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连接城乡的记忆(岳池客运变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3 18:50 2

摘要:说岳池的客运,时光回溯到解放前的川东北,岳池地处川东北丘陵地带,沟谷纵横路多不平。那时候,滑竿是中国西南山区特有的一种供人乘坐的传统交通工具,这种凝结着巴蜀智慧的古老交通工具,由两根三米多长的斑竹竿,两头尺把长的短杠作抬肩,中间用竹片编成躺椅,前系脚踏,便是一

说岳池的客运,时光回溯到解放前的川东北,岳池地处川东北丘陵地带,沟谷纵横路多不平。那时候,滑竿是中国西南山区特有的一种供人乘坐的传统交通工具,这种凝结着巴蜀智慧的古老交通工具,由两根三米多长的斑竹竿,两头尺把长的短杠作抬肩,中间用竹片编成躺椅,前系脚踏,便是一副滑竿。冷天凉椅垫上毛毯,热天凉椅顶上撑起凉篷,晴遮阳阴遮雨,可坐可躺,舒适度极高。

当第一缕阳光爬上翔凤山,轻巧灵活的滑竿从衙门口一颠一摇经过。遇到路上有积水时,前头的轿夫会扯开嗓子喊:“天上明晃晃!”后头立即回应:“地下水凼凼!”。轿夫们踏着节奏行进,口中不时“嗨哟!嗨哟!”,滑竿如浪中小舟起伏摇曳,那时的大道小道上皆可看到轿夫抬着滑竿行走的身影。据《岳池县志》载,解放前岳池县城、镇街头皆有滑竿站口,1949年,县城南门外站口有滑竿30多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代车轮碾过1954年,那年五月,南充汽车运输公司委托邮电所代售前往广安、南充的汽车客票,在途经岳池时捡客前往广安、南充,拉开了岳池现代交通的序幕。两根竹竿支撑的滑竿运输,在1956年3月迎来历史性转折——当首辆货车代客运颠簸着驶向60公里外的南充,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宣告银城客运交通走向了工业革命。至1959年,五辆客车开辟出岳池至南充、重庆、广安、溪口四条线路的客运业务,155.45万人次的年周转量印证着车轮对滑竿的替代进程。

1977年9月,岳池县在南门设汽车站(现南门市场旧址),标志着县域公路客运体系步入系统化发展阶段。县汽车运输队购置2辆客车投入运营,开启了本县自主客运业务。至1981年,县内客运网络迅速扩展,形成覆盖全县的30条运营线路,日均发车161班次,构建起通达城乡的交通网络。

在跨区域运输方面,客运体系实现双重突破:省际线路开通直达重庆、成都的长途班车;市域范围则辐射南充、广安、前锋、华蓥市、武胜等周边市县。为提升便民服务水平,交通运输部门创新运营模式,在坪滩、同兴、裕民、石垭等区社级站点部署17辆夜宿驻站班车,并开通石垭、罗渡、裕民等区域至重庆的直达专线,有效解决群众早间出行难题。

截至1985年末,全县客运运力实现跨越式增长:自有客车保有量达59辆(不含驻地运输企业72辆),运营线路增至52条,年客运量攀升至406.1万人次。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交通节点的南门外“三忠于”转盘,因地处国道,南来北往的客货车辆卷起阵阵尘土。赶场天的南门外背篼、挑挑、摩肩接踵的行人,经常堵得那叫一个水泄不通,陷入交通瘫痪。

1986年12月10日,岳池交通史迎来重要转折——随着五辆客车轰鸣着驶出站台,县客运汽车队刻宣告成立。这支新生力量以岳池至重庆、坪滩两条黄金线路为起点,在轰鸣的车轮声中开启了县域客运的新纪元。同年,随着体制升级,原县车队正式划归南充运输联合公司管辖,以“四川省汽车八十四队”的新身份载入史册。配套建成的岳池客运汽车站,犹如一颗新铆钉嵌入川东公路动脉网,逐渐成长为辐射周边的客运枢纽。

时间来到1990年,县搬运公司以敢为人先的气魄,组织了3辆东风大客车和1辆解放141型客车的车队,载着坪滩镇204名怀揣梦想的民工,进藏并安全返回。此举不创下南充地区首次成建制公路进藏的壮举,也为后续大规模劳务输出提供了安全范例,向着广阔天地延伸。

不得不说上世纪90年代的客运站是个沸腾的江湖,短线客运通往各个乡镇,中巴车裹挟着浓重的柴油味儿在乡道上颠簸爬行,过道里站客挤得前胸贴后背,连滚烫的引擎盖上都坐得有一圈人,售票员总得用膝盖顶住乘客腰眼才能勉强合上车门。人实在太多时,还能看见挤爆出去的乘客单手拽着门杆,半个身子悬在车外。车屁股后面吊着的竹编笼子里鸡鸭“咕咕”、“嘎嘎”在颠簸中吵着叫着,猪儿在笼子里扯长了音嘶吼,那余音与汽车的尾烟一路飘荡。

车内永远是喧闹的小剧场,呷着旱烟杆的老农们在摆龙门阵,碎嘴妇人们嘁嘁喳喳传着五里八乡的闲话,时不时还爆出婴孩扯着嗓门的啼哭。每到弯道,整车人便齐刷刷歪向一侧,惊起此起彼伏的川骂。要下车的扯着嗓子吼“师傅……刹一脚”,那声调能拐出三个弯来。车上汗酸味、泡菜坛子味、混着叶子烟的呛味,各种气味在车内发酵,蒸腾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特有的、鲜活生猛的人间烟火气。

1991年,县客运公司开通首条超长客运班线(岳池-广州)及跨地区线路(岳池-广元),开启规模化劳务输出通道。随着城乡出行需求增长,1993年县城出现首批人力三轮车运营。1995年,汽车84队新增岳池-合川跨区域班线,此时的全县客车总量已达295辆。也是在1995年,4月8日完成客运站战略迁移,新址(九龙大街140号)持续服务近三十载,成为县域交通枢纽。1996-2000年进入高速发展期,相继开通深圳、江门、昆明、武汉等7条超长线路,客运网络覆盖珠三角、西南及华中地区,班线总数增至58条,构建起辐射全国的公路运输体系。

一块七的硬座大客车是开往南充的,那时因工作原因常往返于岳池与南充两地,在白庙上车还得找派出所的熟人帮忙才能拦停,半途上车别想着还有座位,同样给一块七能铺张报纸坐在车门口台阶处已是幸福的事。下重庆五块钱,得从早晨坐到傍晚时分。岳池到成都的客车驻九眼桥,还记得那年云南旅游回来在火车上被洗劫一空,到成都后在九眼桥一带流浪到深夜找到了刚到驻成都的岳池班车,道出实情央求售票员把我们捎回岳池,隔天从天不亮一直坐到了夜渐深,饿了整整一天才到家。

想当年,卧铺大巴可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出行方式,夜半睡眼惺忪爬上大巴车的卧铺,民工潮下的车厢总是超载的,人挨人人挤人,装行李的编织袋、蛇皮口袋发出㗭㗭嗦嗦的声响。因担心被偷被抢,想方设法把钱藏在袜子里、口袋里,防盗皮带、防盗内裤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车厢内脚臭味、廉价的花露水味、吃零食的味道混杂在一起,磨牙声、扑鼾声、咳嗽声此起彼伏。钨丝灯在车厢顶棚摇晃,挡风玻璃外,两束大灯射向漆黑一片夜的前方……

那时,大巴车与希冀、等待、告别、喜悦紧密相连,它见证了人们的奔赴与归家,承载了无数人的情感与记忆。一票难求,流水发班,豪华车型,客运站的繁忙景象仿佛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刻。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手提肩扛着行李的乘客南来北往,那是那些年一幅独特的画卷。

随着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修建于1992年的岳池县汽车运输站(岳池新车站),已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岳池综合客运枢纽站顺应而生,项目于2014年立项,2015年9月开工建设,2019年1月建成启用。岳池综合客运枢纽站的建成,希冀为乘客提供多种客运方式中转、换乘服务,实现火车、班线客运车辆、城市公交、出租汽车“无缝换乘”。

2019年至今仅短短几年,高铁、网约车已遍布,晨光中的岳池客运枢纽站,候车大厅稀稀拉拉几个人,安检口的工作人员百无聊赖,再也听不见广播里传出发往哪里哪里的车次即将发车的催促声。去往普安的班车停运了,去往赛龙一天仅有一班车还不能准时,就连中和这样的大镇竟然已没有直达班车,只能坐到罗渡再转去高兴的车经停。

客运量一直在下滑,但那些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留守儿童、还有外来人员等,汽车客运站依然是他们出行的重要选择。一边是冷清又稀稀拉拉的上座率,一边是想乘车时却无营运车应班的无奈,乡道上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因城乡交通巴士稀少、限载等诸多原因,为方便出行无照也“突突突”开着三轮摩托车在蜿蜒的乡道上颠簸……当我们为高铁速度喝彩时,不应忘记那些被时代快车落下的群体。在这个高铁和网约车遍布的时代,总有一些地方,它们无法企及,总有一些人,他们依然需要传统的汽车客运服务。那些在客运站匆匆赶车的日子,仿佛还停留在昨天,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客车在城乡间的穿梭身影,永远镌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高铁穿过狮子山隧道拉长了鸣笛,复兴号载着新时代的期许风驰电掣,对面,汽车客运枢纽中心门可罗雀,客运站台上的站牌仍固执地指向无数人出发的原点。当扫码乘车的年轻人与攥着纸质票的老人擦肩而过,那些凹陷在乡道上的车辙正提醒着我们——速度从来不是丈量文明的唯一尺度。或许真正的抵达,是让每个奔向生活的人都不必在时代的风速里踉跄。就像翔凤山的流云,追逐着天际线的延伸,也不忘在银城上空停驻成一片荫凉。

来源:云中漫步唐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