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距离2024年印度大选还有2个月时间,现任总理莫迪已经通过制造仇恨横扫印度政坛,为他的第三个任期奠定了胜局。
仇恨是廉价、高效的选举工具。
距离2024年印度大选还有2个月时间,现任总理莫迪已经通过制造仇恨横扫印度政坛,为他的第三个任期奠定了胜局。
莫迪第三次连任印度总理
对于莫迪来说,这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问题。在14亿印度人中,印度教人口占比高达82%。因此,只要争取到他们的选票,总理之位就唾手可得。
而最方便的手段就是宣扬“印度教至上”,挑动国内11.5亿印度教与1.9亿穆斯林之间的仇恨。
正是凭借这一策略,莫迪领导印度人民党成功击败了统治印度半个世纪的国大党,连续担任印度总理10年之久。
时至今日,莫迪在印度的受欢迎程度丝毫不减。
在刚刚过去的12月,印度人民党在地方选举中,横扫了恰蒂斯加尔邦、中央邦和拉贾斯坦邦等人口稠密的北方大省。而主要反对党国大党,仅仅在南部地区获得了一次难得的胜利。
曾经,为了维持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国大党从甘地和尼赫鲁手中继承了“世俗民族主义”。
2024年的印度大选则宣告,这一路线已经彻底破产。印度将在莫迪的带领下,告别甘地的遗产,向着激进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转变。
第一章 印度教至上
2023年6月24日,数名印度军人越过克什米尔实控线,向一群牧羊人开枪,造成2名平民死亡,1人重伤。
事件发生之前,印巴双方一直遵守2021年2月签署的停火协议,克什米尔地区维持了长达两年半的相对和平。
不过,随着印度大选的日期越来越近,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暴力事件突然开始增加。
11月23日,克什米尔南部地区,印军与当地伊斯兰武装分子爆发冲突,5名印度军人死亡。
印度安全人员在斯利那加的一条街道上站岗
12月21日,两辆印度军车在克什米尔巡逻时遭到武装分子埋伏,4名印度士兵被杀,3人受伤。
随后,印军对扣押的俘虏进行了“报复性”审讯,造成3名平民死亡。相关虐囚视频在网络上造成轩然大波。
除了军事冲突外,莫迪政府还加大了对该地区的政治压力,取消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特殊地位和自治权,引发了当地穆斯林的强烈抗议。
巧合的是,上一次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动荡是在2019年,同样是印度的大选年。
2019年2月14日,19岁的克什米尔青年阿迪尔·达尔(Adil Dar)驾驶一辆装满炸药的汽车撞向印军车队,造成49名士兵死亡。
克什米尔青年袭击印军车队造成49名士兵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事后文件披露,爆炸案发生前,印度情报部门向莫迪政府发出了多达11次警告,但都被一一忽略。
两个月后,印度大选如期进行,印度人民党获得了压倒性胜利,赢得542个席位中的303个。
实际上,自2014年莫迪上台以来,每逢临近大选,因宗教冲突引起的流血暴力事件便会集中爆发。
因为暴力事件导致的仇恨和狂热的宗教情绪,最能激起印度教选民的愤怒,提升莫迪的支持率。这便是“印度教民族主义”路线的致胜秘诀。
2014年,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大力推行印度教皈依运动——“重回家园”。他们主张印度的大多数穆斯林和基督徒实际上是印度教的后裔,需要重新皈依。
印人党国会议员拉杰什瓦尔·辛格(Rajeshwar Singh)称,“要让印度彻底成为印度教的国家。穆斯林和基督徒要么皈依印度教,要么就离开这里。”
莫迪还在政府部门任命了大量印度教右翼分子,修改教科书,弱化非印度教的历史。
相对的,作为印度本土第二大族群,1.9亿穆斯林则逐渐被印度社会边缘化。他们占印度总人口的 14.2%,但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的穆斯林比例仅为2.2%,在国会中仅占有5%的席位。
莫迪政府屡屡推出歧视性的政策,实际上是在激化族群矛盾,诱发暴力事件的发生。这些暴力事件又反过来强化了“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叙事,最大程度地动员印度教选民。
2019年11月,印度国会通过了一项带有明显歧视性的国籍法案,诱发了全国大规模抗议。首都新德里爆发印度教民众与穆斯林群体的暴力冲突事件,造成约50人死亡。
2022年,在印人党控制的北方邦,政府以拆除“非法建筑”的名义,用推土机摧毁穆斯林聚集区的房屋。
印度政府用推土机摧毁穆斯林聚集区的房屋
同年,印度掀起了一股“保护圣牛”的民间运动,部分印度教极端分子以保护牛的名义攻击吃牛肉的穆斯林。
印度圣牛
每逢大选年,印度国内的少数族群更是会成为莫迪“印度教民族主义”路线的牺牲品。
然而,这一策略在印度极其有效。莫迪多次被评为“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理”。在2023年11月份的民调中,高达78%的印度人认可莫迪的工作表现。
面对即将到来的2024年大选,莫迪领导的印人党第三次胜出几乎已经毫无悬念。这种形势逼迫以国大党为首的反对派联合起来,开始反击。
第二章 绝望的反击
2023年7月17日,卡纳塔克邦班加罗尔召开了一场盛大的政治集会。以国大党为首的28个反对党结成政治联盟——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在2024年大选中对抗莫迪。
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
然而,在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结盟运动背后,国大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国大党是印度历史最悠久,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在印度独立初期,为了维护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甘地和尼赫鲁为国大党制定了“世俗民族主义”的路线,主张宗教宽容,淡化印度教的支配地位。
如今,面对莫迪煽动起来的印度教狂热情绪,国大党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尽管国大党高层也开始有意识地主动迎合印度教选民,例如2018年,前国大党主席拉胡尔·甘地在竞选活动中,频繁参观印度教寺庙,并向媒体提及自己的婆罗门血统,但是,国大党此前的执政经历让这种转向变得非常艰难。
自印度建国以来,凭借着圣雄甘地与国父尼赫鲁的声望,国大党执政时间长达57年,累计出现了大量腐败官僚,甚至牵涉到了国大党高层。
1976年,国大党领袖英迪拉·甘地勾结国际石油公司,高价购买原油,导致国家损失1.3亿卢比。
1981年,拉吉夫·甘地及其亲信收取瑞典军火商近14亿卢比的贿赂,随后签下巨额军售合同。一系列贪腐丑闻动摇了民众对国大党的信心。
拉吉夫·甘地及其亲信贪污军费丑闻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维护族群团结成为了国大党的纲领。为了争取选票,跟竞争对手拉开差距,国大党内部形成了争取宗教少数群体的传统。
例如,70年代末,为了争取锡克教选民,英迪拉·甘地选择向旁遮普邦的锡克教领导人宾德兰瓦勒示好。
1986年,拉吉夫·甘地为迎合穆斯林选民,领导国会通过了一项社区法案,引用《古兰经》做为法案的基础。
此后,“支持宗教少数群体”越来越成为国大党政客积累政治资本的重要方式,部分邦还有提名大量穆斯林议员的传统。
换句话说,在国大党内部有大量依靠“宗教少数群体”议题上位的资深政客。一旦政策转向,
他们将失去原有的民意支持。因此,国大党很难突然甩开自身历史,像莫迪那样迎合印度教选民。
除此之外,网络时代的媒体变革对选举的影响,也在向着有利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方向变化。
印度是世界上识字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在上世纪末,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印度文盲率高达48%。印度教选民虽然有着庞大的数量,但是如何动员他们投票成了难题。
随着识字率的提升和互联网媒介的兴起,手机的普及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印人党利用“网络+印度教”的模式,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平台就能高效地动员印度教选民。
相比之下,受制于内部僵化的权力结构和老牌政客盘根错节的个人利益,国大党很难适应新的选举节奏。
而且,就在国大党组建反对党联盟的同时,莫迪一方也毫不示弱。
2023年12月13日,印度国会大厅发生了一起入侵事件。两名抗议者闯入议事厅,高喊抗议莫迪政府的口号,并投掷了一枚黄色烟雾弹。
印度国会大厅入侵事件
莫迪直接以“扰乱会议进程”的罪名,将来自11个不同反对党的146名议员停职。这一带有明显政治清算意图的行为,显然是对反对派联盟的一次恫吓。
如今,唯一有可能与莫迪抗衡的国大党,早已腐朽不堪。印人党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路线有望在未来数十年的时间中,继续宰制印度政坛。
然而,这条道路并非没有代价。狂热的印度教徒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莫迪政府的内外政策。
第三章 失控外交
2023年12月28日,印度海军宣布,将派出5艘驱逐舰前往阿拉伯海及红海海域保护过往商船。
印度派5艘驱逐舰前往阿拉伯海及红海保护区域
从规模上看,印度本次几乎出动了现役海军中所有先进的驱逐舰——3艘加尔各答级和2艘维沙卡帕特南级。
印度海军反应如此激烈,是因为5天前一艘在印度洋作业的油轮遭到自杀式无人机的袭击。
而这次袭击,很可能跟印度在本次巴以冲突中明确站在了以色列一边有很大关系。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印度一直将自己视作南方国家的领袖,以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形象出现。
由于缺少石油资源,印度还一向重视跟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最早承认巴勒斯坦的非阿拉伯国家。
2018年2月10日,莫迪抵达约旦河西岸,成为首个访问巴勒斯坦的印度总理。巴勒斯坦也授予了莫迪“巴勒斯坦国伟大勋章”的最高荣誉。
然而,随着莫迪在“印度教民族主义”道路上狂飙猛进,印度社会对穆斯林群体的仇恨开始制约印度政府的外交选择。
2024年又恰逢印度大选,莫迪急需煽动印度教选民跟穆斯林之间的敌对情绪,于是在巴以冲突问题上发生了重大转向。
自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印度民间自发掀起一股“挺以”浪潮。据印度互联网机构的调查,印度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了大量仇视伊斯兰的言论和针对巴勒斯坦的谣言。一些民间团体甚至聚集在以色列大使馆外,要求前往加沙抗击哈马斯。
印度民间自发组织支持以色列活动
在印度,同情巴勒斯坦人民和“背叛印度教”被绑定在了一起,就连总理莫迪也不能违抗这股汹涌的“民意”。
冲突爆发后不久,莫迪便迅速表态,称印度“将坚定地同以色列站在一起”。10月27日,在联合国大会“呼吁双方停火”的决议中,印度也是少数投下了弃权票的国家之一。
实际上,莫迪煽动狂热宗教情绪的行为,很早就开始压缩印度的外交空间,损害印度的国家利益。
2022年5月,印人党发言人努普尔·夏尔马在电视辩论中对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发表了攻击性言论,引起了阿拉伯世界的愤怒。
卡塔尔外交部长表示,“印度冒犯了全球超过20 亿穆斯林”。沙特、阿联酋等海合会国家也谴责了莫迪政府,民众开始自发抵制印度商品。
要知道,印度同阿拉伯国家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阿联酋和沙特是印度的第三和第四大贸易伙伴。在这种情况下破坏双方关系,显然不是莫迪政府愿意看到的,而是其国内激进的宗教政策导致的外交恶果。
狂热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影响的不仅是穆斯林群体,莫迪政府对印度的所有少数族群都在施行高压政策。
2023年,莫迪政府就因为“暗杀锡克教徒”陷入了外交危机。
锡克教团体在加拿大金庙外抗议杀戮事件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指责印度政府暗杀了居住在加拿大的锡克教领袖尼贾尔。为此,加拿大驱逐了一名印度外交官,并暂停了双方的贸易谈判。
随后,美国司法部指控一名印度官员涉嫌雇凶谋杀另一名锡克教徒未遂,并列出了详尽的证据链,包括照片、交易记录、证人证词等。
面对确凿的证据,12月19日,莫迪被迫对该事件进行回应,称印度政府将就此事件展开调查,并强调了美印关系绝不会受此影响。
尽管由于美国当前对印度有所依赖,这次外交风波没有继续升级,但只要莫迪政府仍然依赖激进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类似的事情就会层出不穷。
可以预见,一旦莫迪赢得2024年大选,“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将会更加狂热,印度教群体将会变得更加极端和仇外。
他们与印度国内1.9亿穆斯林,以及锡克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少数团体之间的冲突,必将酿成更大的危机。
那时,或许连始作俑者莫迪也将无法控制这股仇恨之火。
来源:棱镜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