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人摔倒1小时,路人怕被讹无人敢扶,到医院后竟赖上护士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3 20:11 1

摘要:几个月前,一则"上海七旬老人摔倒路边一小时无人敢扶"的新闻引发热议。那段视频里,老人蜷缩在人行道边,行人纷纷绕道而行,无人伸出援手。当老人被送到医院后,竟对照顾他的护士产生依赖,不愿离开,引发新的社会问题。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当前社会"扶不扶"的困境,更折射出我

几个月前,一则"上海七旬老人摔倒路边一小时无人敢扶"的新闻引发热议。那段视频里,老人蜷缩在人行道边,行人纷纷绕道而行,无人伸出援手。当老人被送到医院后,竟对照顾他的护士产生依赖,不愿离开,引发新的社会问题。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当前社会"扶不扶"的困境,更折射出我国公共急救意识与能力的短板。

当一个陌生人在公共场合突然倒地,大多数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并非立即施救,而是本能地犹豫、观望,甚至绕道而行。根据中国红十字会202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面对突发伤病情况,仅有23.6%的普通民众表示会毫不犹豫地施以援手,而超过65%的人承认会"先观察情况再决定"。

这种现象背后,"被讹诈"的恐惧是重要因素。从"南京彭宇案"到"徐州老太碰瓷案",媒体报道的一系列"好心人被讹"事件,在公众心理上种下了恐惧的种子。数据显示,高达78.3%的受访者表示不敢扶起摔倒老人的首要原因是"怕被冤枉、讹诈"。

然而,这种"不敢扶"的社会现象,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据急诊医学专家介绍,心脏骤停后的黄金抢救时间仅为4-6分钟,而我国院前急救体系响应平均时间为12-15分钟,这意间隔足以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在发达国家,公民急救普及率高达80%以上,而我国仅为1%左右,这一数据差异触目惊心。

"当一个社会连伸出援手都需要犹豫思考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生命挽救的机会,更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与温情。"——著名医学伦理学家张教授

作为一名工作在急诊一线十余年的医生,我亲眼目睹过太多因延误救治而酿成悲剧的案例。一位老年患者因在公交站摔倒未得到及时救助,最终因颅内出血延误治疗不幸离世;一位心梗发作的中年男性在商场倒地后,旁观者只顾拍照录像而未施救,最终错过黄金抢救期。这些本可避免的悲剧,每一例都刺痛着医务工作者的心。

然而,仅靠道德谴责解决不了问题。从法制层面来看,201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四条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好人法"为见义勇为者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在执行层面,公众对这些法律保障的认知度不足,未能真正消除"扶人风险"的顾虑。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低下。据调查,我国公众对心肺复苏(CPR)、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基础急救技能的掌握率不足5%,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很多人不是不愿施救,而是"不会救",缺乏基本的急救技能让他们在危急时刻只能选择袖手旁观。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媒体对公众认知的影响。那些爆炸性的"好心人被讹"新闻往往获得更多关注和传播,而那些普通人施救成功的事例则少有报道。这种信息不对称,强化了公众对施救风险的认知偏差。

回到上海老人案例,当老人被送到医院后,他对护士产生了情感依赖,不愿出院。这折射出另一个社会问题——老年人的心理孤独与情感需求。医院不是养老院,护士也不是专业照护人员,但在老人眼中,护士的关怀可能是他久违的温暖。这种现象表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与老年人心理关怀机制仍有待完善。

那么,面对这一社会困境,我们应该如何破局?

首先,加强法律宣传与保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推广"好人法",让公众明确知晓施救者受法律保护的具体内容。同时,可考虑建立"施救者保护专项基金",为因施救可能面临的纠纷提供法律援助。

其次,提升公众急救技能。将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在社区、工作场所定期开展急救培训。研究表明,接受过系统急救培训的公众,施救意愿提高70%以上,这一数据证明了知识普及的重要性。

第三,优化急救体系建设。加快推进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设备在公共场所的配置,建立更加完善的急救网络。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每增加10%的AED覆盖率,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可提高约15%。

第四,改变媒体报道导向。鼓励媒体多报道施救成功案例,减少对个别"被讹"事件的过度放大,营造见义勇为、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

第五,加强老年群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加强心理关怀机制,让老年人不必依赖医疗系统获取情感支持。

回顾上海老人的案例,我们应该思考的不仅是"敢不敢扶",更是如何构建一个人人学会急救、敢于施救、善于施救的社会环境。当一个陌生人倒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本能反应应该是伸出援手而非转身离开。

只有当施救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当每个公民都掌握基本急救技能,我们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安全、温暖、互助的社会共同体。

在这个过程中,医疗工作者、法律从业者、教育工作者、媒体人以及每一位普通公民,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重建社会信任,提升急救意识,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得到及时救助。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2023年第35卷第2期《"见义勇为"与"路见不平一声吼"之间的伦理思考》、《中华医学杂志》2022年《现代社会急救体系建设与公民急救意识培养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3年《公民急救素养提升与急救体系完善策略分析》

来源:马医生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