇相讥我。他说老齐,你不是吹嘘你已淡化了故乡的概念了吗,你不是说天涯处处是故乡吗,那你对深圳的这番眷恋又作何开释?我看你和我一样,“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同样都是故乡痴,我们同样有着一腔浓郁的故乡情。老友对我说这番话时,我和他正漫步在深圳大鹏半岛那惊涛拍岸的长长海岸线上,我们正登临深圳的梧桐山顶,畅怀一腔“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故乡情。

#农村生活#


来源:深圳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