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外的大部分研究显示高智商的人往往会存在低社交需求状态,也就是智商与社交需求呈反向关联模式,一般可从这三个角度来看:
越聪明的人,越不依赖社交?
高强度的社交会让他们疲惫不堪?
真正聪明的人应该花更少的时间与朋友相处?
关于这些问题,国外的心理学,脑科学研究有自己的回答。
国内外的大部分研究显示高智商的人往往会存在低社交需求状态,也就是智商与社交需求呈反向关联模式,一般可从这三个角度来看:
1、进化心理学视角
2016年的一则基于1.5万人样本的心理学研究显示,高智商人群往往很少依赖社交资源与人脉解决问题,他们更倾向于独立解决问题。
并且高智商人群在人口密集区域中反而快乐,研究人员认为这与其低社交频率有关。
从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视角来看,原始社会中,人通过群居的模式面对生存挑战,社交是必要的手段;
但高智商人群一般更早适应了通过自身认知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而非群体协作方式解决复杂问题的生存模式;
因此,高智商者的“离群索居”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基因的选择。
2、脑科学/神经科学视角
你有过“心流(Heart flow)”体验吗?
仿佛进入无我状态,100%的精力都专注于某件事,那种极致专注带来的内啡肽的爆发,也是高智商人群低社交需求的因素之一;
因为这种状态往往基于个人独处,而非社交。
神经科学家Damasio在《Self Comes to Mind》的研究中指出,高智商人群的大脑结构更加倾向于深的思考和内省活动;
而这类活动往往需要长期专注,频繁的社交互动很有可能会打断大脑的思考连续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他们的日常行为模式。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就经常因为陷入深度思考中,而忘记路边的电线杆一头撞上去;
这种深度思考下的“心流模式”自然会对社交需求形成天然排斥。
3、自我评价系统与需求满足
从本质上来说,高智商需求对社交的排斥建立在专注于自我成长的自我评价系统与低情感需求满足之上;
简而言之,他们的自我评价的标准与自我价值感获得源于对自身的超越;
对一些顶尖的或者学术问题的解答,与普通人所追求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截然不同,频繁社交只会影响他们的判断与选择。
就像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
他总是因为社交不合群被边缘化,被嘲笑的“怪胎”;
然而这一切都是谢耳朵自己选择的;
因为他的自我认同与自我价值体系建立在学术成就而非人际关系上,因此对于人际社交,他始终处于低需求状态。
“智慧的光芒可能会照亮宇宙,却未必温暖每一段人际关系”
高智商人群的确有着“独美”心理,多方原因下会出现低社交需求心理;
似乎社交不利于他们的自我精进与提升,那么他们应该和自己的朋友少相处吗?
其实,这个问题需要从社交质量进行判断:
从人际分层理论(Interpersonal Stratification Theory)来看;
人的社交圈一般有三类,关系从近到远依次是:亲密层,人脉层,社交层;
亲密层顾名思义就是关系最密切,链接最深的人,大部分人都会有亲密圈层,高智商人群也一样。
其实高智商人群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层,或许对比普通人来看,他们的孤独往往来自于站的太高,看的太透彻;
不过他们往往会和志同道合的人惜惜相惜,这种高质量的社交往往会给予他们无限灵感与成长;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智商者不一定非要减少与朋友的相处时间,能够给予自己成长的知交可遇不可求。
而一些低质的无意义社交会给他们的发展带来局限,比如酒桌文化下的学术圈或者以利益交换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等,
这些低质量的社交模式对于高智商人群来说,是一个“负担”与“累赘”;
他们确实基于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样的频率,“酒桌朋友”何谈真心?
综合来说,其实高智商者的自我完善与成长并非完全靠自身实现;
他们有正常情感需求,只是需求更低,想实现自身的目标就离不开对无效社交的拒绝与高质量社交。
谢耳朵的原型就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Sheldon Glashow;
他曾因太专注于物理研究忘记休息而在学术会议上睡着,也曾公开表示拒绝非学术社交活动;
但是他与高中好友温伯格,费恩柏格组成的“物理三人组”一直延续至今;
虽然我们无从得知他们三人给予的对彼此的支持,但是一段优质的社交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一定高过低质社交。
-The End -
作者-观南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来源:第一心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