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在法国街头,那些熟悉的黄色矩形招牌「Presse」总是默默地出现在每一个街角。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它们已经超越报刊亭的识别本身,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城市符号。但最近,这个「城市老朋友」因为更换品牌形象而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走在法国街头,那些熟悉的黄色矩形招牌「Presse」总是默默地出现在每一个街角。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它们已经超越报刊亭的识别本身,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城市符号。但最近,这个「城市老朋友」因为更换品牌形象而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据悉,该设计方案由字体设计师Julie Soudanne、Studio double工作室和Jacques Averna联合打造,并在40个竞稿方案中脱颖而出。他们希望在尊重「Presse」历史记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为这一标志性元素注入新的生命力。
Presse原先的标志是一个橙色的圆角菱形招牌,上面有一只红色羽毛笔和黑色的PRESSE字样,看上去非常醒目,且有辨识度。此次更换的新标识保留了原有的矩形主体,并在一侧加入了一道灰色金属弧线。该造型的设计感来自旧标识中的经典的羽毛笔元素。不过,这一次并没有直接还原那支笔的形状,而是通过更简洁、抽象的方式加以演绎,旨在从传统符号中提炼出现代感,传达一种延续而非割裂的设计理念。
新标识的字体设计灵感来自传统报纸的标题字形,线条几何而有结构感,强调清晰易读。在自然光或夜间灯光的照射下,字母之间的镂空设计营造出细腻的光影变化,使整个标识不仅承担信息传递的功能,更具雕塑感和存在感,成为街头环境中一件有呼吸感的城市装置艺术。
同时,新标识保留该品牌标志性的黄色来延续大众对「Presse」原有形象的视觉记忆。但相比之前的颜色,新版的黄色在饱和度上略作提升,呈现出更饱满的视觉效果。搭配哑光处理与金属灰的主结构,整体观感更加现代、沉稳。另外,招牌所使用的材质也经过优化,更加坚固耐用,符合城市公共设施对长期使用和可持续性的要求。
Presse的新标识一经亮相,迅速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设计圈、文化界、甚至普通市民都纷纷发表意见。不少人质疑新设计虽然美观但制作成本变高,在整个城市全面覆盖要花费更多的资金。有设计师指出,无论是切割的羽毛还是镂空的字体,相比原版不仅可读性变差,而且制作成本更高。此外,一部分争议并非针对设计本身,而是指向了决策者。有评论直言:问题不是出在创意上,而是某些决策者缺乏基本的视觉文化素养,仅凭‘我喜欢’或‘我不喜欢’就拍板定案。
面对激烈舆论,该项目的设计师 Jacques Averna 在社交平台上发声,逐条解释设计背后的逻辑与限制。他的这番回应虽然获得不少业内人士支持,但也让人看到设计师在公共项目中的两难处境:既要在各种技术、预算与法规中找平衡,又要承受来自大众的情绪投射。
作为同行,巴黎品牌设计师 Franck Valayer 肯定了 Jacques Averna 勇于公开回应的态度,但同时也表达了遗憾:「一个才华横溢的专业设计师,却不得不一一回应每个创意、技术与实用性的质疑,这本身就说明了公众对设计专业的理解仍有不足。」
来源:标志情报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