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在公园见过这样的太极拳吗?大爷大妈双手随意划圈,身体扭来扭去,动作像“广播体操慢放”——这就是典型的假太极。它只有外壳,没有内功,练再久也只是“活动筋骨”,对健康收效甚微。
一、真太极VS假太极:差的不是动作,是“灵魂”
你在公园见过这样的太极拳吗?大爷大妈双手随意划圈,身体扭来扭去,动作像“广播体操慢放”——这就是典型的假太极。它只有外壳,没有内功,练再久也只是“活动筋骨”,对健康收效甚微。
真正的太极拳,是藏在动作背后的“规矩与觉知”:
-每招每式有“分寸”:弓步的角度、转腰的幅度、眼神的方向,都有严格讲究,差一厘米就可能“失了劲”;
-神与意的配合:不是“动手动脚”,而是用意念引导身体,比如“腰为主宰”,四肢只是“被腰带动的工具”;
-内功的修炼:通过松沉、气沉丹田、周身协调,达到“身体如空气般虚无,劲力如水流般通透”的状态。
我师父王敏夫先生和黎朝安先生都分别说过:“真太极是‘内功艺术’,假太极是‘外表摸鱼’,同样练10年,一个能强身防身,一个只是‘原地转圈’。”
真太极VS假太极:差的不是动作,是“灵魂”
二、3个细节,一眼辨真假
1.看“主宰”在哪里:腰还是四肢?
-假太极:动手时先动胳膊,动脚时先迈腿,全身动作零散,像“各部位自己玩自己的”;
-真太极:一切动作从腰开始,比如“转腰带动手划弧”“腰胯下沉催动步法”,真正做到“周身一家”。
特别强调:“四肢不可自动,必由腰脊领动。如果练完觉得‘胳膊酸’,大概率错了;若感觉‘腰腹充实’,才是入门。”
2.看“虚实”是否分明:有没有“双重”?
-假太极:常见“双虚”或“双重”,比如开步时双脚同时用力(双重),或手脚全放松(双虚),身体像“无根的浮萍”;
-真太极:每一刻都有“主心骨”——比如起势时,重心在右腿(实),左腿虚但“虚中有实”(脚尖点地微发力),左手虚但“指尖带意”(如按在水面),真正符合“阴阳相生”。
真假太极的区别
3.看“松”的层次:僵硬还是通透?
-假太极:肩颈紧绷、手臂僵硬,甚至“挺胸凸肚”,看似放松,实则浑身是“拙力”;
-真太极:肩沉如“挂在肩上的绳子”,胸含如“虚怀若谷”,腹实如“气沉丹田”,练完后“周身轻盈,掌心发热”,像“洗了个能量澡”。
有个简单检验法:让人轻推你肩膀,若身体整体转动、脚下稳固,是真松;若单肩摇晃、脚步踉跄,就是“假松”。
三、练真太极的3个“铁律”,避开99%的坑
1.跟对老师,别迷信书本
太极拳“理法分离”:书上写的是“死规矩”,但每个人体格、进度不同,必须靠老师“手把手调动作”。太极名家董虎岭说过:“学生别轻易否定老师,哪怕当时觉得‘不对’,先照做,练着练着就懂了。”
2.从“桩功”打地基,别贪多求快
假太极最典型误区:跳过桩功,直接学套路。真太极的桩功是“每个动作都是桩”——比如“手挥琵琶桩”练虚实,“马步桩”练沉劲,桩功扎实了,拳架才有“根”。
跟对老师,从“桩功”打地基,练“内”不练“外”
3.觉知比姿势重要:练“内”不练“外”
打拳时别盯着“姿势标不标准”,而是感受“身体有没有堵”:肩松了吗?腰转到位了吗?气沉下去了吗?就像道家说的“动中求静”,每一个动作都是“和自己身体对话”。
四、前辈警示:这些“假太极特征”,你中了几条?
-端肩、挺胸、撅臀:违背“沉肩、含胸、敛臀”的基本要求,气浮于上,腰胯脱节;
-手脚“直动”:比如抬手直接“抬胳膊”,而非“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节节贯穿;
-忽视“意与神”:只练动作不练“意念”,比如推掌时没有“掌如推山”的意象,划弧时没有“如抱圆球”的感觉,终究是“空架子”。
结语:真太极是“用身体悟道”
太极拳的本质,是把“阴阳哲学”“中医经络”“道家吐纳”融进一举一动:
-虚灵顶劲,是“头顶悬线”的中正;
-气沉丹田,是“虚其心、实其腹”的智慧;
-以柔克刚,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境界。
太极拳的本质,是把“阴阳哲学”“中医经络”“道家吐纳”融进一举一动
如果你练了多年,仍觉得“太极拳就是慢动作”,不妨停下问问自己:
是否每个动作都“有根有源”?是否在动中感知到“身体的变化”?是否体会过“周身贯通”的舒畅?
真太极难吗?难在“放下浮躁,回归觉知”;
真太极简单吗?简单在“守规矩、勤练习、信老师”。
毕竟,太极前辈们早已说透:“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你练的是“健身之宝”,还是“广场舞2.0”?从今天起,不妨对照这篇,重新认识真正的太极拳。
本文是明中个人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内容有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前辈、拳友批评指正。希望大家练好太极拳的功法,掌握好太极拳功法的要领,身体越练越健康。
来源:明中聊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