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5月20日,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一中学高一年级的一节俄语课上,学生们分别用国通语和俄语表达对新中国的热爱。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5月20日,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一中学高一年级的一节俄语课上,学生们分别用国通语和俄语表达对新中国的热爱。
520,谐音“我爱你”,老师在这节课堂通过情景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抒发对祖国的感情,并以朋友的身份向俄国朋友“安东”介绍中国的美食、功夫、长城、天安门等中国符号,课堂气氛活跃积极。
学生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教学。(资料图)
“在课程设置上,我充分考虑多语种教学与国通语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例如,加入俄语文学作品选读内容,以俄语为例,通过对比中俄两国文学在语言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差异,提升学生对国通语文学性和艺术性的感知。在教学方法上,我借鉴多语种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丰富国通语课堂的教学形式。”该校俄语教师卢婕说。
准格尔旗第一中学积极拓展外语教学的边界,除英语外,还开设了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语种课程。如何实现多语种教学与国通语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是这所学校一直思索的问题。
外教老师正在授课。(资料图)
“我们坚持国通语教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而多语种教学则为学生打开了了解多元文化、拓宽国际视野的新窗口。二者看似分属不同领域,实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该校校长助理王正伟说。
作为一所开设多门小语种课程的特色学校,准格尔旗第一中学将小语种教学优势转化为国通语推广的“催化剂”。通过对比语言学教学、跨文化情景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语言体系的共性与差异,深化对国通语规范性、科学性的认知。
课堂上同学间用外语进行情景模拟口语练习。(资料图)
“在德语课上分析句子结构时,我们会同步对比汉语的语序逻辑;在法语诗歌赏析中,学生能更直观感受到中文韵律的独特之美。”王正伟介绍。这种“对比教学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迁移能力,更增强了他们对国通语文化底蕴的认同。
“小学和初中我外语学的是英语,上高中后开始学习俄语。俄语和英语是我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工具,通过跨文化语言学习,我希望将来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暖城故事。”高一学生陈星赫说。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毛锴彦
准格尔旗融媒体中心记者:赵冬霞 杨阳
新闻编辑:郭玉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