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地大华魔”(即地平线、大疆车载、华为、Momenta)中国智驾方案的Tire1阵营中,唯一一个不是脱胎于汽车产业链的供应商,便是大疆车载。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在“地大华魔”(即地平线、大疆车载、华为、Momenta)中国智驾方案的Tire1阵营中,唯一一个不是脱胎于汽车产业链的供应商,便是大疆车载。
现在的大疆车载,早已经更名为卓驭科技。但正如其最初的名字那样,这家孵化自知名无人机品牌大疆创新的车载智驾方案,也正是依靠着背后的大疆,成就了如今的纯视觉路线。
如果说其余三家都或多或少专攻高阶智驾方案,那么卓驭科技就是唯一一家“死磕”中阶智驾、主打性价比的方案提供商。
2024年,卓驭科技独立后的首个成型量产方案——上汽通用五菱宝骏云海,首次实现了10万级全系标配高阶智驾。
(图 / 卓驭官方微信公众号)
光环并没有停留太久。在这个全民智驾普及的今天,规模化仍旧是所有智驾供应商迈不过的课题。
颇为遗憾的是,与卓驭科技合作的五菱、大众等车型方案,无一产生爆款。被寄予厚望的宝骏云海也在市场端遭遇了“滑铁卢”。据悉,宝骏云海上市至今,累计销量不足2万辆。
在前不久过去的上海车展上,宝骏再次与卓驭科技携手推出宝骏享境,在云海之后,再战15万级市场。
不过,如若卓驭再度失利,大疆的招牌也救不了卓驭:据36氪等媒体报道,宝骏已经与华为达成合作,计划推出一款搭载华为ADS智驾方案的车型。
有业内人士指出,站在大疆的肩膀上,卓驭本就有着别的初创公司没有的优势,但能否将这种技术和品牌优势应用到企业运营上,还得看卓驭的本事。
1、靠大疆“镶金边”
卓驭科技这个title,远不如其母公司大疆创新更有知名度。
在更名为卓驭之前,它流传更广的名字是大疆车载。2016年,卓驭科技的前身,大疆车载事业部在深圳大疆创新的大楼内悄然布局。
(图 / 界面图库)
彼时的团队,全都来自于无人机项目。最初,团队规模不足10人,初期成员主要来自飞控和视觉部门,由沈劭劼领导,马陆负责协调大疆内部资源支持,团队同时探索L2和L4两条路线。
2019年,大疆与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五菱相继确认合作关系,大疆车载也成为大疆内部独立的事业部。
当外界追问为何一家无人机公司会选择进军汽车产业时,一位内部人士解答了这一疑问:当年,是大众选中了大疆作为伙伴,共同探索高阶智驾的方案。也正是大众的选择,推动了大疆车载从一个小组成为一个独立的事业部。
可以说,大众参与了大疆车载研发和落地的全过程。
2021年,大疆正式对外推出旗下智能驾驶业务品牌“大疆车载”,加入智能驾驶赛道,并于次年发布首款搭载大疆智驾的量产车型宝骏KiWi EV。
2023年,大疆车载推出了“成形平台”。在发布成行平台时,大疆车载也将其商业化逻辑展示于台前——以纯视觉技术路线为核心,通过无高精地图依赖、无激光雷达依赖等,为多价位、多动力类型车型提供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图 / 卓驭官网)
随后,大疆车载摇身一变,成功独立运营,变身卓驭科技。
作为大疆内部孵化的项目,大疆多年来在无人机领域积累的可供借鉴的经验,也都被带到了卓驭。
在多篇拆解大疆身为全球无人机领军企业的分析报告中,都提到大疆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视觉传输等方面的技术实力。
这在大疆车载身上也得以继承。
包括如今卓驭科技的团队负责人沈劭劼、公司监事马陆、整车工程部负责人马建云、AI首席技术官陈晓智等核心团队成员,均来自大疆。
而能够通过仅仅八年时间,在智驾赛道站稳脚跟,卓驭的核心技术优势确有大疆的助力。母公司大疆为飞行器开发的双目避障系统,让其在感知、定位、决策、规划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在车载业务独立之初,这些技术成果就迁移到智能驾驶领域,成为了卓驭科技的核心竞争力。
据大疆车载内部人士的统一说法,无论是在大疆,还是大疆车载,他们对那些能够用很受限的资源把工程做好的工程师,都非常推崇。公司会从绩效考核、晋升等方面给予他们足够多的支持。同时,也鼓励他们做更前沿的研究,让有才华的同学们发挥能力。
2、搭载爆款车型?难
实际上,卓驭在行业内低调了许久,随着成行平台的发布与多家定点车企与车型的公布,其也真正开始密集地在市场上亮相。
2024年初,当时还是大疆车载负责人的沈劭劼第一次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亮相,就“语出惊人”,表示要依靠极具性价比的智驾方案实现“智驾标配”,把全国都能开的城市领航下放到15万甚至更低价格的车型上。
这一言论放在2024年初,确实有些惊人。
在此之前,卓驭在2022年就已经在宝骏KiWi EV上落地方案,并且在2023年实现了高阶智驾方案落地在宝骏云朵灵犀版车型上。
(图 / 卓驭官方微信公众号)
有知情人士透露,能够实现成本的不断压缩,在于对现有资源的不断压榨,从而实现智驾在可控条件下的最高表现。
包括成行平台发布的高阶智驾方案,可以做到7V+100TOPS(7个摄像头和100TOPS算力表现),远低于市面上动辄上千的算力和芯片需求。
这种成本压缩,似乎正对车企们在价格内卷下的“胃口”。
依靠高阶低价的方案,截止到今年5月,卓驭共收获9家合作客户,包括大众汽车、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奇瑞汽车、长城汽车、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奥迪和北汽集团。
目前的落地车型约为20余辆,尚有30多款车型即将量产落地。
而在已知的落地车型中,知名度较高的便是宝骏云海、奇瑞iCAR和红旗天工系列等。
但目前这几款车型的销量并不可观。无论是宝骏云海上市后不足两万辆的销量,还是iCAR月均不到5000辆的销量,放置到月销动辄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并不算出众。
这对于身为供应商的卓驭,最大的影响便是规模化。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汽车分析师张翔表示,我们在讨论智驾方案的时,不仅需要讨论技术方案的成功性,也要讨论商业化的成功性。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从落地方案的商业化上来看,至少在现行阶段下,卓驭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爆款状态。
同时,仔细看卓驭目前所获得的9家客户中,大部分客户都不止一家供应商,“各家主机厂与不同智驾供应商的合作深度也不同,采购目标更不相同。”张翔表示。
举个例子,奇瑞在智驾方案上,除了自研可控外,集团下就有包括华为、地平线、博世、文远知行、卓驭在内几乎所有头部智驾供应商。
最新消息显示,据36氪报道,宝骏将与华为ADS合作打造基于激光雷达和无图城市NCA方案的新车。据悉,华为ADS未来将服务于宝骏品牌,主打高端;卓驭将被下放至五菱品牌。
这意味着,卓驭原有的腹地并不稳固,已经面临着市场端订单与利润的双重挤压。
3、守不住防线?
面对市场竞争,如今的卓驭,依然坚持在自己擅长的纯视觉路线上加注。
纯视觉的算法,以及集成能力,是卓驭的优势。
在今年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卓驭AI首席技术官陈晓智发布了新一代智能驾驶解决方案GenDrive,并介绍了端到端世界模型与生成式智驾技术领域的进展。
未来,卓驭将通过“感知-理解-生成”的闭环系统,颠覆传统模块化架构的局限,推出支持场景级风格自定义、无监督风格学习和自然语言意图解析的GenDrive系统。
(图 / 卓驭官方微信公众号)
自动驾驶发展到2025年,世界模型成为众多解决方案供应商讨论的课题。
卓驭新架构的核心在于构建“感知-理解-生成”的闭环系统,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和生成式推理能力,实现更智能、更拟人化的驾驶决策。
最终实现能力如何,还有待落地方案的检验。
但在此之前,已经有主机厂开始与智驾方案供应商绑定,或为实现更高程度的合作。
2024年12月,卓驭发生工商信息变动,新增三位股东,分别为比亚迪旗下的深圳比亚迪创芯材料有限公司,出资288万元,持股比例3.9%;苏州申祺利纳绿色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嘉兴隽宇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两家公司均为上汽集团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共出资约224万元,持股比例3%左右。
三方入股后,卓驭科技的注册资本从约6798.86万元人民币增加至约7312.21万元人民币。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这种融资方式与华为十分类似,都是引入车企的战略投资。其中上汽在卓驭初期就支持其方案落地,卓驭的首款落地车型便是上汽通用五菱宝骏的KiWi EV。
而比亚迪的入股也十分好理解。此前,卓驭刚刚拿下比亚迪部分智驾方案。但据消息人士透露,比亚迪的智驾方案并非全部外部采购,而是自研+多供应商模式。
正如上文所说,车企的“灵魂论”在智驾方案上还是有着明显的体现,车企们更愿意进行算法或是域控器等方面的部分采购和多供应商供货模式,但真正的集成方案,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对于卓驭来说,智驾平权呼声越来越高的同时,技术内卷、价格内卷也开始在行业内蔓延,诸如华为等上车量更高的供应商,也开始依靠规模效应将激光雷达等硬件成本的价格进一步压低,这也意味着留给卓驭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了。
来源:创业最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